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大江南北的圩田
圩田,又叫围田,即在低洼田地周围建筑围堤,内以围田,外以围水。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创造。安徽境内的圩田出现非常早。据载,东吴赤乌二年(239),孙权就从江北招来十万流民在芜湖一带围湖造田,世传芜湖市东40里处的咸保圩即为当时所筑。南唐以前,芜湖一带的圩田落入土豪秦氏手中,世擅其饶,人们称之为秦家圩。南唐在江南立国后,还设官治理该圩田。史载该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闸门。旱时开闸引江水灌田,涝时闭闸制水,可以确保农作物不受旱涝侵害。
宋代,由于北方女真贵族和党项贵族频频南犯,中原地区颇不安宁,百姓纷纷南迁,在大江两岸定居,使得耕地日显不足。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偏安江南,贵族、官僚大量抢占土地,使耕地更加紧张。因此宋廷多次诏令有关大臣经理围湖造田,圩田兴建得到大发展。据记载,天禧二年(1018),宣州化成圩中水田、旱田面积达880余顷,每年可收租米34000余石。嘉祐六年(1061),重修芜湖秦家圩,圩堤全长84里,圩田1270顷,是江南最大的圩田,宋仁宗赐名“万春圩”。徽宗时新筑的芜湖县易泰、政和、陶辛、行春四大官圩也很大。南宋时期政府更加重视圩田建设,经常派遣专官兴建或扩修圩田。绍兴元年(1131)命太平州守臣葺制圩田,使圩田规模更加扩大。仅芜湖县万春、陶辛、政和三个官圩圩提就长达145里,当涂广济圩圩堤长93里。绍兴二十三年(1153)又特遣户部郎钟世明修筑宣城、太平圩田。隆庆二年(1164),孝宗又命江南诸州守臣注意兴修圩田,于是宣州知州许尹乞大开圩田。后来孝宗还派沈杞经营宣州、太平等州的圩田事务。至乾道二年(1166)仅宣城一县就有179个圩。南宋中期对宁国府太平州圩岸进行调查勘察,宁国、惠民、化城圩长50余里,太平州黄池镇福定圩周长40余里,延福等54圩周长150余里,芜湖县圩田周长290余里,连当涂圩堤共480余里。当涂有广济、延福等50余圩。江北庐州有36圩,都是濒江临湖,号称沃壤。和州也建有大圩。建平县(今郎溪)桐汭、临湖二乡,地势低洼,建圩田76所,共计56388顷。可见南宋时安徽大江南北已广布圩田。
宋代安徽境内的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结构合理,建筑技术已相当完善。如南宋宁国府以及太平州的当涂、芜湖等处的圩田,皆高广坚致,濒水一岸,种植榆柳,足以抵挡风涛的袭击。尤其是万春圩圩堤宽6丈、高1丈2尺,呈梯形,堤岸基址十分宽广厚实,堤外又筑缓坡,堤上植有杨柳,堤下种有芦苇,起着加固堤防的作用。圩内以100亩田为一方,四周有小沟环绕,每四方为一区,以大沟为界,使水流通畅。圩中建大道20里长,道阔可容两车并行。另有水门5个。宣城化城、惠民两圩,周围置立斗门24所,两旁用石筑垒以及沙门安闸,高筑土钳,非常坚实。斗门与堤相通,旱时打开斗门,以灌溉圩田,涝时关闭斗门以拒水,所谓“斗门一闭君休笑,要看水从人指挥。”这种圩埂高筑,坚实牢固,堤上桑柳成荫,圩内大道相贯,河渠交错,车舟往来甚便。同时排水有方,灌溉得法,有丰年而无水患。如万春圩由于设计得体,加之精心施工,蓄水排水都很方便,不但平年丰收无误,就是灾年亦能保证丰收。例如工程完毕后的第四年,长江泛滥,江浙、汉沔间所在泛人庐舍,流徙皆以万计;宣、池两州大小100多圩,惨遭淹设,唯有万春圩屹然无恙,而且藩其一方,屏蔽了附近的一些小圩,使它们免遭洪水吞没。
圩田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为圩田兼能防旱排涝,可以旱涝保收,加以引进早熟的占城稻种,使这些地区稻米产量显著增加。“田地之入,倍于他郡,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给”,以至宋京十大粮仓皆受江淮所运。当时还在芜湖、无为等地兴建大粮仓,屯粮转运。北宋初,运往京师的江淮米达450万石,到北宋中期达700万石。所以时人曾说:“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李直讲先生文集》卷28《寄上富枢密书》)可见宋代江淮地区已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这是与大江南北大兴圩田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