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郎中 兵部郎中官名。唐代时设于兵部佐官。《旧唐书·职官志》: “(兵部) 郎中一员 (从五品上阶),掌判帐及天下武官之阶品,卫府之名数。” 唐以后各代的兵部郎中品秩及职掌大致相同。实际上,就是把兵部政务具体分工给郎中,由其处理。 ☚ 兵部侍郎 兵马监押 ☛ 兵部郎中唐、宋以后兵部官名。兵部本司各设郎中、员外郎各2人,其职掌是:郎中1人主管武官的阶品,1人主管差遣;员外郎1人主管贡举,1人主管选院。明、清无本司,兵部各司之郎中通称兵部郎中。如清代兵部中有武选清吏司,设郎中5人、员外郎6人、主事2人,掌营制;车驾清吏司,设郎中3人、员外郎4人、主事2人,掌全国的马政及驿站等事务;职方清吏司,设郎中7人、员外郎4人、主事4人,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及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设郎中3人、员外郎2人、主事2人,掌全国的兵籍及军器并武科举之事。 兵部郎中官名。❶西魏置,为尚书省兵部次官,佐兵部尚书掌全国军务行政,恭帝三年(556)罢。
❷唐朝置,为尚书省兵部属下兵部司长官,员二人,分掌武官勋禄品命及兵籍、差遣名数等事务,从五品上。 兵部郎中官名。唐宋为兵部头司的主官,金元六部不分司,兵部尚书、侍郎之下仅 郎中一、二人,称为兵部郎中。明清兵部四司郎中通称为兵部郎中,与唐宋专指头司者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