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chìzì支出多于收入的差额数字,在簿记上用红笔书写 △ 财政~。 赤字chìzì〈名〉指支出超过收入的数目,余额为负数:财政赤字│连续三个月出现赤字。 赤字chì zì指经济活动中支出多于收入的差额数字。1934年《新知识辞典》:“赤字: 日语‘赤字’,指支出超过收入的意思。”◇红字。 赤字chì zìдефиц тность超支、赤字、亏本、亏短、亏耗、亏空、亏累、亏欠、亏折、亏蚀、亏损、赔本、赔累、赔钱、赔账、破产、折本、蚀本;得利、多余、节余、结存、结余、剩余、下剩、盈余[赢余]、赢利[盈利]、余存、余剩、余下、赚钱○超支chāo zhī(动)支出超过规定或计划:每个月伙食费不能~|这家公司的广告费月月~|~部分自负。 ○赤字chì zì(名)指经济活动中支出多于收入的差额数字,簿记上登记这种数目时,用红笔书写:财政~不断上升|公司今年财务已经出现~。 ○亏本kuī běn(动)损失本钱;赔本:~生意|~交易|~算我的|~卖出。 ○亏短kuī duǎn(动)数量不足;缺少:账上~约六十万元。 ○亏耗kuī hào(动)损耗:他们公司的~比我们还多。 ○亏空kuī·kong(一)(动)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这一年~了许多 |年终结账,虽未~,也无盈利。 (二)(名)所欠的财物:账面上竟有那么大的~|弥补~。 ○亏累kuī lěi(动)一次又一次地亏空:由于管理不善,这个厂连年~|银行虽有~,数量不多|这次~至少数十万元。 ○亏欠kuī qiàn(一)(动)亏空:一年下来~了不少钱|人家~我的,就一笔勾销吧。 (二)(名)亏空的财物:还清了去年的~。 ○亏折kuī shé(动)损失(本钱):连本钱都~进去了 |做买卖,有时~,有时盈余。 ○亏蚀kuī shí(动)亏本:资金~|工厂停歇,~巨大|这项工程由于~,第一期完成后就有些难以为继了。 ○亏损kuī sǔn(动)支出超过收入:企业~|资金~|不但没有~,还略有盈余。 ○赔本péi běn(动)本钱、资金亏损:~生意|~交易|~买卖。 ○赔累péi lěi(动)赔钱亏累:工厂~倒闭|~了不少钱。 ○赔钱péi qián(动)赔本:~的买卖|这笔交易~了。 ○赔账péi zhàng(动)〈方〉赔本儿:吃~了。 ○破产pò chǎn(动)丧失全部财产:许多工厂因为经营不善而~|一场大火使附近的许多农家破了产。 ○折本shé běn(动)(~儿)赔本:~生意|这次买卖~了 |做买卖折了本儿。 ○蚀本shí běn(动)赔本:~的买卖我不干|~生意。 ●得利dé lì(动)得到利钱、利益、好处:没赔本,反倒~了 |从中~|双方都~。 ●多余duō yú(动)有余;剩余:~的粮米|略有~。 ●节余jié yú(一)(动)节省而剩余:这是~下来的钱。 (二)(名)节省剩余的钱物:这些~都派正当用处了。 ●结存jié cún(一)(动)结算后余下(款项、货物):今年~的钱不多。 (二)(名)结算后余下的钱物:年年有~。 ●结余jié jú(一)(动)结算后余下(指财物):食堂的伙食~了几千元钱。(二)(名)通过结算余下的钱物:月月有~|今年的~不少。 ●剩余shèng yú(动)从某一数量里减去一部分以后遗留下来:~产品|~价值|~劳动|~物资|不但没有亏欠,而且还会~。 ●下剩xià shèng(动)剩余:账上~十万元|~的钱不多了。 ●盈余yíng yú(一)(动)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两千元|~一大笔钱。 (二)(名)盈余的财物:今年的~比去年多|拨出去年的一部分~修建新房。也作【赢余】。 ●赢利yíng lì(动)获得利润:~率|年初计划~二百万元。也作【盈利】。 ●余存yú cún(名)(出入相抵后)剩余的部分:偿还贷款后,尚有~|~放在银行里。 ●余剩yú shèng(动)剩余:去年的口粮有~|~的钱还了药账。 ●余下yú xià(动)剩下:~的钱,你买书吧|~的钱全归你。 ●赚钱zhuàn qián(动)获得利润:~的企业|开商店~|轻工业~快。 赤字←→黑字chì zì ← → hēi zì赤字:支出比收入多。 黑字:收入比支出多。 【例】 财政要增收节支,要努力保持黑字,而不要出现赤字。 收支 收支出入(~两抵) 进出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量入为出 量入为用 量入以出 量入制出 量出计入 准入为出 收支一样:两抵 相抵 收入超过支出:盈余 赢余 增加盈余:增盈 收入不够支出:入不敷出 入不支出 入不抵出 经济困难,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寅支卯粮 入不敷出,提前开支:寅用卯年 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亏空 亏欠 支出超过计划:超支 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赤字 (收入和支出:收支)
另见:开支 收入 支出 赢亏 ☚ 财力 经济困难 ☛ 赤字Deficit由于支出超过收入而发生的纯亏空额。联邦预算已有60多次年度赤字。一般说来,联邦赤字由发行公债弥补。每次年度赤字都计入现行的国债数额中,预算有盈余时则用盈余支付赤字,减少国债。战争、经济不景气和防务军备计划是造成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1812年战争导致6800万美元的赤字。墨西哥战争造成5300万美元的赤字。内战造成26.19亿美元的赤字。美西战争造成1.27亿美元的赤字。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249亿美元的赤字。1931年以后,大萧条造成的赤字平均每年为3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赤字为1850亿美元。 赤字 赤字赤字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的财政收支常常是不平衡的。如果财政赤字有可靠的弥补,不会给经济生活带来大的危害。但是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弥补差额,则需要发行超过经济正常需要量的货币,从而造成总供求关系的失调,给经济生活带来损害。所以如何弥补赤字和从何处获取弥补资金是讨论财政赤字是否有害的关键。 由于财政支出包含不同的内容,使得财政赤字有了许多衡量方法。不同口径的财政赤字不仅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往往还会产生对一国财政状况不同的评价。各种口径计算赤字的公式分别为: 财政赤字(国际惯例) =财政一般收入-财政一般支出 基本赤字=财政一般收入-财政一般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在中国,一般把赤字分为硬赤字和软赤字。硬赤字即财政一般收入加上债务收入,减去财政一般支出与债务支出之和后的差额。事实上这些赤字是必须由货币发行弥补的财政收支缺口。软赤字即是在国际惯例的财政赤字基础上再加上债务支出。 世界上,各个国家可以说都存在预算中的赤字。讨论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涉及到对赤字的理解,以及赤字和其他经济现象的联系等问题,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回答有害还是无害,特别是要看财政赤字如何弥补。赤字的弥补主要靠发行公债和发行货币两种方式,而这将产生两种后果,即债务负担和通货膨胀。 ☚ 税收政策 公债 ☛ 赤字一个国家政府、一个组织单位,或一个家庭、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其总支出超过总收入的现象,或该差额本身。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指在国家财政年度内,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现象,或该差额本身。财政赤字可分为常规赤字、基本赤字、操作性赤字。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还使用“结构性赤字”、“周期性赤字”概念。 常规赤字,是指政府的总收入与无条件赠款之和,减去政府的总支出、净增贷款之后的余额为负值,即:  由于净增贷款被认为是追求政府政策目标的手段之一而非管理政府的流动性的措施,在计算常规赤字时,将其归为支出项。在上式中:总收入=税收收入+非税收入 无条件赠款=外国政府和本国各级政府的赠款+国际组织赠款 总支出=[按职能或目的划分]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保健支出+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住房和社区生活设施支出+其他社区和社会服务(如文化、宗教)支出+经济事务和服务(如农业、采矿业、制造业、交通、通信等)支出+其他支出(如公债利息) 或者 总支出=[按经济特征划分]经常性支出(如商品和服务支出、利息支付、补贴和其他经常性转让)+资本性支出(如固定资产购置、存货购买、土地和无形资产购买、资本转让)净增贷款=(政府出于公共政策目的的贷款-向政府的还款)+(政府出于公共政策目的的取得参股-政府对这些证券的出售) 或者 净增贷款=(对国内各级政府的贷款-还款)+(对国内非金融公共企业的贷款-还款)+(对国内金融机构的贷款-还款)+(对国外贷款-还款)基本赤字,又称“非利息赤字”,是常规赤字减去名义利息支付之差,即:基本赤字=常规赤字-名义利息支付 或者
这样,常规赤字=基本赤字+名义利息支付 因为在常规赤字中,政府的全部支出项中包含有政府为未清偿债务而支付的利息。对以往债务的利息支付,属于过去形成的赤字,而非当期经济活动的结果。如果只衡量当期的财政收支结果,就需要采用基本赤字,即在政府的全部支出项中扣除名义利息支付。 操作性赤字,又称“业务赤字”,是基本赤字与实际利息支付之和,即:操作性赤字=基本赤字+实际利息支付当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时,由于名义利息支付较高,会导致对常规赤字的高估。这时,需要在名义利息支付中扣减通货膨胀因素,计为实际利息支付。 结构性赤字,又称“充分就业预算赤字”,是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或潜在产出水平时所存在的财政赤字规模。结构性赤字为一个给定的就业水平或国民产出水平提供了一个赤字参照系。 周期性赤字,是指随经济的周期波动而变化的赤字。它是现实存在的赤字减去结构性赤字之差。它反映了经济波动处于衰退或繁荣的不同阶段时,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变化。 与结构性赤字、周期性赤字相对应的是“结构性结余”、“周期性结余”概念。结构性结余,又称“充分就业预算结余”,是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或潜在产出水平时所存在的财政结余规模。结构性结余为一个给定的就业水平或国民产出水平提供了一个财政结余的参照系。周期性结余,是指现实存在的结余减去结构性结余之差。赤字 ☚ 逆差 顺差 ☛ 赤字 赤字Deficits指政府财政支出超过政府财政收入的部分。这里的财政收入不包括政府为弥补赤字,通过发行国债而获得的债务收入。存在着不同的财政赤字概念。宏观经济学中为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而区分的两个概念是: 实际财政赤字 (actual deficit),指实际出现的财政赤字; 充分就业财政赤字或盈余(full-employment budget deficit or surplus)又称为结构性财政赤字或盈余 (structual deficit or surplus),指产出和国民收入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出现的财政赤字或盈余。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区分,原因在于: 不仅财政政策的变动可以改变财政赤字的大小,即使在财政政策没有发生变动时,仅仅因为经济自身的周期性波动也会引起赤字的变动。这是因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受产出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其中财政收入以税收为主,它显然会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减而同方向增减,而财政支出,尤其是其中的转移支付部分,一般和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由于充分就业财政赤字剔除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它来分析财政政策的性质,即它可以反映出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或收缩性。 关于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和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财政收不抵支部分是否有实质性不同的问题,存在着一个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Barro - Ricardo Equivalence Proposition)。该定理指出: 因为今天发行国债意味着将来需要增加税收以偿还国债,因此今天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赤字和利用发债(将来增加税收) 来弥补赤字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差别。对于该定理是否成立,无论是从实证角度还是从理论角度,仍没有一致的意见。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财政部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来弥补赤字,这称之为货币筹资 (money financing),又称为赤字货币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采取这种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这种方法显然增加了经济中的基础货币量,长期以此方法弥补赤字,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向公众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弥补赤字,这称之为债务筹资 (debt financing)。一般认为,这种筹资方式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切断了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的必然联系。各国为防止赤字引起通货膨胀,现在一般规定不能通过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但实际上这并不一定就能避免赤字引起货币增发。如果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保持利率稳定,赤字的增加同样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原因在于:尽管政府是通过向公众发债来弥补赤字,但赤字的增加一般会引起名义利率的提高,为维持市场利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消除利率上升趋势。此时,政府的国债发行和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购买就有了直接的联系。当中央银行以货币供给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就不存在财政赤字和基础货币的这种自动联系了。 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前,各国普遍奉行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一般除战时等特殊时期外少有财政赤字。自凯恩斯主义盛行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以谋求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财政赤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凯恩斯主义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存在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尽管会带来赤字,但会引起需求多倍扩张,促进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这种政策主张受到了新古典学派的强烈批评,他们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十分怀疑。新古典学派特别强调在政府支出、公债、税收政策以及它们对居民和公司的效应之间的微观联系。 对于持续存在的财政赤字,许多经济学家持谨慎态度,尤其对规模不断扩大的赤字,人们普遍感到担心。如美国,80年代急剧膨胀的财政赤字引起政府、经济学家和公众的普遍忧虑,担心会严重伤害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著名的美国财政史专家赫伯特·斯汀 (Herbert Stein)对此状况评论道,“不能永远持续的事物终究会结束”。这导致80年代末以来美国政府将逐步削减巨额财政赤字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目标。 ☚ 投资 公债 ☛ 赤字 赤字年度支出大于年度收入的差额,会计上习惯用红色字体表示,故称“赤字”。通常指国家财政上亏空的数字。国家财政收支是通过国家预算平衡的,因而财政赤字表现为预算赤字或预算执行结果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现较多经济部门、企业等单位,把其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支大于收的差额,也统称赤字。 ☚ 买方信贷 投资公司 ☛ 赤字in the red
赤字deficit 赤字deficit;in the red 弥补~make up (or meet,cover) a deficit/增加预算~ mount budget deficit/财政~financial deficit/ 贸易~trade deficit/有~be in the red/~开支deficit spending/~预算deficit budg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