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机
六经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三阴病)。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种病证的分类。
人体一切病证,都必然要从特定的部位表现出来,而其部位则有深有浅,有表有里,有经(经证)有腑(腑证),有在胸中、在心下、在气、在血等不同,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病理反应层次。这些层次的本身有阴阳之分,如在表为阳,在里为阴;在腑为阳,在脏为阴;在气为阳,在血为阴等。一个证候就是一个病理层次的阴阳失调的反应。三阴病和三阳病实际上就是六个大的病理层次的反应。所谓太阳病,属于人体肌表阴阳失调;阳明病是病在里,多涉及胸中胃肠; 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多涉及胆和三焦;太阴病的病位较深,多涉及脾胃;少阴病的病位更深,多涉及心肾; 厥阴病则多涉及肝经。由此可见,六经病的顺序,是按病理反应层次深浅而排列的。这种排列顺序,反映出邪气和正气斗争双方力量对比和病情变化的关系,邪胜正衰则病进,病由表入里,由阳入阴; 正胜邪衰则病退而愈,或从阴转阳。
太阳病机 太阳主人体全身肤表,而人体面积以肤表最为广阔,又是营卫循行充斥的场所,故有“太阳为一身藩篱”之称。外邪侵入肤表,使卫阳被遏,营阳郁滞,邪热盛于表位,即形成太阳病。《伤寒论》第四条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故太阳病又含有疾病初期的意思。风寒外袭,营卫受邪,失其调和,是产生太阳病的基本病变。
营为阴,卫为阳,阴性沉降而静,阳性升散而动,二者充斥于一身之表,一升一降,一动一静,保持动态平衡,即正常的固外开阖的生理功能。所谓营卫受邪,失其调和,就是营或卫的某一方受到了致病因素的侵害,功能被其干扰,造成人体肤表阴阳升降失调的状况。风易伤卫,寒易伤营。风性属阳,寒性属阴。感受阳性(风)外邪,卫阳的升散功能势必增强而为之抵抗,形成卫强营弱病变。感受阴性(寒)外邪,则营阴的沉降性能增强而为之抵抗,产生营强卫弱的病变。风寒两感,便形成营卫俱实的病变。这就是成无己所谓“风并于卫”,“寒并于营”的道理(《注解伤寒论》)。
当卫强营弱之时,卫阳的升散性占优势,浮盛于外故发热; 弱势的营阴其凝静性不足,不能内守,故自汗出,脉浮缓; 自汗出后,卫阳部分散失,肌肤略失温煦故恶风,这便是所谓太阳表虚证。在营强卫弱之时,营阴的凝静性强于卫阳的升散性,卫阳被郁于肤表之内,不得发散于外以温煦,故恶寒;郁遏于内的阳气因不得外散而内郁故发热。营阴的沉凝性不断增加,则无汗,脉浮紧,并使躯体血行不畅,而产生头身骨节疼痛,这即是所谓太阳表实证。如风寒两感,既由营阴沉凝,恶寒甚而无汗;又因卫阳的不得外泄而内郁,故发热而烦躁,形成营卫俱实证。这属于太阳经的基本病变。
太阳经为人体抵抗病邪的一道屏障。由于涉及面广,如因正气虚弱,邪气太盛,或治不得法,致使屏障溃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则可引起种种复杂的传变。
病邪随太阳之经而侵入太阳之腑,影响膀胱、小肠气化功能,气结水停,则形成以小便不利为特征的蓄水证; 如邪热侵入膀胱,小肠血分,瘀热阻于下焦,即产生小腹鞭满、小便自利的蓄血证。
柯韵伯还指出:“营卫行于表而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营卫病则心肺病关。”(《伤寒论翼》)心病则烦躁、心悸、逆满、狂谵;肺病则气喘、咳嗽、。又说:“太阳病而脉反沉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是太阳虚不能主外,又内伤真阳露出少阴底板;少阴病而表反热,用麻辛解其表,是少阴阳虚不能主内,外伤太阳之气,便假太阳之面目也。”(《伤寒论翼》)这就是所谓“太阳虚则是少阴,少阴实则是太阳”的道理,说明太阳少阴存在病势传变上的表里关系。总之,太阳病不解,其人正气旺盛,多传变为阳明;正气虚衰,则传变为少阴。
太阳病是人体最大的病理反应层次,其传变几乎涉及各个部位,如桂枝汤证类,外涉营卫肌腠,内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太阳病中最复杂的病变系统,所以列于太阳病之首。麻黄汤证类,位在肤表肺卫,梔豉汤证、陷胸汤证病位在胸中,泻心汤证、黄芩汤证的病位在心下、肠道;十枣汤证,病位在两胁,抵当汤证病位在少腹,五苓散证病位在膀胱等等,这些不同病位的病变各具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性质,由此可见,太阳病的病机变化,是相当复杂的。
阳明病机 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经。阳明病位发生阳热病变,称为阳明病。故阳明病多从热化,并以里热、胃实为其病变的基本性质。
阳明病的传变由来有:
❶为太阳病失治误治,耗伤津液,胃中干燥,化热致实而成的,称为太阳阳明;
❷为少阳病误用汗、吐、下利诸法,以致胃津干燥而成的,称少阳阳明;
❸是不因误治,邪热实犯阳明经,是为正阳阳明。说明阳明病变,是太阳病、少阳病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原发的,它总是疾病过程中阳热旺盛的一个病理反应。如邪热初入阳明分野,郁结胸膈之间,不得发越,则引起心神不宁, 临床表现为虚烦不得眠, 心中懊𢙐,甚至反复颠倒等。如邪热炽盛无已,将引起大热、大汗出、脉洪大,以致津液消烁而大烦渴不解,一般称之为阳明经证的病变。如邪热随经入腑,燥结成实,而呈现潮热、腹满、便秘、谵语等,则又属于阳明腑证的病变。
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当疾病变化时往往互相影响。阳明邪热不解,若与太阴脾湿相合,则发生湿热蕴蒸的病变,可出现黄疸与小便不利等。阳明的基本病变虽为热实,但攻伐过早过猛,常可损伤脾阳而转为虚寒的太阴病变。故有“阳明虚则是太阴,太阴实则是阳明”之说。
少阳病机 少阳经包括胆和三焦,与厥阴互为表里,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属于半表半里的病理反应层次。其外邻太阳、阳明,内近三阴,为病邪从外入里,由阳入阴,或自里出外,由阴转阳的枢机。邪气与正气分争于表里之间,相持不下,致使枢机不利,这是少阳病变的基本性质。
少阳病变的由来,有邪自表而入者,有原发于少阳者。少阳病失治或误治,其传变的关键每决定于脾胃的虚实。故《伤寒论》第270条说:“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能食不呕,表明脾胃不虚,能抗拒邪气的内传,而不致侵入三阴。一般说,脾虚阴盛,则易入三阴之脏;胃实阳盛,则易传阳明之腑。如正气虚而邪气盛,病可自少阳逆传厥阴; 厥阴阳复热盛,亦能转属少阳,为预后之佳兆。故有“少阳虚则厥阴,厥阴实则少阳”之说。
胆为少阳之腑,当邪气侵犯少阳领域,胆火上炎,而见口苦、咽干、目眩;胆气不降,胃气上逆,而见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而见胸胁苦满; 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出阳则热,入阴则寒,相持不下,则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这些都是少阳经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具体表现。
太阴病机 太阴主脾,其位属里。脾气虚衰,运化无权,寒湿内盛,是太阴病变的基本性质。
太阴病的传变由来有:
❶为邪气直中太阴,寒伤于脾;
❷为太阳病误下,脾阳受伐,传变而来,正如《伤寒论》第279条所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为腹时痛者,属太阴也。”;
❸为阳明攻下太过,损伤脾阳所致,脾与胃以膜相连,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太阴过用温燥,病可转属阳明,《伤寒论》第192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因而太阴阳明,往往互相传变,“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临床上随时都可验证。如太阴病变不能及时控制,吐利不止,则亡阳液脱,则传入少阴,厥阴,病势就更加危重了。
少阴病机 少阴属心肾,统水火二气,为三阴之枢。病变发展到少阴阶段则心肾衰惫,阳气不振,阴血不足,病变的趋势是相当危重的。阳气不振则脉微;阴血虚衰,则脉细; 阴阳气血不足,则神失所养,可发生疲惫模糊的“但欲寐”状态。故“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的临床特征。少阴统水火,其病变有寒热之分,本体阳虚,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可出现无热恶寒,踡卧厥逆,下利呕吐,脉微欲绝等一派寒化证。如寒盛之极,发生格拒,残存之阳气浮散于外,称为“格阳”,越于上称为“戴阳”,可出现面红、身热、躁扰等,统属真寒假热的病理变化。本体阴虚,病邪从火化热,虚阳上亢,则引起心烦、不得眠、咽痛、舌红、脉细数等一派热化证。虽从热化,毕竟是属于虚热。少阴病虽有寒化热化两种病变,但仍以阳虚为主,寒化居多,故寒化病变,特别是心肾虚衰,阴寒内盛,是少阴病变的基本性质。故对少阴病变的预后,总以阴阳回复的情况而定。阳回则生,阳亡则死,阴竭亦死。如手足由厥转温,恶寒踡卧转为时烦欲去衣,下利清谷欲止,脉由阴象转为阳象,都是阳气回复之候,预后多良。如手足厥冷不回,下利不止,恶寒更盛,脉欲绝,大汗出,为阳气将脱之候; 如下利虽止,病情不减,脉不至,反见眩冒是真阴内竭之征,预后不良。
少阴病的传变途径有三: 一为素体阳虚,病邪直中少阴;二为它经失治误治传经而来;三为少阴热化转阳形成急下证,或寒化成厥,传入厥阴。
厥阴病机 厥阴包括心包和肝,为六经的最后一个病理反应层次。究其传变由来:
❶为寒邪直中,但较少见;
❷为太阴、少阴病势日甚,传变而至;
❸为少阳病虚衰的转化。
厥阴为两阴交尽,本阴而标热,既能寒极化热,也能热极化寒。故寒热的两极转化,实为厥阴的病机特征。
热厥是阳热盛极,拒阴于外。常见先发热而后厥,其热是真热,寒是假寒。寒厥为阴寒盛极,真阳衰竭,无阳以温四末所致。常无热而厥,或先厥后热,如阴盛格阳,残阳浮越,可出现面红,身热等症状,但其热是假热,寒是真寒。蚘厥为寒热错杂,蚘虫不安其位而窜动,扰乱气机致厥。
厥阴虽为两阴交尽之经,但心包与肝均有火,故于病变过程中,亦常出现寒热错杂的变化,特别是下寒上热,阴盛于下而寒,阳亢于上而热,寒于下则厥逆而下利不止;热于上则消渴而心中疼热。
临床上厥热胜复的表现,是厥阴病邪正消长,阴阳进退病理变化的主要反映。就热厥来说,初期是由于郁结于里,不能外散,故内热而外厥,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称为厥热往来,此时不可以热与厥之多少论病之进退,也不可因热与厥的时间相等而判断其“必愈”。如后期逐渐出现寒多热少,厥热胜复,则为转向寒厥之象。
至于寒厥,是厥多热少,阳气不足,邪胜正虚,病变向严重方面发展的表现。厥与热相等,说明阳气已得到适当的恢复,其病当愈。厥少热多阳复太过,仍属正胜邪却,预后佳良。但厥无热,则是阴长阳消,邪胜正负,预后极为严重,所以有“厥不止者死”之说。
六经病的传变 影响六经相互传变的因素很多,病人体质不同,有无兼夹证或合并其它病证,是否失治误治,以及自然界气候的变异,各种疾病的特殊病程等,都可以影响到传变的性质和方向,使传变的形式变为复杂,而不一定按六经病的顺序传变。古代医家提出所谓“循经传”,“越经传”、“直中”、“合病”、“并病”等,正是说明传变的复杂性。并没有固定的传变模式。无论影响传变的因素有多复杂,一般说来,邪胜正衰的传变规律是: 由浅入深,自表传里,从阳转阴。正复邪衰的情况则与此相反,常由里出表,从阴转阳。如《伤寒论》190条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是汗不得法,病由太阳之表传变为阳明之里。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也。”是由阴转阳,故为将愈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