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Diǎ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甘肃之舟曲等地有分布。汉族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俱予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 ❶其据 《元和姓纂》及《路史》注云: “太昊娶少典氏,其后袭封者以为氏。” 望出陈留。 ❷又注: “一云: 司典籍者之子孙以为氏,如籍氏之类。” 《魏志》 有校尉典韦,多力者,生满; 明代有典英,陵川知县。 典diǎn❶可以作爲典范的重要書籍。揚雄《羽獵賦》:“修唐典,匡雅頌。” ❷制度,法則。揚雄《解嘲》:“五帝垂典,三王傳禮。” ❸主管,執掌。揚雄《羽獵賦》:“乃詔虞人典澤,東延昆鄰,西馳闛闔。”劉歆《遂初賦》:“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五原太守。” 典 典diǎn规范,法度。《周颂·维清》一章:“维清缉熙,文王之典。”毛《传》:“典,法也。”郑《笺》:“缉熙,光明也。天下之所以无败乱之政而清明者,乃文王有征伐之法故也。”《周颂·我将》一章:“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尔雅·释诂》: “典,常也。”郭璞注:“皆谓常法耳。”郝懿行《义疏》:“典礼之常也。”朱熹《集传》:“仪、式、刑,皆法也。言我仪式刑文王之典,以靖天下。”靖,治。 ☚ 畀 典刑 ☛ 典读音d·ian(ˇ),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多殄切,上,铣韵。 ❶典籍,重要的文献。 ❷法典;法则;法度。 ❸典故。 ❹典雅。 ❺典礼。 ❻典当。 ❼主管。 上一条: 蒧 下一条: 碘 典 典在一定期限内买下不动产,到期可由原主赎回。即活买而不是绝买。例第一回:“……不如凑几两银子,看相应的,典上他两间住,……。” ☚ (二)经济 生药铺 ☛ 典〔dian〕 典当 〔dian dang〕dangb. 典ㄉㄧㄢˇdiǎn三3399见「典主」、「典礼」、「典契」、「典药」、「典屋」、「典厝」、「典铜」、「典娘儿」   典dian❶重要的文献,书籍。《战国策·楚策一》:“蒙谷献~,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蒙谷:人名。) ❷法则,制度。曹操《败军抵罪令》:“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也。” ❸前代的典范事迹,典故。《左传·昭公十五年》:“数~而忘其祖。” ❹典雅。萧统《答玄圃园讲颂启令》:“辞~文艳。”(辞:文词。)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正。” ❺典礼,仪式。《宋书·蔡廓传》:“朝廷仪~,皆取定于亮。”(亮:傅亮,人名。) 典diǎn❶可以作为标准或规范的书籍 △ 经~|圣~。 ❷规范;法则或具有代表性的 △ ~范|~章|~型。 ❸典礼 △ 开国大~。 ❹典故 △ 有些古诗用~太多。 典diǎn
典❶标准;法则:~范丨~型丨~章︱古~︱法~丨明正~刑。 ❷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籍︱经~︱字~︱词~丨辞~丨药~丨法~︱释~︱坟~︱引经据~︱ 三坟五~ ❸诗文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等:~故︱古~丨用~︱出~︱数(shu)~忘祖。 ❹郑重举行的礼节、仪式等:~礼丨盛~丨大~︱庆~。 ❺主管;主持:~试︱~狱。 ❻用财产等作抵押,向人借钱:~押︱~当(dang)︱~质丨~借。○~雅(优美不粗俗) ︱恩~((一)恩惠。(二)给予恩惠)。 典diǎn❶ 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字典│词典│典籍。 ❷ 标准、法则:典范│典章│典型。 ❸ 典礼,隆重的仪式:庆典│盛典│开学典礼。 ❹ 用实物作抵押借钱:典押│典当。 ❺ 诗文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用典│出典。 ❻ 姓。 典见“典故”。 典dian典当(dang) 典范 典故 典籍1 典借 典礼 典丽 典卖典契 典试 典刑 典型 典押 典雅2 典狱 典章 典则 典志典租 宝典 操典 朝(chao)典 出典 词典 辞典 大典 恩典 法典 古典 国典 会典 经典 内典 庆典 荣典 盛典 释典 外典文典 药典 应典 字典 典型化 典型性 典册高文 典妻鬻(yu)子典身卖命 典型调查 典型环境 典型性格 典章文物 数典忘祖 不刊之典 明正典刑 三坟五典 引经据典 典(同)经 典diǎn❶把实物或产业作抵押给人使用,换取银钱,限期还款,赎回原物,逾期契约作废: 我说别是老奶奶拿去~了银子放头儿的?姑娘不信,只说司棋收着呢,叫问司棋。(七三·1785) ❷诗文里引用前人诗文中的词句或故事;典故:“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四九·1138)吃饼是旧~,《唐书》、《唐志》你看了来再说。(七六·1880) 典❶主。《周禮·天官·冢宰》: “典婦功: 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賈四人,徒二十人。” 鄭玄注: “典,主也。” ❷常,法,經。《周禮·天官·大宰》: “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鄭玄注: “典,常也,經也,法也。” 《周禮·春官·大史》:“大史掌建邦之六典。” 鄭玄注: “典、則,亦法也。” 《周禮·秋官·大司寇》: “大司寇之職,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 鄭玄注: “典,法也。” 《儀禮·士昏禮》: “對曰: 吾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鄭玄注:“典,常也,法也。” 《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鄭玄注: “典,法也。” 《禮記·文王世子》:“《兑命》曰: 念終始,典于學。” 鄭玄注:“典,常也。” 《禮記·學記》: “ 《兑命》曰: 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鄭玄注: “典,經也。” ❸六典。《禮記·月令》: “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 鄭玄注: “典,六典。”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類别 > 典 典 diǎn 原意爲尊藏於閣的册籍,後指經籍等可以作爲典則的權威性著作,如“三墳五典”、《堯典》、《唐六典》等。一說典即大册。《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典,謂經籍。”《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說文·丌部》:“典,五帝之書也,從册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册也’。”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是故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典者,經也,先聖之所制。”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卷一:“典者,尊藏之册。” 典典 典可为法则的重要书籍。《尚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传》曰:“典谓经籍。”《后汉书·蔡邕传》:“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另外,有些法律也称典,如《汉谟拉比法典》、《法兰西民法典》。我国的《唐六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明代有 《大明会典》、《正德会典》、《万历会典》,也都是行政法典。 ☚ 典志 述 ☛ 典←→赎diǎn ← → shú典:旧时用房屋、土地或物品等作抵押向人借钱。 赎:用财物换回抵押品。 【例】 查到盗典出去的地,庄头佃户既不属我家管,可得防他个不服,你们查这事,便得责成给张爹了。先告诉明白他说,这地我们眼下就要赎的,此时查明白了,日后庄佃,一概不动;不然,等赎回来,我家却要另自派人招佃。(文康:《儿女英雄传》) 典diǎn〖名词〗 制度,法则,法律制度,法典(12)。《祭公谏征犬戎》:修其训典。——研习祖先传下来的教诲和制度。《单子知陈必亡》: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各自遵守自己的法律制度,来接受上天赐予的吉祥福禄。《驳复仇议》:以是为典可乎? ——把它作为法典可以吗?
典diǎn〖动词〗 掌管(1)。《伯夷列传》: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掌管政务几十年,功绩已经显著,然后授给他王位。 典diǎn❶ 简册,重要的文献,书籍。《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后汉书·张衡传》:“自书~所记,未之有也。”丘迟《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攸高。”(攸:所。) ❷ 前代的典章、故事。《左传·昭公十五年》:“数~而忘其祖。”《后汉书·冯异传》:“夫仁不遗亲,义不忘劳,兴灭继绝,善及子孙,古之~也。” ❸ 法则,法度。《吕氏春秋·孟春》:“乃命太史,守~奉法。”曹操《败军抵罪令》:“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也。” ❹ 典礼,仪式。《世说新语·德行》:“虽闲室之内,俨若朝~。” ❺ 典雅。萧统《答玄甫园讲讼启令》:“辞~文艳,既温且雅。” ❻ 主持,掌管。《尚书·舜典》:“命汝~乐。”《三国志·吴书·是仪传》:“专~机密。” ❼ 典当。白居易《杜陵叟》:“~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典*dianB5E4 ❶经籍;典范性书籍:字~/法~/引经据~。 ❷标准;法则:~范/~章/~型。 ❸典故:用~。 ❹隆重的仪式:~礼/盛~/开国大~。 ❺古朴;不俗:~雅。 ❻主持;主管:~试/~狱。 ❼抵押:~当/~借/~押。 法律 法律法(法辟;法理;法辟;金法) 律(律法;程律;科律;定律;刑律)典(权典) 刑名 金科 法律系统:律贯 法律、法令和礼乐制度的统称:典章文物 法律和政令:法政 法律与诏令:科诏 以天为法:则天 法律虚伪不合理:窃钩窃国 法律过于宽疏:禁网疏阔 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网漏吞舟 (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行为准则:法律) ☚ 法规 各种法律 ☛
法则 法则纪 律(律条;规律) 柯 典 玉科 象则 式则 仪则 法程 程法 规则 刚则 宪则 宪极 道方 节度 某些专门的法则:门法 作文章的法则:辞条 填词的法则:词法 训释的法则:训法 律吕的法则:律法 议事法则:议则 论说推理的法则:论法 评定谥号的法则:谥法 王者教导民众的法则:训典 社会的法则:群法 国家的法则:邦训 古代留下的法则:故训 古训 祖宗的法则:祖则 标准,法则:权度 制度,法则:制象 规矩法则:矩则 矩矱 典章法则:典则 一般的法则、规律:律令 法律,律令:宪律 典章律令:典律 规章律令:规律 风教律令:风律 一定的法则:彝制 为便于记忆,用以表达某些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并得到公认的一种法则:定则 有可供依据的法则或规矩:有典有则 经常不变的法则:典要 固定不变的法规法则:一定之法 不可更改的法则:铁则 不可改变的法则:不变之法 永远不变的法则:不易之典 永远作为后世的楷模或法则:永为后式 优良的法则:英规 英轨 长远的法则:长规 深妙的法则:鸿法 (法规:法则) ☚ 规则 规矩 ☛
法规 法规仪(仪则;仪律) 典 科臬 绳规尺寸 宏轨 宪规 法程 军队的法规:军规 宗教的戒条、法规等:教规 封建社会宗族或家族的法规:族规 旧时家长治家、训子的法规:家法 门法 原情议罪的法规:议章 条例法规:条法 典章法规:典法 刑事法规:刑律 刑辟 法度刑律:网墨 法令刑律:县网 已经制定的法规:成法 先人制定的法规:余躅 前代留下的法规:遗宪 公平的法规:衡仪 固定的法规:常法 不可更改的法律法规:不刊之法 常行的法规:中典 重要的法规:懋轨 不适用的法规:不及之法 (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的总称:法规) ☚ 法规 法律 ☛
标准 标准准(准的;准限;准格;准绳;准直;程准;衡准) 典 格(格尺;降~;高~) 尺(尺度;尺寸;尺码) 的(的彀) 绳 模(模度) 矱 彟(彟矩) 科程 程度 母儿谱儿 度数 臬极 一概 品式 品度 标准、礼法或制度:规矩方圆 规格,标准:式(~子;形~;体~) 规矩,标准:绳矩 准绳,标准:资箴 法度标准:仪准 准矱 有一定水平,够一定标准:像模像样 象模象样 人模人样 有模有样 没有标准:无准 漫无标准:汗漫 达到标准:达标 达到某种标准:像样 达到规定的标准:及格(考试~) 十分标准、规范:圭端臬正 达不到标准:不达标 超过标准:超标 在思想、学术、道德等方面,以一最有权威的东西作唯一标准:定于一尊 (衡量事物的准则:标准)
另见:根据 符合 订出 衡量 ☚ 标准 各种标准 ☛
礼法 礼法仪(仪章;仪典;仪节) 义节 文宪 町畦 国家规定的礼法:仪品 礼制 体制 臣下朝贺时对皇帝表示敬意的一种仪节:蹈舞 旧谓居官应守的礼法:官方(整肃~) 家庭中的礼法:家教 治家的礼法:家法 赠谥的仪节:谥典 典礼,仪节:典 没有礼制:靡止 (社会上通行的法纪和礼仪:礼法)
另见:礼仪 法度 法纪 遵循 ☚ 各种礼仪 仪式 ☛
词句 词句文章的词句形式:文辞 戏曲、曲艺中唱的词句:唱词 佛经中的唱颂词:偈(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佛偈) 颂(颂子;颂偈) 表示祈祷或感叹的唱词:阿弥陀佛 清丽的唱词:丽唱 诗文中所引用的古书中的词句或故事:典(典故) 美好的典故:丽典 以事物内容编成的押韵易记的词句:诀(口诀;歌诀) 道士神巫等的口诀:咒(咒文;咒语) 对偶的词句:丽辞 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口头禅 说话时经常不自觉说出来的词句:口头语 写得不好的词句:败笔 多余的词句:赘句 气势雄壮的词句:雄词 华丽清新的词句:清词妙句 清辞妙句 清词丽句 丽句清词 丽句清辞 清辞丽句 优美的词句:妍词 妍辞 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诗文词句:贺囊佳思 繁杂累赘的词句:芜音累句 芜音累气 (词和句子:词句) ☚ 文句 诗句 ☛
从事 从事从(~文;~艺;~医;~军) 事(行事) 务 操 进行 从事某种产业:生(生业) 产 从事正道:务正 开始从事:就(~业;~事;~职;~医)即(~位;~席) 同时从事几项工作:兼(~行;做~职) 亲身从事:躬亲 经常从事:典(~学) 勉力从事:企及 在困难环境中艰苦从事某种事业:惨淡经营 经营惨淡 经营惨淡 (致力于某种事业:从事)
另见:参加 致力 事业 农业 职业 ☚ 从事 从事工作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抵押 抵押抵 押(质押) 当(质当) 戤(戤典) 质(质压) 贳 赘 抵押钱两:戤银 用实物做抵押向当铺借钱:押(典押) 当(当当;当钱;当卖;典当;解当;质当) 解(解钱) 贴(贴典;贴钱) 典(典卖;典质;质典) 质卖 活卖 典当田地:典田 典地 典押人身:质身 私下典押:盗典 (债务人把自己的财产押给债权人做保证:抵押)
另见:财产 抵顶 保证 ☚ 抵押 抵顶 ☛
好书 好书善书 劝人为善的书:善书 阴骘文 阴隲文 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典 典范的有权威的书:经(经典;经书;经传;~集;引~据典) 书籍,典籍:篇籍 篇简 丰富的宋元善本书:百宋千元 奉为典则的书籍:训典 最好的书:压卷(~之作) 珍贵难得的书:珍本 宝书 瑶检 珍贵罕见的书:秘籍 秘册 秘卷 秘本秘文 枕中鸿宝 道教秘籍的美称:蕊笈 蕊书 蕊简 神仙的秘籍:琅书 琅笈 琅简 琅函 珍藏的秘籍:玉册 玉策 古代遗传下来的稀少而珍奇的书籍或文字:灵文
另见:文章 作品 印刷 ☚ 典籍 书多 ☛ 典diǎn多殄切,上铣。 ❶制度;法令。《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 ❷礼仪,仪式。杜甫《望南岳山》:“邦家用祀~,在德非馨香。” ❸重要的文献、书籍。《书·五子之歌》:“有~有则,贻厥子孙。” ❹故事,典故。《左传·昭公十五年》:“数~而忘其祖。” ❺文雅,典雅。《南史·王彬传》:“彬献赋,文辞~丽。” 〖典〗 粵 din2〔頂展切〕普 diǎn ❶ 重要的書籍、文獻等。許慎《說文解字》:「〜,五帝之書也。」呂不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古今之法,言異而〜殊。」 ❷ 法令,制度。孟軻《孟子.萬章上》:「太甲顛覆湯之〜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 ❸ 主管。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護軍。」
典法的语源之一。典、法可通训。《尔雅·释诂上》:“典、法,常也。”《周礼·秋官·大司寇》:“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郑玄注:“典,法也。”典的本义是指经书册籍。《说文·丌部》:“典,五帝之书也。从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也。’”《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其子孙。”孔安国传:“典谓经籍。”《玉篇·部》:“典,经籍也。”多指记载古训遗教及规章制度的书籍,如《书》有《尧典》、《舜典》。引申为制度、法令,特指刑事法律制度。《释名·释典艺》:“典,镇也,制教法所以镇定上下。”《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之功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孔颖达疏:“当此会通之时,以施行其典法礼仪也。”《周礼·秋官·大司寇》:“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也引申为法则、常道。《书·皋陶谟》:“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孔安国传:“天次叙人之常性,各有分义,当勑正我五常之叙,使合于五厚厚天下。”《尔雅·释诂上》:“典,常也。”郭璞注:“谓常法耳。”《史记·礼书》:“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 典 典法。《周礼》:“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法典,典章制度。《广韻》:“法也。” ☚ 刀不得过银铜饰 甸服者祭 ☛ 典 典中国古代的基本法律之一。《尚书·胤征》 所载《政典》相传是夏代的军法。典一般是指记载法规、典章制度的典籍,又称法典。《广韵》:“典,法也。”《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笺曰:“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周礼·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这里的典指的是刑典,即 “刑”,秦汉后专用 “律”称。又《周礼·大冢宰》:“掌建邦之六典”。在此,“六典”指的是六官之典,即关于官制的法规。后世即将有关官制的官法、官规称为政典,简称为典。《周书·柳敏传》讲柳敏“又与苏绰等修撰新制,为朝廷政典。”是说北周仿《周官》制定新官制,称“政典”。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年),下令模仿《周礼》制六典。玄宗亲自手书六典为: 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实际修时,仍以唐代官制三师、三公、五省、六部、九寺、五监、十六卫、东宫、诸王府、都督府、府、州、县为纲目,“以令式象《周礼》六官为制”,成为一部关于唐王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法规大全,是唐代现行的行政法规汇编。《唐六典》的编纂,开创了中国法律史上法典编排的又一新体例。将各种现行的行政法规编纂为典,成为后世立法的又一重要内容。元代的《圣政典章》、《经世大典》,明代、清代的 《会典》 等,皆为其范。 ☚ 律 令 ☛ 典diǎn❶标准,法则。如:典范,典章。 ❷典范性书籍。如:典籍,经典。 ❸典故。如:用典。 ❹典礼。如:盛典,庆典。 ❺旧时用土地、房屋或其他东西作抵押,向人借钱。如:典押。 ❻旧指主管。如:典试。 ❼姓。 典Pawn当铺的一种。资本最为雄厚,规模最为宏大,抵押品可以是不动产或动产,典当期限长,当息较低的当铺。 典当铺的一种。专指资本最为雄厚,规模最为宏大,抵押物品可以是不动产或动产,典当期限长,当息较低的当铺。 典 典当铺的一种。专指资本最为雄厚,规模最为宏大,抵押物品可以是不动产或动产,典当期限长,当息较低的当铺。 ☚ 质舍 当 ☛ 典diǎnⅠ ❶ (标准;法则) standard;law;canon ❷ (典范性书籍) standard work of scholarship:词 ~ dictionary; 药 ~ pharmacopoeia; 引经据 ~ quote from classics;quote great masters ❸ (典故) allusion;literary quotation:用 ~ use allusion ❹ (典礼) ceremony:开国大 ~ founding ceremony (of a state); 盛 ~ a grand ceremony [occasion] ❺ (姓氏) a surname:~ 韦 Dian Wei Ⅱ ❶ [书] (主持;主管) be in charge of:~ 狱 prison warden ❷ (向人借钱时用地产、房屋作抵押) mortgage:被迫 ~ 出两亩地 be forced to mortgage two mu of land ◆典当 impawn;mortgage;pawn; 典范 (学习、仿效的人或事物) model;example;paragon;nonesuch;{数}(典型的;标准的) canonical; 典故 {语} (classical) allusion;literary quotation; 典籍 ancient codes and records;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典礼 ceremony;celebration; 典型 (在同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 typical case;typical example;model;type;specimen;(具有代表性的) typical;representative;model personalities; 典押 mortgage;pawn; 典雅 (of diction,etc.) refined;elegant; 典雅大方 elegant and graceful; 典狱 prison warder; 典章 institutions;decrees and regulations 典dian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decrees and regulations 典diǎn主持、掌管,与知、掌义同。《汉书·云敞传》:"唐林言敞可典郡,擢为鲁郡大尹。" 典楚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用语。(1)指名籍登记册。据包山楚简记载,战国时楚官府对属民的姓名、住址、身分一一登记在册,称之为“典”。如11、12简记:“复上连嚣之还集廖族涧一夫,居于复域之少桃邑,在陈豫之典。”“陈豫之典”即齐客陈豫贺王之岁的典籍的简称,意谓廖涧名籍在这年登记在典。(2)指名籍。包山楚简15至17简记五师宵官司败与邵行大夫盘吟为邓等人的归属发生争讼。检验名籍的结果是“仆有典,邵行无典”。 典流外官名。唐于中书省置一人,集贤殿书院置四人,专掌一定事务。宋于御药院亦置典八人。 典diǎn❶典谟训诰
❷坟典丘索|数典忘祖
❸词华典赡|明正典刑|雍容典雅
❹不刊之典|朝章国典|三坟五典|引经据典|援经据典 典典,金文作     ,《説文》古文作 ,小篆作 。 卜辭“典”“册”形義俱近,可以通用,故《新甲骨文編 (增訂本)》收入 “册”字下,可從。今從詞的角度考慮而單獨列出,甲骨文字形見 “册”字條。金文字形或增 “廾”,或增二短横,其初或無實義,後類化爲表承物的 “丌”,即基座之 “基” 的初文。“典” 的本義是典籍,引申爲法則、制度、故事、禮儀、主持、典雅、抵押等義。銘文或用與 “册” 同,如表示記載、登録、册賜或契約等義,或表法典、法度義。 楚簡帛文作 ,承金文或體而有訛變。秦簡牘文作 ,古隸典型。參見027.册字條。 典diǎn (甲) (篆) 会意字,甲骨文上为“册”,下为“大”(或作“廾”,双手托起的意思),意思是重要的书籍。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diǎn 碘(碘酒) tiǎn 腆(丰盛) 淟(污浊,肮脏) 觍(䩄觍)
典diǎn(8画)
  【提示】中间一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两边相离。 *典diǎn8画 八部 (1) 重要的、其内容被尊为准则或规范的书籍、文献: 经~|法~|字~|引经据~。 (2) 标准;法则: ~范|~章|~型。 (3)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掌故: 用~|出~。 (4) 郑重举行的仪式: ~礼|盛~|开国大~。 (5) 〈书〉主管;主持: ~试官|~狱长。 (6) 以实物抵押,向别人借钱,到期可以赎回: ~借|~押。 典 ☚ 丌 畀 ☛ 典diǎn甲骨文从又(手)或廾(gǒng,双手)持册。周代金文至小篆上从册,下从(“其”的战国写法),象置册在几状物上。 隶楷基本接近册在上的写法。册是书册,汉代以前多用绳穿竹简等成册。多指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如:典籍|词典|字典。引申为标准,法则。如:典范|典章|典礼。组词如:典型|典故。转义如:典当|典买。 典★常◎常
diǎn表意,甲骨文、金文从册从廾,册指书简,廾指双手,象双手捧着书简而诵读之形,后来廾讹为丌,隶定为“典”。本义表示尊为典范的简册,即经典,引申为准则、盛大的礼仪、高雅不俗等。 【辨析】 以“典”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iǎn,但声母不同。diǎn:碘∣tiǎn:腆。典 (diǎn)册在丌上,尊閣之也。 典 甲 金 篆 隶diǎn【析形】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双手捧册之形,金文、小篆字形下像几案,册置其上。隶书字形变后上下两部分连写,原形不显。 【释义】《说文》:“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本义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古人对圣王古训和经书异常珍视,称之为“典”。典比一般的册贵重,持之则以双手尊奉,置则立于几案之上。由重要、典范等意义,引申为法则、制度、标准、典礼等义。[典雅]谓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引经据典]引用经书,根据典籍。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In Oracle it is like holding the booklet with both hands.In Bronze Inscriptions the lower part is like a tea table with a booklet on it. 【original meaning】The classics. 典 ☚ 囷 𡱂 ☛ 000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