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类书

类书

著作名词。摘录古代文献中资料如成语、典故、事件、诗词、文章等,分门别类编辑成书,供人查阅,谓之“类书”。其中多数综辑各类,少数则专录一类。编排上大都按事物类别如天地、岁时、山水等编排,也有分韵部按字头编排的,类似现代百科性或单科性资料汇编。我国现存较早类书有唐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等。

☚ 别集   丛书 ☛

类书

 宋代类书的成就,一是大,集前代类书之大成,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二是开创新的专类,收集资料更专、更细,如《事物纪原》,考察事物原始及其发展的资料,《玉海》备进士考试之用等。

类书 - 可可诗词网

类书

 分类编排各种资料以供检索之用的工具书,类似近代的 “百科全书”。一书分为若干部(如天文、地理、帝王、职官、居处、服饰等),部下再分若干子目(如 “天” 部之下,一般分为天、日、月、星、云、雨、雾、雷等)。每一子目下将古书中的各种资料,依次罗列。类书起源很早,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召集群儒编成的 《皇览》,可称为类书的始祖。南北朝至隋,编纂类书蔚然成风,如崔豹的《古今注》、刘义庆的《集林》、萧子良的 《四部要略》、刘孝标的 《类苑》、虞世南的 《北堂书钞》等,但大都失传。唐宋以后,官方组织学者编纂类书,成为惯例,如唐朝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朝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明朝的 《永乐大典》,清朝的 《古今图书集成》 等。有趣的是,官方组织学者编纂类书一般都是在开国之初,原来,新王朝的皇帝是想借此机会,将天下的学者文人网罗在自己周围,免得他们在山野林泉和自己唱对台戏。每逢改朝易姓之际,总有一批前朝的旧臣,对新王朝耿耿于怀,儒家的 “忠君”观念使得这些饱学之士与新王朝要保持一定距离,而这些人在社会上又有很大的影响,杀他不得,只有靠笼络,笼络的最佳办法,就是请他们来编类书。类书是编纂性质的书,不表现思想,但又是可以传世的书,这对有 “编书情结” 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于是,组织编纂类书就成了新王朝安排前朝旧臣的 “两全其美”的良策。如据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 载: “太平兴国年间,诸降王死,其旧臣或有怨言,太宗尽收用之,让他们在国家图书馆供职,编修群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之类。广其卷帙,厚其待遇,以笼络役使其心,这些降王旧臣最后大多终老于文字之间。”类书的功能,当然是备检索之用,例如,要想知道泰山的掌故,翻 《太平御览》的 “天部” 找到 “泰山” 条,就可以读到古今诗文关于泰山的种种记载; 又如要想知道古代美女的故事,翻 《艺文类聚》 的 “人部”,找到 “美妇人” 条即可。古代编纂类书时参考引用的书籍,原书许多后来都失传了,如汉代的纬书,只有一些片段还保留在古代的类书中,这就为后人了解这些佚书提供了线索,甚至能从中找到更多的资料,如现代通行的 《旧五代史》 就是清朝学者从《永乐大典》 中辑佚出来的。古代类书还有一种被学者特别看重的功能,就是校勘的功能,古书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难免不出现错讹,而编纂较早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却可能保存了古书的原貌,因此便成为后代文献整理专家比勘异文的重要根据。

类书

指分门别类地辑录各种文献的有关资料并按一定方式编排以供查检征引的工具书。分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类书是我国所特有的工具书,其特点是:(a)以类相从。类书通常按意义将有关文献分为若干部,每部之下再分若干细目。也有少数按韵、按部首编排的类书。(b)以杂见称。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论是人世间,还是自然界,无所不包。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全书100卷,100余万字,分“天、岁时、地”等46部,727个细目,内容相当广泛。类书的编纂,始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据有人统计,历代类书不下三四百种。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明代的《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计1万卷,有1.6亿字。类书具有百科全书的某些特点,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类书辑录前人的著述,而百科全书则按条目的要求自撰论文式的释文;类书偏重于文史内容,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内容,这也不同于百科全书。参见“百科全书”。

类书

类书

一种分门别类地汇集资料以供寻查的工具书。它汇录经、史、子、集中的诗、词、文句、典故以及其他各种资料,分类编次,不事考证,不作评论,也不像丛书那样保存原书的面貌。其特点是“以杂见称”。
相传我国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命王象、刘劭等人纂集的《皇览》(《三国志·魏书·杨俊传》《刘劭传》),全书分四十余部,约八百余万字。此书唐代已佚失,散见于他书的也寥寥无几。徐勉编有《华林遍略》七百卷,祖珽等编有《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也都佚亡。杜台卿所编《玉烛宝典》是流传至今最早的类书。唐代的类书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明代有《永乐大典》等,它们都是保存到现在并且比较容易见到的大型类书。
类书的编录本是为了文人学士用典使事的需要,现在在查检典故,保存佚文、校正古书、考证某些古书的异文方面,类书仍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专书词典   丛书 ☛

类书

辑录群书或某一门类的资料,依一定方法编排,以便寻检、征引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始于魏文帝时王象编的《皇览》。此后各代皆有编纂,但多亡佚。现存较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残存一部分),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多为综合性的,但也有专收一类的(如《册府元龟》)。编排上通常是依内容分类,但也有按韵、按字编排的。类书所征引的古籍,有不少现在已经散佚,赖类书得以保存其部分内容。故类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保存古代文献的作用。其摘录的资料,往往是后代辑佚古书的来源。

书(尺~;丛~;群~;字~;辞~;类~;农~;医~;旧~;老~;新~;原~;黄~;伪~;秘~;禁~) 椠 册 卷(卷秩;卷帙;长~;素卷;一~在手) 签轴 签帙 部帙 篇帙 缣缃 绨缃 缥缃 缥帙 竹素 蠹鱼 文籍
书的总称:简(简册;简策;简编;简帙;简籍;简牍;简牒;素简;觚简;篇简;编简;缃简) 编 籍(书籍;篇籍;载籍) 牒 牍(翰牍)书文 书帙 书本 书卷 书册 书策 素书 诗书 图书 篇册 篇卷 黄卷 黄书 芸编 芸帙 缃缥 缃帙 缃素 载记
书籍的美称:瑶编 银编
书籍和刊物:书刊
图书和报刊:书报
书的名称:书名
诗集选本的名称:诗钞
书卷的别称:黄妳 黄奶
许多书汇编成的一套书:丛书 丛刊 丛集 丛刻 丛编 汇编 文库
把有关的资料或著作收集编成的书:辑(辑录;专~;特~;剪~) 集录
该书因编辑排版等形式不同的本子:本(版本;善~;珍~;精~;秘~;孤~;残~;油印~)
图书经删节后印行的版本:节本
有错误的版本:误本
刻印的书本:刻本 镂本
诗的刻本:诗刻
诗作的刻本:诗印
书籍或碑帖最高的刻本或拓本:祖本
书籍文献极丰富:浩如烟海
书籍磨损残破:简断编残
书籍有文字缺漏:夏五郭公

另见:文章 作品 资料 写作

☚ 书   各种书 ☛

各种用途的书

各种用途的书

教科书:课本 课册 读本
医药书籍:农草 医书 方书
军事书:军书 兵书 韬略 韬钤 韬符钤韬 龙编 虎略龙韬 龙韬虎略龙韬豹略 虎略龙韬
兵书名:素书
一切兵书:兵书战策
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书:词典 辞典 字典 辞书 类书 字汇 工具书
介绍一般性的或某种专业知识的参考书:手册 手本
图画书:图书 画书 画册
临摹用的图画范本:画谱 画帖
著录品评名画或汇集名家画法的书:画谱
评话或评弹演员演唱故事所用的底本:说本 话本 说话
条举音乐乐谱的构造、组织、性质等并加以说明的书:乐典
讲占卜的书:课书
择日、占卜、星相等书:阴阳书
占术、预言图篆的书:秘书 秘记
供人消遣的书:闲书

☚ 道家书   各种程度的书 ☛
类书

类书leishu

把许多性质相同的材料,从历代各种不同的书籍里按句或者按段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地综合编排在一起,便于查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这种“类书”,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资料汇编。它所收集的资料,包括历史事实、名物制度、成语典故、诗词文章和名词解释等等。类书只是把资料汇集在相同的部类里,为读者提供查检的方便,而对资料,只是注明出处,却不加任何解释。由于类书保存了比较系统、丰富的资料,或者提供了有关资料的线索,它给我们学习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的主要用处是:查找成语典故和诗词文赋的出处;可以查考历史事实和搜集历史资料;辑佚和校订古书。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史工具书当中,类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我国编辑类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有了类书的雏形。到了曹魏建安年间(220),由应劭、王象等人奉诏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皇览》之后,历代都有类书之作,但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朝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宋朝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明朝的《永乐大典》(残);清朝的《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等。
类书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综合性类书内容广泛,收集资料全面,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专科性类书只限于一类或几类,如专收笔记、小说的《太平广记》,专收日用百科知识的《事林广记》等。类书的体例,大多是分类编排,即按事物的性质编排材料。一般说,都是根据下列五大部类来分类的:
❶天——天文、气象、灾异、神怪;
❷地——地理、山川、古迹;
❸人——帝王、君臣、事迹;
❹事——政治、经济、文化;
❺物——自然、博物、农艺、医学、工艺、器物。
如《册府元龟》、《古今图书集成》等就是按类编排的类书。还有按字顺、字音编排的,如《佩文韵府》、《永乐大典》等。然而,这些编排方法都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而且只有总目,缺少细致的目录系统和索引,一般查检起来比较困难。在解放后影印的类书当中,为使读者使用方便,增加了“笔画索引”、“四角号码索引”、“作者及篇名索引”等。

☚ 字书   韵书 ☛

类书

辑录古籍资料、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始于三国魏之《皇览》、明《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清《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类书

类书

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中国最早的正规类书,是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于延庆元年 (公元220) 命王彦等人编的 《皇览》,分40余部,每部有数十篇,共800余万字。南北朝对编的类书有不少种,其中较著名的有梁徐勉等编的 《华林遍略》 700卷; 北齐祖玻等编的 《修文殿御览》 360卷。隋代以前的古类书,均已失传,虽有部分佚文,原书面目已难窥如。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唐代虞世南在隋代任秘书时所编的 《北唐书钞》,原为173卷,分80部,801类。唐代类书有相当发展,重要的有欧阳洵等编的 《艺文类聚》 100类,高士廉等编的 《文思博要》 1200卷,许敬宗等编的 《乐殿新书》 200卷,张吕宗等编的 《三教珠英》 (后改名 《海内珠英》1300卷,徐坚等编的 《初字纪》 30卷等。上述类书现存世者仅四种,《北唐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和 《白氏元帖》,其中以 《艺文类聚》 最为著名。宋代类书编纂,取材广泛,内容渊博,数量与种类均盛于唐代。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 500卷和 《太平御览》 1000卷,王钦若等编的 《册府元龟》 1000卷,均完成于宋代初年,为宋代官修的两大类书,在中国类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官修的大类书之外,宋代士大夫自编的类书也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王应麟编的 《玉部》,内容搜集宏富,多录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和吉祥的善事,标门分类和一般的类书不同。明清两代的类书,在前人编纂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类繁多,规模宏伟,其中最著名的两部巨著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命解缙,姚广孝等编的 《永乐大典》,和清代陈梦雷,蒋延锡先后编纂而成的 《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 共22877卷,辑入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共一万卷,分6篇、32典、6109部,是中国现存用处最广、体例也最完善的一部大型类书。类书自三国至清末,据历代艺文,经籍志著录,约有600余种,今存者据1935年出版的 《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三部》 的著录,当时该校所藏类书316种。类书原来编纂的目的,主要是各封建帝王及贵族子弟临事检索,熟习典故之月,也有的专供文人学士诗文写作、科举考试之用。由于它保存了古代许多已失传的古籍,《四库全书总目》 曾评价类书的作用说: “古籍散之,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保存。”据统计,《太平御览》 所引古籍有2579种之多,其中十之七八今已失传,清人从《永乐大典》 中辑出的佚书即超过500种,可见类书对保存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在检索资料,辑录佚书,校勘古籍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撰述   报纸 ☛
类书

类书

分门别类辑录古代文献材料,以便查考文章词藻、史实典故的书。可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科性类书两大类。前者取材广泛,天地、人事、博物,无所不包。辑录分类,以类相从,每类史实居于前,诗文列于后。史实部分摘取经史子集等类书籍资料,诗文则摘引有关诗赋、颂赞、论箴和碑文等资料。我国第一部类书是魏文帝时的《皇览》。现存著名的综合性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专科性类书则专录一类内容,或专辑历代君臣事迹,如宋代的《册府元龟》;或专辑文章典故和韵藻丽句,如清代的《佩文韵府》:或专辑事物的起源沿革,如清代的《格致镜原》等。类书集中保存了历代浩瀚的文献资料,是查考,校勘古典文献重要的工具书。

☚ 典志体   丛书 ☛

类书

类书

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中国最早的正规类书,是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于延庆元年 (公元220)命王彦等人编的 《皇览》,分40余部,每部有数十篇,共800余万字。南北朝对编的类书有不少种,其中较著名的有梁徐勉等编的 《华林遍略》 700卷; 北齐祖玻等编的 《修文殿御览》360卷。隋代以前的古类书,均已失传,虽有部分佚文,原书面目已难窥知。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唐代虞世南在隋代任秘书时所编的 《北唐书钞》,原为173卷,分80部,801类。唐代类书有相当发展,重要的有欧阳询等编的 《艺文类聚》 100类,高士廉等编的 《文思博要》 1200卷,许敬宗等编的 《乐殿新书》 200卷,张吕宗等编的 《三教珠英》 (后改名 《海内珠英》 1300卷),徐坚等编的 《初字纪》 30卷等。上述类书现存世者仅四种,《北唐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 《白氏元帖》,其中以 《艺文类聚》最为著名。宋代类书编纂,取材广泛,内容渊博,数量与种类均盛于唐代。其中最著名的有李肪等编的 《太平广记》 500卷和 《太平御览》 1000卷,王钦若等编的 《册府元龟》 1000卷,均完成于宋代初年,为宋代官修的两大类书,在中国类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官修的大类书之外,宋代士大夫自编的类书也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王应麟编的 《玉部》,内容搜集宏富,多录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和吉祥的善事,标门分类和一般的类书不同。明清两代的类书,在前人编纂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类繁多,规模宏伟,其中最著名的两部巨著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命解缙,姚广孝等编的 《永乐大典》和清代陈梦雷,蒋延锡先后编纂而成的 《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共22877卷,辑入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共10 0000卷,分6篇、32典、6109部,是中国现存用处最广、体例也最完善的一部大型类书。类书自三国至清末,据历代艺文,经籍志著录,约有600余种,今存者据1935年出版的 《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三部》的著录,当时该校所藏类书316种。类书原来编纂的目的,主要是各封建帝王及贵族子弟临事检索,熟习典故之用,也有的专供文人学士诗文写作、科举考试之用。由于它保存了古代许多已失传的古籍,《四库全书总目》曾评价类书的作用说:“古籍散之,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保存。”据统计,《太平御览》所引古籍有2579种之多,其中十之七八今已失传,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即超过500种,可见类书对保存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在检索资料,辑录佚书,校勘古籍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撰述   报纸 ☛
类书

类书

我国古代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它博采群书,辑录各种文献资料,按门类或韵目编排,以供录检和征引。类书始于魏文帝时期的《皇览》,该书分40余部、共800多万字,现已失传。现存著名的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按其收录资料的范围,可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类书的功用是:(1)查找辞藻典故、诗赋文章。如《佩文韵府》、《文苑英华》等;(2)查找史实掌故、名物制度。如《册府元龟》、《永乐大典》等;(3)辑录佚文、校勘古籍。如《艺文类聚》、《古今图书集成》等。

☚ 首次文摘   美国ORBIT情报检索系统 ☛

类书lei shu

a classification of works,combining to some ext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cyclopaedias and concordances

类书lei shu

classified reference work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