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病机
“六气”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本身由于内脏功能异常而造成化风、化燥、化湿、化火、化热、化寒等不同的病理变化。故属于病机学的范畴。病因条中论及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泛指外感病的致病因素而言的,属病因学的范畴。二者虽然名称相同,而其概念实质是不同的。但彼此又不是绝然无关的,其中还存在着所谓“同气相求”的关系。例如外湿可以引动内湿,外寒亦好犯内寒者。肺阴不足而内燥者,难度秋燥之令。所谓“温邪独击下虚人”,即指肾水亏损,阴虚内热者易为温热之淫气所伤也。兹将六气病机分述于下:
风气内动 风性善动,凡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头目眩晕,四肢抽搐,振棹强直,乃至卒然昏倒,暴不知人等症状,即称为风气内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曾概括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此等症状,大多与肝所主之筋与目有关。因为肝的主要功能为藏血,肝之精上注于目,目得其精而明视,淫气于筋,筋得其养而屈伸自如。肝性喜调达而恶抑郁,故情志异常,亦往往与肝有关。因此风从内生往往责之于肝。故《至真要大论》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而用阳,若由于情志所伤,致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火动则阳失潜藏,阳亢则风自内生,风火相煽,上升巅顶,或横窜脉络,以致血不归藏,随气火而并走于上,从而导致卒倒暴不知人。张景岳为了否定外感风寒可以引起“中风”,故特名此曰非风。此风实由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如果由于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肝阳亦能上亢。这种情况多见于严重之汗、吐、泄泻及失血之后,证见手足蠕动,或筋惕肉瞤等。这是由于久病伤阴,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阳浮亢,生风而动的表现。这种风称为血虚生风。如果由于肾阴亏虚,精不化血,肝失濡养,可形成水不涵木之证,肝阴亦相应不足而致虚阳上扰,风从内化,这些均属虚风。如在急性热病过程中,由于燥热过盛,邪热燔灼肝经,此时亦能鼓动肝风而出现神昏、搐搦诸症,这是属于实热证。如热甚伤精,阴液耗伤而生风,则属实中有虚之证。在病机上应注意识别其虚实盛衰,以便根据病机而采取正确之治疗措施。
寒从中生 凡是由于阳衰气虚而导致人体生理机能衰退的,都能显示出寒从中生的病理过程。此时,由于阳气虚衰,机体的代谢过程是低的,故出现体温低下或活动少。寒在腠理则为毛窍收缩,闭塞无汗; 寒在肌肤筋肉则表现为肢冷畏寒,厥逆不仁,挛急不伸,为痹为痛等; 在血脉则为脉急踡缩而少血,血行凝泣。《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即指此而言。由于阳气衰微,常能导致阴盛内寒,而出现水液不化,壅滞不行的现象,如水聚、肿胀、痰饮之类。因此,《至真要大论》说: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寒从中生之根源实在于肾,因为肾气乃阳气之本,由于肾阳不振,命门火衰,生化无源,釜底无薪,水谷难熟,无以温煦人体,故尔诸寒丛生。所以《至真要大论》又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论述。各脏腑不同的阳气虚衰,有不同的病机与证候,如肾阳亏虚,则因气化不利,开合失司,带脉不固而症见腰痠,脊冷,小便清长或不利,男子阳萎,女子带下清稀等,是属下焦虚寒。如脾胃阳虚,则运化无力,水谷难腐,升降失司,而多见泛吐清水,下利清谷,畏寒肢冷,以及中气下陷诸证,是为中焦虚寒。如心肺阳气虚损,则肺之宣降失司,而见咳逆气短,心阳不振而见血瘀气滞,面青唇紫,胸痛彻背等,是为上焦虚寒。
湿邪停滞 指体内水谷津液运化转输的机能受阻而蓄积停滞的病机。这种内湿停滞,常由于久病之后,损伤脾土,脾阳不健,升降失调,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或聚而成湿,或停而成痰,或留而为饮,甚则积而为水。因此,《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外,三焦为津液之腑,决渎之官,有疏通水道之职。如果三焦不利,也能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故《灵枢·四时气》说:“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 肾为水脏,亦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可见小便不利和水肿与肾关系密切。故后世治疗肾病浮肿、小便不利之属于肾气虚衰者多可用金匮肾气丸温肾利水而获效。清代石寿棠著《医原》其中论及内湿病机,认为内伤于湿者,可以是阳气虚的结果,因为“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也可以是思虑过度而气结的结果,因为气结则枢转失灵而内湿以成。就脏腑功能而论,则认为“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为尤重。盖肺为通调水津之源,脾为散输水津之源,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由于湿邪所犯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其病机也不尽相同。如湿阻上焦,则可蒙蔽清阳而致胸中气机不利,证见胸闷不舒,头晕如重裹,或为咳嗽喘急。如湿在中焦,则脾胃阳气受遏,气机被郁,升降失调,证见胃脘痞胀,泛恶呕吐,大便稀溏。如湿阻下焦,湿浊下注膀胱,肾与膀胱气化受阻,水道失其通调,则见足胫水肿,或小便赤热而不利。如湿注大肠则为传化失司,证见大便粘滞不畅。妇女之湿浊带下,也属湿阻下焦之范畴。如若湿滞筋肉之间,则觉肢体重滞,伸屈不便,或为项部转动不利。此即形成《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指的:“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病理状态。
津伤化燥 指津液不足,干枯不润的病机。多由于严重之汗、吐、下或亡血失精之后,或由于阴虚液亏,或由于高热蒸灼而致津液不足,内不能滋养脏腑,外不能濡润腠理孔窍,以致皮肤憔悴,毛发枯焦,口唇燥裂,舌上无津,口渴咽燥,大便结而小便少。如进一步发展到血燥津枯,不能濡养筋骨,则可致关节伸屈不利,甚至挛急反戾而为痉为搐的。内燥之生,虚实均见,多与肺及胃肠有关。津化于气,而肺主气,又为水之上源,如肺气不足,则水液不能四布而成燥,此属肺阴虚。胃与大肠为阳明燥金之腑,主津液所生病。如胃肠受热邪所犯,每易灼伤津液而致内燥者,此属胃肠实热。石寿棠《医原》也论及内燥之病机,他认为内伤于燥者,可以是阴血虚的结果,因为:“阴血虚则营养无资而成内燥”。也可以是气结的结果,因气结血亦结,血结则营运不周,内躁因之以成。就脏腑功能而论,则认为“内躁起于肺、胃、肾,胃为重,肾为尤重,盖肺为敷布精液之源,胃为生化精液之本,肾又为敷布生化之根柢。”因此,内燥和内湿一样,均以肾为枢纽。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可以留湿为患; 肾阴虚亏,则津液内涸,可以燥热为患。故石氏提出内燥内湿均以肾为根底的理论是具有卓见的。
火热内扰 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与热之病机基本上是一致的。热主开泄。热在皮肤,则腠理开,汗出。热在血脉,则脉流疾速,热甚耗血动血则见迫血妄行而为衄为吐。热在筋肉,则弛纵不收,懈惰无力。如热能得到疏泄,则热泄而退,如热不能疏正,则内郁益重,甚则化火为患。如热郁于腠理肌肤,则为痤疿,热甚则肉腐化脓,发为痈肿。热郁于脘腹肠胃之间,使运化传导功能失常,则见腹胀便泄及呕吐等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其中某些病情就是热郁于肠胃之间所致。热甚则为火,火盛则神动。这种情况尤多于热病过程中,当热入阳明,或入营入血,火扰心神时则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甚至四肢抽搐,胡言乱语,登高而歌等等。或见气血上溢,而出现喘促、闷满,呕血、衄血等。故《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至于“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这是热极似寒的表现,是假寒真热,临诊时务须仔细辨认。
火热内生的具体病机,一般可见以下几种:
❶阳气有余。这是阳气过亢使阴精耗伤而致的阴虚内热。
❷外感风寒燥湿之邪,或内伤积滞不化郁结而化热生火。
❸“五志化火”这是内伤七情,拂抑不解,气机壅塞不通,郁久遂致化火。如怒气伤肝,郁而化火,肝阳上亢,使气血并病而致暴卒。
❹劳伤过度,则精血亏少,阴虚致阳亢而生热,这是属于虚火。内热生火,可累及五脏六腑,且有虚实之分,其病机病证亦各有特殊性。实火多见于外感,风、寒、暑、湿、燥五气亦能化火。如心火炽盛,多因火盛阴伤,表里俱热,甚则扰动心神而出现五心烦热,口舌糜烂,神昏谵语等症。再如肺火壅盛,则由于肺热伤阴,灼液为痰,宣肃失职,而见口干鼻燥,咳吐黄痰,甚或咯血。虚火多见于内伤阴精津液所致,如心阴不足所致之心火,由于阴虚阳亢,阳不入阴,神不内守,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五心烦热,低热盗汗等。肺火,则由于肺阴不足,不能制阳,虚火内生,阴液更伤,清肃无权,虚火灼络,症见潮热颧红,干咳声哑,咽干盗汗,痰中带血等。肾火,多由于房室不节,或久病及肾而致真阴亏损。肾阴不足,脑髓空虚而头晕健忘,耳鸣失聪。骨骼失养而腰膝痠软。虚火妄动,扰动精室,在男子则为梦遗滑泄,在女子则为白淫带下,经少经闭等症。
六气病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与病理体质之形成也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