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中平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中平原

又称关中盆地、渭河平原。由渭河及支流泾河、洛河3河冲积而成。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临秦岭,北接黄土高原。在107°~110°16′E,34°~35°18′N之间,东西长约300km,南北宽20~100km,面积约2.4万km2。一般海拔300~700m。关中平原年均气温12~14℃,1月均温-11~3.5℃,7月均温21~28℃,年均降水量600~800mm。

关中平原

参见《关中盆地》条。

关中平原

又称“渭河平原”或“关中盆地”。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东西长约300公里。眉县以西平均宽约30公里,眉县以东宽50—80公里。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是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号称“八百里秦川”。以土壤肥沃,农产品丰富著名。渭河两岸有三级黄土阶地,以北岸为最明显,为著名的头道塬、二道塬、三道塬。

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

又名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长约300余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西到宝鸡收尾闭合,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度角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关中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原”,自上而下如阶梯状。有渭河北侧的头道原、和尚原、周原、积石原、始平原、毕原、美原、许原等;渭河以南从西向东有五丈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阳郭原、孟原等。渭河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部,历时千余年,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说。

☚ 荆山   乐游原 ☛

关中平原

由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又称“渭河平原”、“渭河盆地”、“关中盆地”。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西狭东阔,东西长300千米,海拔400米左右。关中平原在构造上是个新生代陷落的地堑,与汾河地堑相连,它是由华夏构造体系和西域构造体系交汇、迭加的复合地堑谷地。地堑东端呈比较开阔的喇叭式形态,第四纪接受黄土覆盖层,以致有些小地垒也被埋在沉积层以下。地貌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山前冲积洪积扇、黄土塬、渭河阶地及地垒残丘等自两边向中间渭河河床有规律的递变,其中塬地为阶地分布面积最大,号称“八百里秦川”。由于地理条件和大气环流的原因,渭河盆地虽深入内陆,但气候条件较为适中,盛产棉、麦。1月份平均气温0摄氏度左右,7月平均气温达28摄氏度,生长期260天左右,无霜期约200天,积温4500摄氏度~5000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500毫米~600毫米,降水日数80天~90天,以9月份雨量最多,5月份次之。暴雨较少,降水的年平均变率一般在10%以下。以西安作为本区代表,其干燥度在1~1.2之间,为半湿润气候。加之该区分布着深厚的黄土,土壤比较肥沃,因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地之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