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兵学新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兵学新书

兵学新书

综合类兵书。又名《兵法新书》。十六卷,附一卷。清徐建寅撰。徐建寅(1845—1901),一名寅,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晚清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徐寿之子。同治初,他先后在安庆军械所、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供职,参与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及兵船多艘,并与李善兰、华蘅芳等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多种。后又供职天津机器局,负责试制硝酸获得成功,取得道员资格。光绪初,先后出任山东机器局总办、福州船政局提调。光绪五年(1879)以驻德使馆参赞身份在德国及英、法各国考察军事、政治,为北洋海军订购“镇远”、“定远”两大主力船只。回国后督办金陵机器局制成新式后膛枪和铸钢设备。戊戌变法时,任新设农工商总局督理。变法失败后,调湖北总办全省营务,创办保安火药局,试制成无烟火药。光绪二十七年(1901)因试验事故,不幸以身殉职。徐建寅著译二十余种,涉及政治、军事、自然科学等领域,是清末著名的科技专家,在军事、政治方面亦有很多建树。
全书约二十万字,附图三百七十余幅。卷一“一旗初操”记哨队官长操兵之法及一旗之制。卷二“一旗阵式”、卷三“一旗运用”记旗哨官长操兵之法。卷四“一营阵式”记营旗官操兵之法,并及一营步兵之制。卷五“一军阵式”记统领分统布阵之法,示以进攻布置之程式,以及一军之制,并总论用兵要诀。卷六“马兵”记马兵列阵运用及马兵一旗一合营之制。卷七“炮兵”记炮兵操练、运用及炮兵一旗之制。卷八“综要”记步马炮合用之法,以及考证古来战事之要及调度方略之用。卷九“教训”记挑兵、召募、编营与教训官弁兵丁之制。卷十“粮饷”记粮饷衣食之制、军市转运之法。卷十一“军械”论枪炮军械,皆取新法适用之件,其旧法粗笨及过于纤巧不适实用者皆置不录。卷十二“沟墙”论挖筑沟墙,以明数十人至数万人防守攻取之法,以避枪炮子弹飞击伤人之惨。卷十三“宿食”论行军旷野、预备宿食之法。卷十四“台路”论造望台、筑道路。卷十五“铁路”论铁路军工及铁路造筑之法。卷十六“运兵毁路”论铁路运兵章程、仓卒致坏铁路不资敌用,以及军中制造机器之大略,附卷论测地绘图。
《兵学新书》采集各国军政,凡军所需与一切有关于军者,无不绘图系说,内容比较丰富,可谓集近时兵学之大成。书中反映编纂者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军事立国、军备第一的思想。作者认为当今列强皆“蔑弃礼让,竞尚暴戾,挟势不论理,观兵不耀德,角力争雄,恃强凌弱,皆以战胜攻取为其立国要图,我中国若不君臣上下,通国人民合志同心,讲求兵学,亲之信之尊之重之,则无以激民心,强兵力,保国本,尊君权”。认为中国积贫积弱之名已布四邻,列强觊觎之心日亟,“若不先讲兵学,力图强兵,则以设学以培才、考工商以致富,不啻勤于稼穑留为四邻之储积,力于南亩以待盗贼之收获”。故“救世之策,莫若兵学为先”。并提出“详订议章,设立议堂”,以调整国家与军队、君主与民众的关系的政治主张。同时,作者还从孔孟之道中寻找理论根据,认为孔子虽然说过“军旅之事,未尝学也”,但也说过“善人教民七年可以即戎”的话,所以“讲求兵学,教民战阵以卫道救民,孔子所深许也”,以不教民战为弃圣训。第二,关于兵役制度,作者提出“参民兵、召募而兼用”的抽丁之制。即以每千人为单位,计得壮丁二百人,每二百壮丁抽一人为兵,其他壮丁日出制钱一文供养这一兵,全国按二十二行省计算,可得甲兵四十余万,以三年为期,期满复员回家仍操旧业,一有战争,按籍召回。这样既可节省国家养兵之费,百姓负担又不致过重,国家防御有资,民间治生不害,烦苛免而民乐从,国用充而精锐成”。第三,关于训练方法,作者主张应随着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的变化而改变。指出“今之陆战与昔异,故操练亦因之而异”,“改异古法,每战必胜”。主张从实战出发进行实地训练,并以临战运用为训练重点。重视陆上三兵种的协同训练,提出“步马炮三兵合用,须求各尽其长,要在善择妥便地势,以得展布所长”的协同原则。并认为“战阵始终专以步兵为主,马炮二兵,仅为辅助”,重视训练中的群众纪律,认为“村镇不便借以操练,恐扰及居民也”。主张起用中国有志之士充当军队教官,认为召募外洋将弁做教官,“语言不通,情意未达”,徒费巨款。第四,关于兵学合一、文武合一的思想。主张“兵制与学堂相辅而行,武备即学问,学问即武备”。认为“数十年来,西德、东倭勃然以兴,皆由此道”。建议“各营各旗皆设小学馆,令各兵除逐日操练外(此为外课),再习有用之学,读书写字,拼切字音,习学粗浅算法等事(此为内课)”,“士民入营三年,无日不致力于学问”,三年期满,学邃品端,在营为精兵,回家即为君子。
《兵学新书》是作者为应戊戌变法需要而撰写的,书中汇辑泰西各国新法精理,提出一系列军事改革的措施和建设,并对当时中西方军事形势提出独到见解,力图以新的内容、新的思想为古老的中国兵学注入新的生机。此书问世后,受到清廷的高度重视,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尤其是军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始刊印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版本仅此一种,流传不广。

☚ 火器略说   兵法史略学 ☛

兵学新书

中国近代军事著作。清末徐建寅著。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一部第一次由中国人编写的有关军队建制、营规、操纵方法和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军事学术著作,也是国人试图建立近代军事理论体系的发端。该书对传播西方的军事思想,具有较大影响,并在促进中西军思想融合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兵学新书

十六卷。徐建寅 (1842—1901)撰。徐建寅,一名寅,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清末科学家徐寿之子。他早年就 “素有大志,抱负雄才远略。”壮年时“苦志力学,久而弥笃,博闻强记,无书不读,凡学必精”(张罗澄《兵学新书序》)。曾任山东机器局总办,福建船政提调,驻德使馆参赞,擢直隶侯补道。光绪辛丑二月十二日 (1901),因试制无烟火药,不幸殉身,年六十岁。徐氏除撰有此书外,还著有《游欧杂录》、《谈天》,译有 《德国议院章程》、《造船全书》等。徐氏遍历欧洲几个军事强国,参观轮船军械各厂,探讨其政治风俗,访其议院及其军操各程式,感慨良深,认识到中国落后挨打,乃是国力不强,不讲求兵学所致,于是发愤研究军事,探求各国新法之精理,汇辑泰西诸书之精华,撰成此书。此书又称 《兵法新书》,十六卷,附图三百七十余幅。卷一记哨队官长操兵之法,及一旗之制(练力、持枪、走阵、打靶、队长、行路)。卷二记一旗阵式 (阵式、紧队、散队等)、卷三记一旗运用 (运用、总纲、住守等),皆述旗哨官长操兵之法。卷四记一营阵式、卷五记一军阵式。卷六、卷七记马兵、炮兵之制。卷八记马步炮合用之法。卷九为挑兵召募、编营集饷、弁兵学、将国学等。卷十为粮饷、衣食之制。卷十一论军械。卷十二论沟墙。卷十三论宿食。卷十四为台路。卷十五为铁路。卷十六为运兵毁路。此书内容丰富,而“不载吉凶占验诸异说”。尤为人称道的是,书中记述了当时先进的军事技术及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铁路、电报等在军事上的应用,大开国人眼界,为古老的中国兵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其它如军事训练、兵役制度方面也多有精辟见解。此书刊布于戊戌维新之时,对于当时的维新变法,尤其是军事改革起了一定的影响。但此书流布不广,今存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刊本,河南省图书馆有收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