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味地黄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清代对联故事。见清钱泳撰《履园丛话·笑柄》。写苏州人陈见山尝卖药邗上,以此起家,开有青芝堂药材,为扬州第一铺。得郑侍御休园为别墅,捐同知衔,居然列于诸缙绅、商人之间。每有喜庆宴会,辄著天青褂五品补服。一日在席上有刻薄少年云:“我有一联曰‘五品天青褂’,诸公能对否?”傍一少年应声云:“六味地黄丸。” ☚ 九貂九骚对三薰三栗 刺史新闻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丸 >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liùwèidìhuángwán 丸藥。因本丸六種藥物中酸苦甘辛鹹淡六味皆備,重用地黄以補腎,故名。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藥、丹皮、茯苓、澤瀉組成。主治腎陰虧損,腰膝酸軟,頭暈耳嗚,遺精盗汗。參閲宋·錢仲陽《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按: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肝炎,神經衰弱,甲亢等肝腎陰虚者。 六味地黄丸补养剂之一。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名地黄丸。熟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萸肉120克、茯苓90克、泽泻90克、牡丹皮90克。为末, 炼蜜为丸。兽医上常作为散剂或汤剂用。马、牛250~350克; 猪、羊50~100克。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肾阴虚。凡证见肾阴不足之形体消瘦、腰胯痿软、虚热盗汗、滑精早泄、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宜用。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 山萸肉养肝涩精, 山药补脾固精, 三药共用达肾、肝、脾三阴并补之功; 茯苓淡渗脾湿, 并助山药益脾, 牡丹皮泄肝火, 并制山萸肉之温, 泽泻清泻肾火, 并防熟地黄之滋腻。六药合用, 补中有泻, 寓泻于补, 相辅相成, 为通合开补之剂。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原名地黄丸,又名六味丸。熟地黄八钱,山茱萸肉、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腹温开水送下。功能滋补肝肾。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小儿囟开不合,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或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少苔,脉细数者;近代也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肺结核、神经衰弱、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结核、功能性子宫出血,恶性肿瘤等属于肝肾阴虚者。方中熟地滋肾填精为君药;以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肾而固精为臣药,三药同用,以达到三阴并补之功;并配以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之益脾,且防山药敛邪,泽泻清泄肾浊,防熟地之滋腻敛邪,且可清降肾中虚火;丹皮清泄肝火,制山萸肉之温,且防酸涩敛邪,共为佐使药。各药合用,三补三泻,大开大合,使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乃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之剂。实验研究:本方能增强体力,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肾功能,有降压、降血脂作用。此外,在接种移植性肿瘤的初期,可增强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荷瘤动物的存活时间。临床研究:本方具有降低食管癌变的效应。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药物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功效:滋补肝肾精血阴液。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盗汗遗精,潮热消渴,或虚火牙痛,咽干喉痛,小儿发育不良等。备注:可以丸改汤。加黄柏、知母为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力更大;加枸杞、菊花为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明目,治视物不清;加五味子为都气丸,补肾纳气,治气喘、呃逆;加麦冬、五味子为麦味地黄丸,滋补肺肾之阴,治咳嗽吐血等症。 ☚ 人参养荣汤 左归丸 ☛ ![]() 主要责任者: 余明哲等 责任方式: 编者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193 千字 页码: 1-231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R286 语种:中 定价:15.00 出版时间:2006-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难病奇方系列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共收录223条词条。 被引频次:4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方。原名“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组成。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及小儿囟门不合。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主治阴虚火旺而致的骨蒸劳热,虚烦盗汗等症;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主治肺肾阴虚而致咳嗽喘逆,潮热盗汗;加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能益肾明目,并治头晕耳鸣。上药均为常用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组成。主治 ☚ 人参养荣丸 耳聋左慈丸 ☛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方剂名,又名六味丸,地黄丸。宋代名医钱乙首创。熟地黄8钱,山萸肉、干山药各4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3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开不合等症。对肾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和改善肾功能的作用;还能改善植物神经系统和性腺功能障碍,使肝糖元增加,红细胞代谢恢复正常。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病。 ☚ 六气病因论 心血管解剖学 ☛ 六味地黄丸liùwèidìhuánɡwán原名地黄丸, 又名六味丸。《小儿药证直诀》方。熟地黄八钱, 山药四钱, 山茱萸四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牡丹皮三钱。蜜丸, 每服三钱, 日二次, 开水或淡盐水送服。功能滋补肝肾。治肝肾阴虚, 虚火上炎而致的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 或骨蒸潮热, 或手足心热, 或消渴, 或虚火牙痛, 舌燥喉痛, 舌红少苔, 脉细数。也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老年性白内障、肺结核等属肝肾阴虚者。实验研究: 本方能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白鼠血压, 改善肾功能;还能改善动物神经系统和性腺的功能障碍,使肝糖元含量增加, 红细胞代谢恢复正常。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原名地黄丸,又名六味丸。系从《金匮要略》肾气丸中减去附、桂而成。后世滋阴之方,如《景岳全书》的左归饮、左归丸;《医宗已任编》的都气丸、滋水清肝饮;《医级》的杞菊地黄丸;《审视瑶函》的明目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等,均是从本方加减化裁而成。以本方改作汤剂,称为六味地黄汤。方由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组成。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用法为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医方比例酌减。功能滋阴补肾。主治肾阴不足。症见腰膝痠软,形容憔悴,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摇动,舌燥喉痛,盗汗遗精,消渴,潮热骨蒸,手足心热,小便淋沥,足跟作痛,舌红苔少,脉沉细极。 ☚ 内补黄芪汤 大补阴丸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