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赤小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赤小豆Chìxiǎodòu

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之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豆氏。

《赤小豆》

明·李时珍

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人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俱于夏至后下种1,苗棵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似豇豆花而小淡2,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比绿豆荚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即收之,可煮可炒,可做粥、饭、馄饨馅并良也。

1夏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六月下旬。2 豇(jiang)豆:豆角,俗称江豆。

【析点】 红小豆在我国品种繁多,尽管其株高、枝叶、花荚、生长期以及食用价值均相同,但从“入药”的角度来审视,则其“实”有“紧小”、“稍大”、“色赤黯”、“鲜红”、“淡红”的差别。细致入微的描述显示了李时珍精审的医药学家眼光。历数红小豆的各种吃法,药学著述又带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穀部 > 九穀 > 赤菽 > 赤小豆
赤小豆  chìxiǎodòu

即赤菽。

赤小豆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红豆、红小豆、朱赤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 Roxb.或赤豆P.angularis Wight的种子。主产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甘、酸,微寒。入心、小肠、脾经。利水消肿,除湿退黄,解毒消痈。
❶治水肿,脚气,黄疸,淋证,便血,泻痢。煎服:9~30g。
❷治乳痈,痈疽,腮腺炎,风疹瘙痒,湿疹,研末调敷。赤小豆花:治疟疾,痢疾,消渴,痔瘘下血。赤小豆叶:治小便数。赤豆含蛋白质20.7%,脂肪0.5%,糖类58%,微量的维生素B1、B2以及烟酸、钙、铁、磷等。还含三萜皂苷类。20%赤豆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赤小豆

赤小豆

见“红小豆”条。

☚ 红小豆   大豆 ☛

赤小豆

赤小豆

豆科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种子。甘、酸、平,能健脾利水,消肿。小便不利、脚湿气及大便稀薄等症,食之有一定效果。以赤小豆120克,水煎煮烂,加糖适量,当茶饮,或赤小豆60克,鲤鱼一条,同煮汤食之或赤小豆60克加红枣10克同煮,连汤食用,可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之症。因其有利水和解毒作用,浮肿和腹水患者可经常食用。此外胖人多食赤小豆,其渗泄作用令之消瘦减肥。

☚ 藕   绿豆 ☛

赤小豆chì xiǎo dòu

《本草纲目》谷部第24卷赤小豆(139)。药名。
【基原】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
【别名】赤豆(《日华子本草》),红豆(《本草纲目》),红小豆(《本草原始》),小红绿豆、虱牳牛母豆(《陆川本草》),朱赤豆(《中药材手册》),金红小豆、朱小豆(《药材学》)。
【性味】甘酸,平。
❶《养生要集》:“味蔷,温。”
❷《别录》:“甘酸,平,无毒。”
❸《千金·食治》:“甘咸,平,无毒。”
❹《食性本草》:“微寒。”
❺《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甘酸,无毒。”
【归经】入心、小肠经。
❶《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❷《本草新编》:“入脾经。”
❸《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阳经。”
❹《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功用主治】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痘,泻痢,便血,痈肿。
❶《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❷《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❸《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❹《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❺《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❻《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❼《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❽《本草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❾《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钱至一两;或入散剂。外用:生研调敷。
【宜忌】
❶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❷《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❸《随息居饮食谱》:“蛇咬看百日内忌之。”
【成分】本品含蛋白质为α-,β-球朊(α-,β-globulin),脂肪,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皂苷及微量的维生素A、B1、B2以及菸酸,钙,铁,磷等。
【药理】抑菌:赤小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赤小豆chìxiǎodòu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红豆、红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Roxb. 或赤豆P. angularisWight 的种子。赤小豆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赤豆全国大部地区均产。甘, 酸, 平。入心、小肠经。利水除湿, 解毒排脓。治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肠痈腹痛, 煎服: 9 ~ 30 克。治痈肿疮毒、腮腺炎, 研末调敷。赤豆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微量的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等, 还含三萜皂苷类。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赤小豆

赤小豆

赤小豆

赤小豆,又名赤豆、红豆、红小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或赤豆P. angularis Wight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脱粒,除去杂质及果壳,再晒干。
赤小豆种子略呈长扁圆柱形,长5~7mm,直径3~4mm,表面紫红色或赤褐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种脐位于侧缘上端,类白色,呈线形突起,其中央呈凹沟状,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种子坚实,种皮薄而脆,破后可见肥厚子叶两片。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主产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区。赤豆种子呈矩圆形,两端较平截,表面暗红紫色,有光泽,种脐线形,白色,平而不突起,中央不呈凹沟状。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本品味甘、酸,性平。归脾、心、小肠经。功能利水消肿,清湿热,解毒排脓。主治水肿、脚气、淋病、黄疸、便血、肿毒疮疡等证。本品性善下行,功兼健脾,故以利水消肿为擅长,凡身面浮肿、脚气、大腹水肿等证,可煮服或与其它利水药配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如《圣济总录》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遍身水肿之赤小豆汤,即本品与桑白皮、紫苏、生姜同用;《本草图经》治脚气,配商陆、大蒜、生姜;《补缺肘后方》治卒然大腹水肿与白茅根同用等。本品又为食疗之佳品。用于上述诸症,亦可煮食代饭。《食疗本草》有赤小豆与鲤鱼煮食方,尤为临床和民间所习用。目前也用此法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及营养不良性水肿,都有一定疗效。此外,本品还可外用,如韦宙《独行方》治脚气水肿,即用赤小豆煎水温渍脚膝以下;《本草汇言》引方,用赤小豆水煮饮汤外,并用豆渣炒微热布包熨病腿等。赤小豆又能清利湿热,故亦可治热淋、血淋,如《修真秘旨》即以赤小豆末,葱汤调服治之。其治湿热黄疸,《伤寒论》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即赤小豆与麻黄、连轺、梓白皮等同用。赤小豆解毒、排脓之功,可用治热毒痈肿。如因于湿热气滞瘀凝所致的肠痈,可与薏苡仁、甘草等同煎内服,方如《疡科捷径》之赤豆薏苡汤; 又如《妇人良方补遗》治妇人吹奶方,用赤小豆酒研温服等。但本品治肿毒,尤以外用为多,如治丹毒用赤小豆研末,鸡子清调敷; 痄腮腮颊热肿,同芙蓉叶研末,蜂蜜调涂; 痈疽初起及小儿重舌,用米醋调涂患处等。前人经验, 赤小豆质粘,粘着皮肤,干则不易揭除,故敷后见干即当换药,如配苎麻根末同用。则可避免粘着难揭之弊,且可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治下血,本品与当归同用;《梅师集验方》治热毒下血,则单用赤小豆末水调服。煎服10~30g。
赤小豆性偏渗利,过用可损伤津液。
实验研究: 每100g赤小豆含蛋白质 (为球蛋白)20.7g、脂肪0.5g、碳水化合物58g、钙67mg,磷305mg、克酸2.7mg。此外,还含有三萜皂甙。

☚ 生姜皮   玉米须 ☛
000023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