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礼liù lǐ

(字)马嘉,明代人,崇祯举士。

六礼

旧时指从议婚到完婚的手续和过程。始于周代。旧说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仪礼·士昏礼》载其内容为: 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谓之纳采; 男家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占卜吉凶,谓之问名; 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告女家决定缔结婚姻,谓之纳吉; 男家给妇家送聘礼,谓之纳征; 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谓之请期; 新郎至女家迎娶,谓之迎亲。六礼多行于贵族豪门,民间则因陋就简。

六礼

中国古代关于缔结婚姻关系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名目见于《礼记·昏义》,具体内容载于《仪礼·士昏礼》。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纳吉,即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又称纳币,即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请期,即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六礼以男方付给女家的身价为主要特征,始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六礼

六礼

中国古代对婚姻仪式的规定。中国古代婚姻制度重礼而轻法,法律对婚姻关系的调整并不全面,除与刑法有关的部分外,主要由礼来调整。最早的婚礼仪式是由《仪礼·士昏礼》提出的,内容繁琐复杂,基本可分为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合称六礼。纳采:中国古代缔结婚姻,一般由男方主动提出,先请媒人到女家去说媒,女家允诺后,男方则正式派人到女家送礼,感谢对方采择之谊。纳采财物历代不同,古代用雁,故又称这一仪式为“委禽”,至宋代王侯,须用黄金万两才可敲开对方家门,故又称“敲门”。问名:纳采之后,男方派媒人再带一定礼物到女方家查询女子姓名和出生时间、问卜于宗庙,因为中国古代迷信占卜学,认为人的生辰八字可以相生或相克。如果占卜的结果是吉兆,则婚事可成。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后,派媒人去女方家通知婚事已成。媒人自然又要带去礼物。纳征:婚事已定,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去送聘礼。聘礼随朝代、等级的不同而有变化。最早以衣料为主,所以这一仪式也被称为“纳币”(币,古代为布帛之意)。后来聘礼逐渐由其它贵重财物代替,这一仪式又可称为“纳财”。纳征宣布双方亲事已定,受社会承认,法律保护,若有一方再提出退婚则为悔婚,要受法律制裁。因此这一仪式又称为“文定”,后世以此作为定婚的代词。请期:纳征之后,男方家长要告之于宗庙,卜得吉日,定下婚期。再派人带礼物去通知女方家长。此后,双方开始筹备婚礼。亲迎:结婚日期确定后,新郎当于吉日亲自到女家去迎娶,并有家属陪同前往。整个亲迎仪式隆重而复杂,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又有不同规定和习俗。一般在新娘进入夫家,拜过天地后完成。六礼完成,一个新家庭诞生,无须向政府部门申报。中国封建制度下,传宗接代被认为是重要的人生使命,婚礼也因此受到充分重视,繁规陋习代代相沿。而整个六礼过程中,男方不断向女方送礼,表示出封建婚姻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之上,带有极大的买卖色彩。当然,六礼主要用于封建贵族,士大夫阶层,一般庶民通常加以简化、合并。辛亥革命后,逐渐废弃。

☚ 冠礼   定贴 ☛

六礼

朝鲜族婚俗,此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与迎亲。纳采,是男方送礼向女方求婚。问名,是求婚时打听女方的母亲的姓名。纳吉,是男方告诉女方送礼单的吉期。纳币,是男方向女方送礼单。请期,是男方择定结婚佳期后征求女方的意见,女方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日期与时辰,并通知男方。迎亲,就是迎娶新娘。

六礼

012 六礼

中国古代聘娶礼制的六道必经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名目见于《礼记·昏义》,具体内容载于《仪礼·士昏礼》。纳采,求婚程序,即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以雁为贽礼前去求婚。因恐女方不许,故称为纳,纳为采择之意。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时,然后卜之于家庙,占其吉利。纳吉,订婚程序之一,即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亦称纳币,俗称过定或过礼,即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表示正式订立婚约。《仪礼·士昏礼》:“纳征、立纁、束帛、俪皮。”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俪皮,即两张鹿皮。请期,行于纳征之后,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备礼告知女家,求其同意。表面上是请女方决定,故称请期,有商请之意。亲迎,届期,男子奉父命亲往女家迎女,送礼后,男先归,候于门外,妇至,男揖而入,共鼎而食,合卺而(以酒漱口)。至此婚礼告成。六礼始作俑于周,终封建社会不易,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六礼以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这种结婚程序是包办强迫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体现,迷信色彩浓厚。

☚ 七杀   七去三不去 ☛
六礼

六礼

男女成婚的六个程序。《资治通鉴·隋纪》: “教习六礼,妻以宗女安义公主。”胡三省注: “六礼: 纳采(送礼求婚)、问名 (问女方的名及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 (送聘礼)、请期 (议定婚期)、亲迎(迎娶成婚)。”

☚ 令节设供   六仪 ☛
六礼

六礼

中国古代的结婚礼仪,约起源于周代。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婚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的婚姻礼仪规范。在夏商时期,婚姻仪式中就有“亲迎于庭”或“亲迎于堂”的说法(杜佑《通典》卷五八)。所谓 “六礼”《礼记·仪礼》指出: “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参见“婚礼”条)

☚ 婚礼   纳采 ☛
六礼

六礼

中国古代缔结婚姻的礼仪程序的总概括。六礼的内容,据《仪礼·士昏礼》记载: “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也就是从议婚到结婚的六个步骤。纳采,即采择之礼,男女双方欲缔结婚姻,男家必须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待女家应允后,再行正式求婚。问名,指请媒人去问清女方的姓氏、名字及其出生的年月日时。纳吉,指问名归来,男方至宗庙进行卜筮,得吉兆,往告女家。纳徵,亦称“纳币”,即男家向女家送聘礼,至此婚约正式成立。请期,由男方选择成婚吉日,待通知女家同意后确定。亲迎,指结婚这一天,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自西周始,六礼便被视作婚礼正则,并为历代贵族阶层推行和沿用。民间婚姻或依六礼,但受条件限制往往在程序上加以变通合并。

☚ (五) 婚育   婚礼 ☛

六礼

中国旧时缔结婚姻的形式要件。形成于西周。《仪礼·士婚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纳吉,即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亦称纳币,俗称“过礼”,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与女家协商结婚日期;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

六礼liuli

古代境内流行的婚烟习俗。春秋战国以后,儒士为婚仪规定了六项程序,载入《仪礼·昏礼》和《礼记·昏仪》中,总称六礼,成为统一的婚姻程式。至唐以后,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直流传到近代。历经演变,某些遗迹至今仍依稀可见。六礼,一是纳采(送礼求婚):男家托媒人带着礼品到女家提亲。二是问名:男家行纳彩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吉凶、成婚与否,后来问名扩大到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方面,问名携带礼物,一般用雁。三是纳吉(送婚):男家行过纳彩、问名礼后,于自己家庙卜得吉兆后,通知女家,双方正式缔结婚约,行礼作为订婚的信物。后世又称订盟。四是纳征:也称纳币,男家在纳吉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为成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征,成也,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男方备有礼单和礼箱,在媒人和押礼人护送下,请人抬至女家。五是请期:男家在纳送聘礼后,即占卜吉日,派使者到女家征求结婚之期,女家辞让一番,意即婚期由夫家决定,于是使者将婚期告知女家,请期之礼,古俗用雁,后简化为用红纸书写娶期时辰,也有在行纳征礼的同时,将请期手续办妥。六是亲迎: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自上古至清末,六礼或存或废,历代屡有变更。东汉魏晋之际,受当时战乱环境影响,多仓促成婚,而六礼不备。隋唐以后,六礼复盛行起来。近代以来,婚俗步骤变化不大,但内容有了较大变化。详见【娶媳妇】【婚嫁】。

☚ 六月初一庙会   方师酱汁猪蹄 ☛
六礼

六礼

古代婚仪所遵循的六项步骤,具体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六礼是婚仪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纳采、问名——相亲;第二阶段,纳吉,纳征——定亲;第三阶段,请期、亲迎——成亲。一般人家婚姻,上述三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均不可少,但完全严格按照六礼规定去办事的,也只有皇族及考究礼仪的官宦人家。参见“婚仪”。

☚ 婚仪   婚年 ☛
六礼

六礼

旧时汉族婚姻礼制习俗。流行于全省各地区。相传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即所谓“六礼”,为婚姻成立的六项内容或六个程序: 一为“纳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求婚; 二为 “问名”,即男方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后到宗庙里占卜吉凶,结果为吉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凶的则到此为止; 三为 “纳吉”,也叫 “合婚”,又称“文定”,即请阴阳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看相克与否,如占卜推算得到吉兆后便定下婚姻; 四为 “纳征”,“征” 有 “成” 之意,又称“纳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数目取双忌单,寓示好事成双; 五为“请期”,即请女方确定结婚日期,俗称“送日子”,旧时由阴阳先生推算良辰吉日; 六为 “亲迎”,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门外迎候。在每一个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只大雁,因雁为候鸟,俗谓其守时诚信,忠贞不贰。原来为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后来都统一为大雁,均取其象征意义。六礼的婚姻程序很繁杂,一般百姓均无时间及财力承担,故只有官员贵族才严格遵守。但民间也以此为参考,将一些程序合并,演绎成婚姻风俗,至今尚有其遗响。

☚ 毛姑娘不进新房   六亲客 ☛
六礼

六礼

❶古、近代婚姻仪礼。指从议婚到完婚的手续与过程。“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六礼”一词见于《礼记·昏义》,具体内容载于《仪礼·士昏礼》。唐、明时也有明确规定。(1)纳采: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若女方同意,则男家请媒人携带活雁复去女家求婚。用雁取其忠贞。俗称“提亲”、“说媒”。(2)问名:男家托媒人要来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以看联姻的吉凶,准备合婚的仪式,山东俗称“要年命”。(3)纳吉: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消息告知女方的仪礼。男方卜得吉兆后,备礼到女家决定缔结婚姻。俗称“传小启”。(4)纳徵:又称纳币。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仪礼。该仪礼不用雁。这一仪礼表明婚姻的正式订立,双方皆不准毁约。俗称“传大启”、“下聘礼”。此礼仪十分繁缛,通常备有礼单。(5)请期:男方把迎娶吉日告女家,征求同意。俗称“送日子”。(6)亲迎:迎娶新娘的仪式。山东有大、小娶之分。六礼多行于贵族、士大夫阶层,一般庶民简单行之。明代洪武元年,据朱熹的家礼制定礼仪中庶民百姓的婚礼仅有纳采、纳币、请期和亲迎四礼,无问名、纳吉之礼。现民间婚嫁仪礼各地不尽相同,其基本内容仍与六礼相符。
❷古代以冠、婚、丧、祭、乡、相见为“六礼”。参见“礼记·王制”。

☚ 认干亲   六亲 ☛

六礼

six ceremonies of betrothal and marriage

六礼

(1)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为六礼。《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导之也。”《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孔颖达疏:“六礼谓冠一,昏二,丧三,祭四,乡五,相见六。性,禀性,自然、刚柔、轻重、迟速之属,恐其失中,故以六礼而节其性也。”(2)即婚娶六礼。

六礼

❶六种礼仪。《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今本《仪礼》中所存《士冠礼》、《士昏礼》、《士丧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士相见礼》、《乡饮氿礼》即属此类。认为六礼有“节民性”的功用。
❷特指婚姻制度中的六种礼仪。东汉秦嘉《述婚诗》:“敬兹新姻,六礼不愆。”(引自《初学记》十四)。此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见《仪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疏》。

六礼

❶古代六种大的礼仪,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乡射礼、相见礼。

❷古代婚姻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