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六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建市以来,铜陵市人民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满目凄凉、破败不堪的古老矿山,初步建成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进入80年代,铜陵人民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立足资源优势,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生产与建设、速度与效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令人嘱目的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 (1)企业改革逐步深化。从1988年起,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物资等企业陆续实行了第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工效挂钩”的分配制度。1991年在全市企业普遍推行了第二轮承包。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加快。近年来,先后发展和改建股份制企业24家,组建了化工、物资、营造等5个集团公司。(2)配套改革相继出台。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分别实行全民企业职工社会待业保险和离退休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粮油副食品价格改革顺利进行,以实施待岗歇岗为起步的机关人事制度改革有所突破。1992年,铜陵市成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5年来,累计批准三资企业51家,合同利用外资3600万美元,引进先进技术10项,引进各类人才700多名。累计完成出口收购总值5.98亿元,创汇1亿多美元。对外交往领域不断拓宽,先后与德国马尔巴赫市建立了经贸伙伴关系,与海南省海口市、湖北省黄石市、甘肃省金昌市结为友好城市。1992年,市政府制定了一整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办法,划定了若干个经济开发区,并组团赴香港召开投资项目发布会,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工业生产发展较快。1992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3.25亿元,比1991年增长14%,比1987年增长84.1%。5年来,全市重点考核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共开发新产品、新品种364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先进水平4项,填补省内空白153项。(2)农业经济全面增长。1992年,农业总产值2.38亿元,比1987年增长14.1%,平均年递增2.7%;农业综合开发逐年展开。10大农业商品基地已初具规模。铜陵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土地复垦先进县称号。近两年,乡镇企业有了大发展、大突破,到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4亿元,比1991年增长39.9%。钟鸣镇、西湖乡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3)交通、邮电、通信迅速发展。 1992年,全市运输部门货运量6.6万吨,比1987年增长37.7%;客运量462.9万 、次,比1987年增长10.2%。全市以公路为主骨架.天路、水路为主通道,港站为枢纽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1992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4.8万元,比1987年增长2.8倍,年平均递增30.7%。建成了万门程控电话,实现了长途电话自动化。市区每百人拥有电话达6部。(4)财贸工作进展良好。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27亿元,5年增长1倍,年平均递增15%。市百货商场1991年度被评为全国同行业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第一名。全市从事商品流通人员达2万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5年累计完成4.3亿元,年平均递增19.48%。全市工商税收年平均递增16.8%。到1992年底,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11.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9.5亿元,年平均分别递增20.6%和21%。(5)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全社会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元,其中基建投资完成12.3亿元,技改投资完成6.3亿元。铜陵长江公路大桥、铜陵水泥厂等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对全市200多个企业实施了262项技术改造,投产率达77%。(6)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2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45.4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7.05亿元,国民收入13.62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71.5%、69.3%和60.1%,全市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年递增12.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9.3%。5年累计安排城镇待业青年29851人。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1)投入增加,设施改善。1988年以来,仅市财政对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投放,累计达1.4亿元,占5年财政总支出的27.3%。到1992年,全市科研机构增加到45个,各级各类学校378所,卫生机构167个,病床床位3106张,影(剧)院3座,文化宫2座,俱乐部、礼堂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57所,体育馆(场)4座,电视台2座,并建成了广播电视发射塔、电视技术楼和图书馆。(2)科技工作日趋活跃。5年来,共实施新产品研制、中间试验、科研攻关和新技术推广222项,取得科技成果868项,其中获省、市级以上奖励492项;在市技术市场签订的各类技术合同达140多项,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开始起步。1992年,制定并开始实施了科技兴市战略。(3)教育事业成就显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五率”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铜陵县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到1992年,全市在校学生达9.92万人。5年来,共为各类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3200多名。加强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得到发展。农村扫盲及农技校发展位于全省先进行列。(4)其它事业不断进步。文化体育部门连续4年协办了规模宏大的花卉博览会和首届青铜文化博览会,走出了一条符合铜陵实际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新路子。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多层次、多渠道、各种形式发展群众文化的新格局已形成。5年来,成功地举办了16项国内外体育大赛,1991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十大优秀赛区之一。全市有4万多名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后向省以上单位输送了80名优秀运动员。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床位分别增长11.3%、20.3%和20.7%。加强了预防保健和农村医疗工作,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5年来,全市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7.98‰,计划生育率由1987年的72.5%上升到80%,经省两次普查,均居全省第一名。民政、优抚、劳动、人事、土地、气象、外事、侨务、旅游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1991年,铜陵市被评为全省“拥军优属模范城”。1992年,铜陵市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5)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树理想、讲道德、比贡献蔚然成风。经过“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的经济、思想大讨论,市场意识、人才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传播和加强。

☚ 五 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七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六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六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池州地区1988年重建以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社会生产力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农业 199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0.94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1年增长3.5%;粮食总产量50.42万吨,棉花产量1.03万吨,油料产量3.4万吨,茶叶5388吨,蚕茧2273吨,肉类总产3.97万吨,水产品1.2万吨。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先后开发建成了一批农业生产基地。如青阳桑蚕绸基地、贵池水产良种基地、贵池第二批商品粮基地、东至茶树良种基地和出口红茶基地、东至七里湖配套工程、3县1市速生丰产林基地等。
工业 199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7亿元,实现利税7347万元。13家工业企业升为中型骨干企业。1992年新增三资企业23家。
乡镇企业 1988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6.63亿元,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35.6%,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46%。5年来,通过正确引导,大力扶植,合理规划,加强管理,1992年实现总产值13.13亿元,凡乎翻了一番。
商贸 1992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5亿元;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1.22亿元,比1988年净增0.68亿元。
各项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文化教育设施逐步改善,医疗、卫生、保健、血防条件逐步提高,全区共建成医院111所,床位2622张,卫生技术人员3474人。初等教育质量名列全省前茅。87.8%的单位和91.7%的个人参加了社会统筹。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上升到91%,中波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达71%。
人民生活 199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2元,全年职工人均工资204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4亿元,人均439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20.6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69,每百户农村住户拥有自行车118辆,缝纫机45台,钟73只,手表164只,电风扇75台,大型家具312件,收音机36台,电视机66台,录音机19台。

☚ 五 自然资源   七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000050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