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尚书 六部尚书自隋唐以后国家的中央机关中始置六部,掌理国家政务。各部设尚书1人主本部所辖政务。其通称为六部尚书。《旧唐书·职官志二》: “尚书令1员,〔正二品〕。令总领百官,仪刑端揆,其属有六尚书: 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务,皆会而决之。”《明史·职官志一》: “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 始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仍隶中书省。……建文中,改六部尚书为正一品。” ☚ 六品散官 六卿七命 ☛ 六部尚书官名。自隋唐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历代均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国家行政之总汇,各部均以尚书为长官,合称六部尚书。太平天国前期于东、北、翼三王府亦置六部尚书处理政务。东王府综理全国政务,故东殿六部,实为天国的行政中枢。燕、豫两王府所属六部的主官不称尚书而称六部书。后期重要诸王所属仍有六部尚书。 六部尚书尚书省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总称。
职源尚书省所属诸曹尚书称部尚书,始于隋。《合璧后集》卷26《六部门·总尚书》:“隋改为六部尚书,唐因隋制,六典建官。”
简称与别名❶六尚书、六书。《宋史·职官志》8《建隆以后合班之制》:“六尚书:吏、兵、户、刑、礼、工。”《宋会要·职官》54之29:“六书、郎中以上……并一任(宫观)。” ❷六曹尚书。《长编拾补》卷31,癸未:“周六卿之官,非三公之任,乃今之六曹尚书。”《宋史·职官志》3《吏部尚书》:“旧,尚书为所迁官名,班在左丞上。自厘正百司,吏部以金紫光禄大夫,户、礼、兵、刑、工部以银青光禄大夫换授,而任六曹尚书者,始实领职事。” ❸文昌。六部尚书典故称。《挥麈后录》卷3:“明清晚识遂初尤延之先生。……公任文昌。”《宋史·尤袤传》:“字延之,……除礼部尚书。”《鼠璞》卷上:“今以六曹尚书为文昌。按《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 ❹曳履。典故称。《鼠璞》卷上《曳履》:“六曹尚书用星履、曳履熟事也。……汉郑崇为尚书仆射,曳革履。上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❺星履。典故称。《鼠璞》卷上《星履》:“六曹尚书用星履、曳履熟事也。” ❻六事之长。《栾城集》卷27《王存磨勘改朝散郎》:“故虽六事之长,犹寓郎官之秩。”《宋史·王存传》:“改兵部尚书,转户部。神宗崩,哲宗立,……宰相乘间,复徙之兵部。” ❼中台六卿。《华阳集》卷7《张成宪除金部郎官、宇文师瑷除驾部郎官》:“中台六卿,总治众务;郎为之属,其选甚高。” ❽六卿。北周依《周礼》六官置天官府大冢宰卿、地官府大司徒卿、春官府大宗伯卿、夏官府大司马卿、秋官府大司寇卿、冬官府大司空卿。这六卿至隋发展为六部尚书,唐宋时人或以六卿拟称六部尚书,源于此。《鹤山先生大全集》卷18《应诏封事》:“所谓勘当、指定,乃六卿职分,岂必……皆付宰掾以专其事?”《曾巩集》卷22《尚书左右丞制》:“今朕董正官治,使尚书缵其旧服,以仆射为任政之臣,而六卿各遵其职。”《职源撮要》:“尚书列曹尚书 宋、齐、梁各有六尚书,《周官》置六卿、后周依之,隋改为六部尚书,唐因隋制。” ❾八座。为尚书省六部尚书别称,宋代八座已不包括令、仆。《湘山野录》卷下:“张尚书镇蜀时,承旨彭公乘始冠,欲持所业为贽,求文鉴大师为之容。……盖八座之性无测。”《挥麈前录》卷2:“李邦直、许冲之、曾令绰、韩师朴为二府,后皆为尚书,然不久复柄用(任宰执官),唯令绰竞止八座(尚书)。” ❿八坐。即八座。《东都事略》卷33《张齐贤传》:“四践两府,六居八坐,三公归第。”(11)八座尚书。与八座同。《邵氏闻见录》卷8:“尽转八座尚书。”(12)常伯。六部尚书拟唐官称。《攻媿集》卷37《户部侍郎赵彦逾工部尚书》:“今俾起部之司,乃得宗英,俾居常伯。”《六典》卷2《吏部尚书》:龙朔二年,改为司列大常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