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冰雹灾害
冰雹是贵州省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各地全年3/4的降雹日集中在3—5月。由于成灾的大冰雹主要出现在春季,因此冰雹天气对接近成熟的小麦、油菜等夏季作物危害极大;而在夏末秋初,尽管冰雹少,但一经出现,对已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秋收作物危害也很大。
从各地降雹的季节分布看,春季(3—5月)的降雹日占全年的73.2%,冬季(12—2月)占12.3%,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分别占8. 3%和6.2%。一年中以4月的降雹机率最大,占年总降雹日数的35. 8%; 3月次之,占19.5%; 5月再次之,占17. 9%;其余各月均在10%以下,最小的9月仅占全年降雹总日数的0.7%。
从降雹的地区分布看,全省各地年平均降雹日在0.2—3.6天之间,明显地呈现出西部多、东部少的趋势。年平均冰雹日数在省西部为2天以上,其中以晴隆的3.6天为最多,其次为大方,约3. 5天,再次为水城和安顺,为3.0天左右,其余均在2. 0天以上;省东部大部分地区在1.5天以下,其中,省南部边缘地区、北部赤水河谷地区和东南部河谷地区在1.0天以下,最少的赤水和仁怀两县分别为0.2天和0.3天。
从降雹的年际变化看,各年的降雹日数及危害程度很不相同,除少数年份(如1962和1968年等)降雹较少、危害较轻以外,其余大多数年份的降雹都会造成一定损失,雹灾特重的年份,损失更加严重。据估计,全省每年因雹灾造成夏收粮食作物减产平均达0.5亿公斤左右。1972年5月3—5日,省中部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严重冰雹天气,仅贵阳市一地因冰雹大风折断成材树木7. 9万余株,吹断电杆418根和高压输电线23条,倒塌房屋4 000多间,伤33人,死7人。黔西县一些地方降雹后地面积雹厚达40厘米,夏收作物受灾面积占实播面积50%以上,粮食损失约700万公斤。又如1983年4—5月间,全省各地先后出现四次冰雹大风天气过程,发生时间分别在4月7—10日、23—29日、5月4日前后和5月18—24日。冰雹最严重的水城特区降雹11次,玉舍一些地方冰雹堆积厚度近1米。这年的冰雹大风灾害曾波及全省的80个县、市(占全省总县数的93%), 415个区(占全省总区数的79%),农田受灾面积43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其中,夏收作物受灾15.6万公顷,损失粮食1亿公斤以上。因冰雹大风灾害死亡430人,受伤1 000多人,吹倒和毁坏林木220多万株。其他方面的损失也十分严重。
为防御和减轻冰雹天气对农作物的危害,目前主要采取人工防雹作业的措施。贵州省正式开展“三七”高炮人工防雹作业至今已有20年。目前,每年开展防雹作业的县在40个以上,布署防雹作业炮点达110—120个。为提高人工防雹的效益,作业炮点一般都设在常年雹灾较重和夏收作物高产地区。人工防雹工作在农业减灾方面成效显著。据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统计,凡在开展防雹作业的地区,高炮控制区内(即炮点附近约5公里范围内)均未出现过夏收作物遭受明显雹灾。这一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保护了全省夏收作物增产增收,而且应在今后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