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七宗中国东晋时期佛教般若学派别。东汉末支谶传译《道行般若经》,印度般若学说开始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佛教学者用老庄玄学观点理解和诠释《般若经》,由于对《般若经》中所谓“空”的意义理解不同,形成许多派别。六家及其代表是:本无(道安)、即色(支道林)、识含(于法开)、幻化(道壹)、心无(支愍度)、缘会(于道邃);加上本无宗的分派本无异(竺法深、竺法汰)为七宗。就其基本观点来分,一般以本无宗、即色宗和心无宗三家最能概括当时流行的主张。 六家七宗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各流派总称,又称般若六家七宗。魏晋以来,佛教仰仗玄学流传,玄学各流派中关于“有”、“无”、“本”“末”等命题解释不一,加以《般若经》七种译本各有不同,故形成众多流派。据汤用彤考证,将六家七宗及其代表人物列表如下: 六 家 | 七 宗 | 代表人物 | 本 无 | 本 无 | 道安 | | 本无异 | 竺法琛、 竺法汰 | 即 色 | 即 色 | 支道林 | 识 含 | 识 含 | 于法开 | 幻 化 | 幻 化 | 道一 | 心 无 | 心 无 | 支愍度、 竺法蕴、 道恒 | 缘 会 | 缘 会 | 于道邃 | 本无宗宣称世界万物均为自然生成,虽无造物主存在,却以“无”和“空”为根本。佛学的核心在于“宅心本无”。本无异宗宣称“无”能生“有”, “有”生于“无”,先“无”后, “有”。即色宗宣称世界万物并非自己形成,亦无造物主造就,不过是“假有”,一切均是“空”。识含宗宣称一切事物均由“心识”造成,实质上都是“空”的。幻化宗宣称一切事物都像分化一样空而不真,只有心神才是真实的。心无宗宣称“有为实有,色为真色”,只要不执著于心,就是心无。缘会宗宣称世界万物只是众缘的凑合,用智慧般若即可把它们推散、坏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