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于孔子研究的争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于孔子研究的争鸣

关于孔子研究的争鸣

20世纪70、80年代儒学热中发生的激烈争论。主要问题有:(一)关于孔子及其思想评价。冯友兰在1980年第2期《哲学研究》撰文《从中华民族的形成看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说,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最高代表,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张岱年也认为,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的作用的是孔子。孔子学说的欠缺是,述而不作,对于创新重视不够;强调德治,对于军事重视不够;推崇礼乐,对于生产劳动重视不够。蔡尚思在《书林》1986年第1期撰文《不宜抬高孔子——评匡亚明〈孔子评传〉》对近年来学术界抬高孔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批评匡亚明竭力歌颂孔子,为孔子辩护,并对承认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和相信“半部《论语》治天下”也颇感言过其实。(二)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问题。匡亚明在《孔子评传》中认为“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他的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四位一体,密不可分。蔡尚思则认为,孔子一生都尚礼,没什么大变化。孔子自述其经历有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三十而立”与“立于礼”。方延明认为,孔子“仁”和“礼”的关系之间不存在主从的区别。孔子的“仁礼”思想是融为一体的。逻祖基认为,中庸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在当时的宗法君主制国家中是政的体现,属于政治范畴;孔子“仁”的思想是反映人际关系的一个概念,属于伦理范畴;孔子用“过犹不及”来表述中庸,这标志了它与两端的对立,是一种方法,属于哲学范畴。(三)关于孔子“仁”学结构问题。李泽厚在198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文章《孔子再评价》认为孔子“仁”学是个颇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它是由血缘关系、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四个因素构成。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周晓林认为,孔子的“仁”是以孝悌为基础,以复礼为目的,以个人主观道德修养为手段,通过忠恕之道来推行的一种准则。刘景山、孙万智认为,孔子的“仁”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克己、爱人、忠恕。

☚ 关于文艺中“主观”问题的论争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的争论 ☛
000078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