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格❶病名。 ❶小便不通名关,呕吐不已名格,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名为关格。见《伤寒保命集类要·关格病》。《医学心悟》卷三:“更有小便不通,因而吐食者,名曰关格。经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格者,不得尽其命矣。”本证多系癃闭的严重阶段,可见于尿毒症等疾患。 ❷大便不通名内关,小便不通名外格,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由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故也。阴气大盛,阳气不得荣之曰内关;阳气大盛,阴气不得荣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曰关格。关格则阴阳气否,结于腹内,胀满,气不行于大小肠,故关格而大小便不通也。” ❸指上不得入而呕吐,下则大小便秘结者。《医贯》卷之五:“关格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饮之,少顷即吐出,复求饮复吐。饮之以药,热药入口即出,冷药过时而出,大小便秘,名曰关格。关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 ❹指呕吐而渐见大小便不通者为关格。《医醇賸义·关格》:“患此证者,多起于忧愁怒郁,即富贵之家,亦多有隐痛难言之处,可见病实由于中上焦,而非起于下焦也。始则气机不利,喉下作梗;继则胃气反逆,食入作吐;后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渐便溺艰难。此缘心肝两经之火煎熬太过,营血消耗,郁蒸为痰;饮食入胃,以类相从,谷海变为痰薮,而又孤阳独发,气火升痰,宜其格而不入也。”因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痰气上逆,食入呕吐,人参半夏汤;孤阳独发,阻格饮食,甚则作呃,和中大顺汤。二气双调饮通治关格。 ❷脉象之一。指人迎与寸口脉俱盛极,系阴阳离决之危象。《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❸指阴阳均偏盛,不能相互营运的严重病理状态。《灵枢·脉度》:“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关格 关格小便不通名曰关;呕吐不止名曰格;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曰关格。为中老年妇女易患证。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证的晚期。因脾阳亏损,肾阳衰微,阳不化水,水浊逗留,浊邪壅塞三焦,致使三焦气化失常,升降失司所致。辨证论治:本虚: ❶气血阴虚,浊毒内停者,神疲乏力,腰腿酸楚,烦热呕恶,纳呆不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色萎黄。舌暗淡,苔粗黄,脉沉细。以滋阴保肾汤(黄精、生地、丹参、赤白芍、牛膝、地龙、首乌、元参、生大黄)益气养血,滋阴降浊。 ❷气血阳虚,浊毒内停者,神疲乏力,腰腿酸软、畏寒、呕恶、纳呆不食,尿少便溏,面色㿠白。舌胖暗淡,苔白腻,脉弱。以助阳保肾汤(生黄芪、当归、炮附子、桂枝、猪茯苓、车前子、陈皮、半夏、制大黄)补气养血,助阳降浊。 ❸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者,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烦热畏寒并见,大便溏结交替,面色晦暗,纳呆呕恶。舌胖暗淡,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无力。以芪归保肾汤(黄芪、党参、当归、菖蒲、地龙、桂枝、生姜、半夏、陈皮、猪苓、茯苓、大黄)调补气血阴阳,排浊。标急: ❶湿浊犯胃,升降失调者,恶心,呕吐不止,口苦口干不欲饮为主症,兼有本虚症状。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沉取无力。以黄连温胆汤(二陈汤加竹茹、生姜、枳实、黄连)和胃降逆,升清降浊。 ❷营分蕴毒,伤血动血者,鼻衄、齿衄、肌衄、呕血便血为主症,兼有本虚症状。舌质红绛少苔或黄燥苔,脉沉细数或浮大数。以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白茅根、三七粉)清营解毒。 ❸肝风内动者,发热头痛头晕,视物昏花,烦闷躁扰,手足抽搐或筋惕肉膶。兼有本虚症状。舌质干绛,脉弦而数。以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天麻、生地、菊花、茯神、桑叶、生石决明、珍珠母、生牡蛎)镇肝熄风。 ❹湿浊壅塞,上蒙清窍者,神昏、谵语或嗜睡、口臭、痰多气粗。舌体胖大,舌苔厚腻。以菖蒲郁金汤加减(石菖蒲、炒栀子、鲜竹叶、丹皮、郁金、连翘、灯芯草、木通、鲜竹沥水)送服安宫牛黄丸(市售成药)涤痰开窍醒神。针灸治疗:以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为主穴。恶心呕吐腹胀者加章门、足三里;失眠加四神聪,神门。针刺补法。调护: ❶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发展恶化。 ❷早期应避免过劳,按时作息;后期须卧床休息。 ❸避免受凉、受湿,防止感冒。 ❹应选用优质低蛋白饮食。优质蛋白每日20—30克,以牛奶、蛋、鱼、瘦肉为宜;忌食各种植物蛋白饮食。 ❺保证热量,(每日不应少于35千卡/公斤体重),主要以摄入糖为主。 ❻宜食新鲜蔬菜及水果。 ☚ 癃闭 耳鸣、耳聋 ☛ 关格病证名。 ❶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之病证。 ❷大便不通为内关,小便不通为外关,大小便都不通称关格。 ❸人迎与寸口脉俱盛的阴阳离决危象。 ❹指阴阳均偏盛,不能互相营运的严重病理状态。 关格❶病症名。二便不通为关,食入呕吐为格,二者并见为关格。由于三焦之气不通,寒遏胸中,故格拒;热结下焦,气化障碍,故关闭。见于癃闭、噎膈的严重阶段。 ❷专指二便不通。《诸病源候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 ❸脉诊术语。《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系阴阳离决的危象。 关格guān gé《本草纲目》主治第3 卷癃淋(22)。(1)病证名。 ❶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的病证。小便不通名关,呕吐不止名格。《寿世保元》:“溺溲不通,非细故也,其朝不通,便令人呕,名曰关格”。系癃闭的严重阶段。多由脾肾不足,水邪湿浊逗留,郁而化热上攻所致。宜补益肾气、温阳化水、和胃降浊;若久郁化热,症见腹胀便秘,烦躁唇干,口有尿味,舌苔厚浊者,宜通阳降浊;若阳明腑实偏重,可用泻下法。 ❷指呕吐而渐见大小便不通者。见《医醇賸义》。症见喉下作梗,继而食入呕吐,渐见溲溺艰难,大便下如羊粪。系噎膈的严重阶段。 ❸大便不通名内关,小便不通名外格,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见《诸病源候论·大小病诸候》。⑵脉象。指人迎与寸口脉俱盛极,系阴阳离决的危象。见《灵枢·终始》。⑶病理名。指阴阳均偏盛,不能相互营运的严重病理状态。《灵枢·脉度》:“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均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关格ɡuānɡé❶病证名。 ❶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的病症。小便不通名关, 呕吐不已名格。《寿世保元》: “溺溲不通, 非细故也, 期朝不通, 便令人呕, 名曰关格。” 系癃闭的严重阶段。多由脾肾不足, 水邪湿浊逗留, 郁而化热上攻所致。宜用金匮肾气丸以补益肾气, 温阳化水, 左金丸和胃降浊;若久郁化热, 症见腹胀便秘、烦躁唇干、口有尿味、舌苔厚浊者, 宜通阳降浊, 用大黄附子汤合黄连温胆汤等方加减; 若阳明腑实偏重, 可用大承气汤、黄龙汤等方。 ❷指呕吐而渐见大小便不通者( 《医醇 义》)。症见喉下作梗, 继而食入呕吐, 渐见溲溺艰难, 大便下如羊粪。系噎膈的严重阶段。详噎膈条。 ❸大便不通名内关, 小便不通名外格, 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 《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宜用大黄散( 《圣济总录》:大黄、桂、冬瓜子、滑石、朴硝)、黄芩汤等通利二便。 ❷脉象。指人迎与寸口脉俱盛极, 系阴阳决离的危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终始》)。 ❸病理名。指阴阳均偏盛, 不能相互营运的严重病理状态。《灵枢·脉度》: “阴气太盛, 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 阳气太盛, 则阴气弗能荣也, 故曰格; 阴阳俱盛, 不得相荣, 故曰关格。关格者, 不得尽期而死也。” 关格 关格关格是指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小便不通名曰关;呕吐不止名曰格;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名曰关格。《伤寒全书·平脉法第二》:“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格多出现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疾病的后期,或由关而致格,或关、格同见,总属危重病候。 病名考证 关格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所论述的关格,一是指脉象,二是指病理。张仲景明确提出了关格是小便不通和呕吐为主证的疾患。而《诸病源候论》认为关格是指大小便不通。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 二便俱不通为关格。《鸡峰普济方》认为关格病上有吐逆,下有大小便不通。本条的概念,宗仲景之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谓关格。《景岳全书·关格》:“关格一证,在《内经》本言脉体,以明阴阳离绝之危证也;……自秦越人在《难经》三难中提出:“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以尺寸言关格,已失本经之意矣。又仲景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故后世自叔和、东垣以来,无不以此相传。”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是阴阳不相应所致。《伤寒论》认为系邪气膈拒三焦所为。后世医家代有发挥: 巢元方主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王焘主风寒,《外台秘要·淋并大小便难病》引姚氏云:“风寒冷气入肠,……或小肠有气结……为关格病。”《兰室秘藏》认为“邪热”为疾。《丹溪心法》认为“有痰”、“中气不运”、“寒在上,热在下。”《景岳全书》认为是肾虚所致。《类证治裁》认为“气逆于上,津涸于下。”《医林绳墨》认为气郁生痰,痰阻而成。综上所述,以下几个方面最为常见: 外邪侵袭: 素体中阳不足,风寒冷气乘虚侵入肠胃,寒实搏结中焦,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为呕; 阻抑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调,而致小便不通;或素体痰浊内盛,邪热入里,痰与热搏结,壅塞三焦,气化功能不得升降而致水道闭阻不通,下闭上格,发为关格。《兰室秘藏·小便淋闭论》:“关无出之谓,皆邪热为病也。” 气郁痰瘀: 忧思恚怒郁久,三焦气机不畅而致。《医醇义·关格》:“多起于忧愁怒郁……此缘心肝两经之火煎熬太过,营血消耗,郁蒸为痰,饮食入胃,以类相从,谷海变为痰薮,而又孤阳独发,气火升痰。”或积饮生痰,《医林绳墨·关格》:“其痰结而不行,其门闭而不开,”而致关格;或气郁不行,气滞则血瘀。痰浊、瘀血搏结,致上下升降否绝,形成关格。 浊邪壅盛: 癃闭失治,浊邪壅盛,阴阳升降乖戾,下焦关闭不出,上焦格拒不纳,上下不通,发为关格。《证治汇补·癃闭附关格》:“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吐呕,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 脾肾阳衰: 水肿、淋病日久,脾肾阳衰,三焦气化无权,阴邪上泛,闭阻不通,发为关格。 阴液枯竭: 下焦湿热久留,湿郁化热,热伤阴津,而致津液干涸,猝然阻格,致上下不通,发为关格。《类证治裁·关格》:“因是症气逆于上,津涸于下,与噎膈、反胃同,而势较骤。” 病证鉴别 关格病应与单纯的癃闭、噎膈、反胃等病证相鉴别。癃闭是小便不通;噎膈是格塞闭绝,饮食不入;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三者与关格病的阴阳格绝,关格不通之上吐下闭的表现有明显区别。关格亦应与走哺鉴别。走哺是呕吐和大便秘结为主,然后发展到小便不通; 关格是小便不通和呕吐为主,然后发展到腑气不行。走哺属于实热,关格属于虚中挟实。 辨证施治 关格病除了主证表现为小便不通,或大小便俱不通,及饮食不入,呕吐不止外,其兼症极为复杂,临床辨证重在分清其标本虚实。关格病阴阳闭绝,三焦壅塞,最为危候。《医门法律·关格门》指出:“凡治关格病,不知批郄导窍,但冀止呕利溲,亟治其标,技穷力竭,无益反损,医之罪也。”治以开通决闭为急务。本病治标之法,唯在通利二便。若二便得通,则呕逆可止。通利决闭,方可选用大半夏汤、黄连温胆汤、小便不通方、人参散等。麝香、冰片等芳香通窍,启关开闭之品,亦为常用。《证治准绳·杂病》也指出:“治主当缓,治客当急”。 《杂病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认为“此证危急,法难缓治”。临床宜区分其致病之因,癥结之所在,细审病机,分别施治。 (1) 浊邪壅闭: 症见小便不通,渐至恶心呕吐,纳呆厌食,头痛烦躁,甚则谵语发狂,抽搐昏迷,四肢厥冷,口气秽浊,舌质肥胖紫黯、苔垢腻水滑,脉沉弦有力。多由浊邪内阻,气机壅滞,由下上泛,三焦闭绝,发为关格。应视其浊邪弥漫于三焦之偏重而施治。若症兼见神疲乏力,四肢困重,恶心呕吐,厌食腹胀,口腻而甜,苔腻舌质淡。是由于浊邪困脾而致。宜温阳健脾,行气化浊。方用实脾饮加减。若兼见呕吐并作,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弦数。是由于浊邪犯胃,郁而化热所致。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若兼见神昏谵语,为邪陷心包,宜配合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开窍醒神;若兼抽搐动风者,宜合用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等平肝熄风。 (2) 水道闭塞: 症见起病急暴,小便不通,呕吐频作,腰腹绞痛拒按,少腹胀满膨隆,亦可兼见大便不通,心中烦乱,面红目赤,口干唇燥,四肢渐冷,舌质黯红,苔黄燥起刺,脉沉伏。此为瘀阻膀胱,痰积中焦,水道闭塞,上下不通所致。急宜行气通瘀,攻下开窍。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味麻仁丸、大承气汤加减化裁。若寒实内结,脘腹冷痛,关格不通,脉沉迟有力者,宜用温通,方选三物备急丸、温脾汤。 (3) 阴虚津枯: 症见饮食不下,格拒吐逆,小便短少,或有大便干结,状如羊矢,渐至大小便不通,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眼花,五心烦热,舌红而干,或有裂纹,少苔或光净无苔,脉弦细数。此为阴虚津涸,三焦不利,遂致关格不通。治宜滋养津液,开窍通关,兼以化痰行瘀。方用人参散合五汁饮加味,亦可加用增液汤、黄龙汤等。 (4) 肾阳衰微: 症见小便不通,渐至呕吐不止,面色㿠白,头晕目眩,神情呆滞,烦躁不安,手足厥冷,呼吸低微,汗出不止,甚则抽搐昏迷,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细欲绝。此命火不足,肾阳衰微,三焦气化无权,出入乖戾所致。治宜温肾回阳,开窍通闭。方选真武汤合五苓散、既济丸化裁。 应该指出,《外台秘要》已有导尿、灌肠法的记载,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了运用直接法以通利二便。因此对关格之某些有导尿、灌肠之适应证者,皆可应用,以减轻症状。《杂病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指出:“盖症既危急,纵有里虚,亦须通后再补也。”待关格既通,然后视其证情,随证调理。 ☚ 虚证癃闭 小便不利 ☛ 关格guān géobstruction and reje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