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侍郎官名。兵部副长官。隋大业三年(607)始置,一人,正四品。协助尚书掌部务。唐增为二人,正四品下,与尚书分掌武官铨选、勋阶、考课之政。因尚书常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侍郎实际主持部务。中唐以后,事权日轻。宋初为四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复为职事官,一人,从三品。辽为南面官。金元亦沿置,正四品。明升正三品,分左、右。清亦分左、右,各设满、汉一人,共四人,正二品。武会试例以一人为知武举。 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官名。兵部尚书佐官。始置于隋代。(详见: 兵部) ☚ 兵部尚书 兵部郎中 ☛ 兵部侍郎官名。隋始置,为兵部尚书的副职。唐制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宋升为从三品。金元仍为正四品,明升为正三品。清又升为正二品。员额唐二人,宋金为一人,元二人,明左右侍郎各一人,清初于兵部设督捕侍郎满、汉各二人,掌旗人逃亡之事,其下有左右理事官及郎中、员外郎,主事及司狱等官。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载撤,与各部统一编制,设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 兵部侍郎文阶名。北宋前期京朝官本官阶。元丰三年九月新订《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其官易为正议大夫阶。刑部侍郎转兵部侍郎,兵部侍郎转尚书右丞,两府执政带兵部侍郎转尚书左丞,宰相带兵部侍郎转礼部尚书(资料出处参“大理评事”条)。
兵部侍郎阶官名、职事官名。
职源尚书省兵部侍郎始置于隋炀帝大业三年(《隋书·百官志》下)。
职掌❶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属前行侍郎,元丰新制,其阶易为寄禄官正议大夫(《宋会要·职官》4之1《尚书省》)。 ❷元丰新制,始为职事官,归本部为副部长之任,佐尚书领本部事(《合璧后集》卷30《兵部侍郎》)。
官品❶宋前期沿唐制,正四品下。 ❷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分纪》卷10、《庆元条法》卷4《官品令》)。
简称与别名❶兵部侍郎。全称应为尚书省兵部侍郎。《攻媿集》卷36《新除兵部侍郎黄裳制》。《要录》卷34,乙酉:“尚书兵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汪藻。” ❷兵侍。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壬子十一月,除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未除兵侍前一日,中使传宣谕。” ❸小司马。拟《周礼》官称。《净德集》卷8《兵部侍郎除礼部尚书制》:“小司马典五兵之政,所以申讲国威。”《合璧后集》卷30《兵部侍郎》:“小司马 兵部侍郎,夏官小司马、中大夫之任也。” ❹圻父之贰。《曾巩集》卷24《兵部侍郎制》:“圻父之贰,往唯汝谐。”参“兵部”条。 ❺武部贰卿。《攻媿集》卷36《新除兵部侍郎黄裳显谟阁待制依旧嘉王府翊善》:“具官某,……力辞武部贰卿之除,俾就文谟次对之秩。” ❻佐司马。《合璧后集》卷30《兵部侍郎·事类》:“佐司马 王居正字刚中,迁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公辞曰:‘臣愚不足以任二事,愿尽力佐司马,不受直院。’” ❼夏卿之亚。《曾巩集》卷24《兵部侍郎制》:“唯是夏卿之亚,实参典领之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