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经济社会发展及发展战略
建市以来,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淮北市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投资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从建市到1992年,国家对淮北市基本建设投资共达62亿元,其中1979—1992年,投资50.2亿元,先后建成统配煤矿15对,省属地方煤矿5对,年生产能力1700多万吨;建成选煤厂7座,年洗精煤400多万吨;建成发电厂2座,装机容量95万千瓦;建成拥有14万纱锭、3000多台布机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等一大批大中小型企业,为淮北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1992年,全市社会总产值62亿元,比1978年增长4.7倍;国民生产总值30亿元,比1978年增长3倍;国民收入21亿元,比1978年增长3.1倍;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比1978年增长3倍;财政收入2.04亿元,比1978年增长1.2倍。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 1992年,全市拥有乡以上工业企业387家,比1960年建市时增加315家,比1978年增加115家。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31.52亿元,比1978年增长2.6倍。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92年,全市生产原煤1879.13万吨,比1978年增长46.97%;发电量51.08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2.3倍;饮料酒26052吨,比1978年增长4倍;水泥126.11万吨,比1978年增长9.9倍;棉布9744万米,比1978年增长27.6倍;棉纱17961吨,比1978年增长110.4倍;洗精煤420.78万吨,比1978年增长95.5%;电解铝3526吨,比1978年增长9.8倍。工业结构得到调整。1960年,全市工业除煤炭外,仅有1台0.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和几家酒厂。现在淮北市已形成以煤、电工业为支柱,纺织、酿酒、建材、食品、冶金、机械电子等工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轻重工业产值之比由1978年的10.64:89.36变为1992年的34:66,地方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2.1%上升为52%。
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199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73亿元,比1978年增长1.69倍;粮食产量67.26万吨,比1978年增长97.1%;棉花产量14581吨,比1978年增长5.3倍;油料产量23767吨,比1978年增长6倍。农业内部结构有了进一步改善,林、牧、副、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87年的17.9%上升到22.3%,林业生产取得显著成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5%。1992年,全市大牲畜存栏16.7万头;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比1987年增长33.3%、49.8%、129.6%。菜篮子工程建设连续 4年获全省一等奖。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成绩显著,“七五”期间,共改造中低产田17.26万亩,治理塌陷区6.5万亩,复垦造田2.5万亩,开挖精养鱼塘8700亩,建成各类养殖场14个,建成禽、鱼、肉、蛋、水果、蔬菜、夏棉、蚕桑、山羊板皮九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一优两高”农业的基本框架。乡镇企业已成为淮北市经济的重要支柱。1992年,全市有乡镇企业27836个,完成总产值18.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创利税2.5亿元。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全市涌现出8个超亿元乡镇,22个超千万元村。
城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 城乡市场活跃,物资供应丰富,物价指数多年来都在省控指标之内。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10亿元;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3.6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2.3%。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近5年共完成外贸收购额7.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1992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21118户,从业人员3.29万人,自有资金4000多万元;私营企业132户,注册资金3200多万元。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992年底,全市有各类科技人员16108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3834人;科研机构73个,其中市属(包括县、区)28个,厂办10个,民办35个;有农科站353个。近5年来,共完成科研项目510项,其中230项获市级成果奖,34项获省、部级成果奖,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项获国家发明奖。
全市有各类学校998所,在校学生32.32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30.8%和11.6%。
建市以来,先后兴建了市、县图书馆、市工人文化宫、市博物馆,开办了少儿图书馆;建立了淮北人民广播电台、淮北电视台、濉溪人民广播电台、濉溪电视台、淮北矿区有线电视台、淮北调频广播电台;出版发行《淮北日报》、《淮北矿工报》、《淮北广播电视报》;全市共有119个电影事业机构,其中影剧院10个,各企业事业单位的对外礼堂、俱乐部40个;有4个专业文艺团体及38家各级文化馆、站,形成了县(区)、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
全市有医疗机构253个,床位5862张,技术人员7554人,平均千人拥有病床3.5张。
全市有多功能的体育场2座,其他各类体育设施比较齐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水平提高较快。近几年来,共输出各类体育人才250多名;在国际大赛中获金牌11枚、银牌4枚,盛泽田在第25届奥运会上获古典式摔跤铜牌,实现了我国在此项目上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9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比1978年增长11.5倍;城镇职工人均工资3041.7元,比1978年增长3.42倍;城市人均消费支出1530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3.24亿元;城市人均居住面积8.6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7平方米,出现了吴山口、双楼、大庄、洪庄等农民新村。
经济发展战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立足现有基础,以能源工业为依托,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速度,建成能源、农业、轻纺、建材基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把淮北市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发达、文明有序、多功能、开放型、现代化的皖北经济战略重镇。到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2亿元,比“七五”末增长2倍以上;国民收入超过42亿元,比“七五”末增长1.2倍以上;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16亿元,比“七五”末增长1.9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