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斯坦纳
兰德斯坦纳(Landsteiner,K. 1868~1943),奥地利免疫化学家。血型的发现者,1930年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兰德斯坦纳1891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同时获医学博士学位。接着去苏伊世和慕尼黑进修化学五年,返回奥地利后转入细菌学和病理学的研究。1896年起于维也纳大学卫生学研究所工作,开始关心免疫机理和抗体的本质。1898年转入病理解剖学研究所工作。1911年晋升为维也纳大学病理学教授,后因战后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无法继续研究工作,迁至荷兰海牙,在一家小医院里继续其研究工作。1922年为美国洛克斐勒医学科学研究所聘请为研究员,迁居纽约,1939年退休。但仍继续积极从事研究,直至1943年6月26日逝世。
兰德斯坦纳最早提出了半抗原的概念; 发现脊髓灰质炎患儿死后的脊髓材料可以使猴子发生感染; 他创用了螺旋体的暗视野观察法;在梅毒的免疫学、瓦色曼反应和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但是他对医学科学的主要贡献是将化学引入血清学,从而发现和深入研究血型,抗原、抗体和其他免疫因子的化学。
输血时出现红细胞凝集的现象,虽然早在1875年就为兰多伊斯(Landois,L.1837~1902)所发现,但其实质未获阐明。兰德斯坦纳了解到每一物种具有专一的特异性,便进一步思考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是否也存在着这种特异性的差别(可能是较小的差别)。于1900年选择不同个体的人,采他们的红细胞和血清进行交叉反应。结果发现,有些场合,红细胞出现或大或小的凝集状,而有些场合则不然。在此基础上,他于1901年宣布血液可以分成三型。1902年德卡斯泰洛(Decastello,von)和斯特利(Sturli)发现第四个血型。兰德斯坦纳即归纳为A、A B、B、O四个血型。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输血时血型配合的原则,使输血成为实际可行的重要治疗措施。
1901~1903年期间,兰德斯坦纳推断,血型是可以遗传的。1910年邓杰恩 (Dungem von)和赫斯费尔德(Hirsfeld)证实了他的推断,从而为法医学增加了判断血缘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1930年,输血已在临床上广泛而安全地应用,在兰德斯坦纳提出四个血型之后27年,诺贝尔委员会才授予了他生理学和医学奖。以后兰德斯坦纳在洛克斐勒研究所和合作者一起进一步扩大了血型的研究,发现了Rh因子。
兰德斯坦纳发表关于化学、病理解剖学、实验病理学(传染病方面)、血清学和免疫学论文300余篇,临终前刚完成《特异性血清学反应》专著。他的代表著作有:《关于血清和淋巴液的消炎、溶解和凝集的功能》、《血清学反应的特异性》(1946)和《论人类血液的个体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