字词 | 典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典客 典客官名。秦代始置,掌管接待少数民族事务,景帝时改名大行令、武帝时改名大鸿胪。隋代有典客署,也属大鸿胪。参见“大鸿胪”。 ☚ 廷尉正 大鸿胪 ☛ 典客官名。秦代始置,掌管接待少数民族及诸侯来朝等事务。汉代沿置,至景帝时改名“大行令”,武帝以后称“大鸿胪”。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又有郡邸丞,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南朝宋以后,只掌管郊庙祭祀和朝见的赞礼事务。 典客 119 典客秦代设置,掌外交及国内少数民族事务。 ☚ 租界 大鸿胪 ☛ 典客 典客官名。秦代置。汉代沿置,后改大行令。掌宾客及四夷接待事宜。《汉书·百官公卿表》: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 (公元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更名大鸿胪,署官有行人、译官、别火3令、丞及郡邸长、丞。” ☚ 第巴 典簿 ☛ 典客 典客官名。战国时齐国设有主客,大行。秦统一后置典客,掌管少数民族接待交往事务。汉初沿置。景帝六年 (前151) 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又改称大鸿胪,凡郡国上计,皇子拜王,拜诸侯并涉及四方夷狄之事,亦为其职务。其属官有丞,行人、译官、别火三令及郡国邸长丞,主客,大鸿胪文学,大行治礼丞,太行卒史等。王莽篡汉,曾一度改称典乐。东汉复大鸿胪之称,属官只留一大行,余皆省去。北齐置大鸿胪寺,设卿、少卿。后世沿置,但职任远不及秦汉,为受礼部指导掌宾客及礼仪事务的机关。 ☚ 主爵中尉 典属国 ☛ 典客 典客官名。秦时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汉沿置, 汉景帝时改称大行令, 汉武帝时又改为大鸿胪, 王莽改为典乐。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 又有郡邸长丞主管诸郡在京师的官邸。东汉称大鸿胪卿。隋唐以后大鸿胪卿改称鸿胪寺卿, 为王朝中高级的赞襄礼仪之官。又于鸿胪寺下设典客署, 专掌招待外国宾客事务。 ☚ 亭父 十一、财经人物与经济史料 ☛ 典客官名。战国时称主客,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主司外宾及少数民族事务。汉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武帝以后称大鸿胪。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隋唐时设有典客署,属鸿胪寺。 典客diǎn kè官名。秦朝始设此官,掌管诸侯来朝和来归来朝的少数民族事务。汉景帝中六年改名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大鸿胪。晋设典客,属大鸿胪。隋唐因之,置典客署,掌管迎送归化或来朝的少数民族事务等。宋朝不设典客,其职归鸿胪寺卿。"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见《宋史·职官五·鸿胪寺》,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晋书·职官·大鸿胪》、《隋书·百官下·鸿胪寺》、《新唐书·典客署》。 典客官名。秦置,掌朝仪及宾客事务。汉初沿置,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景帝中六年 (前144) 改称大行令。 典客官名。秦汉九卿之一,职掌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更名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称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驿)官、别火等,又有郡邸长丞,主诸郡在京师之邸。行人后改名大行令。东汉沿置大鸿胪,省译(驿)官、别火及郡邸长丞。隋唐有典客署,属鸿胪寺。 典客(1)官名。秦置,汉初沿置,详见“大鸿胪”。(2)流外官名。唐于鸿𩢬寺典客署置典客十三人,流外二品,掌接待宾客之事。参见“典客署令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