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浑沌之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注释】
 ①儵(shu)、忽、浑沌: 皆为寓言中虚构的形象。成玄英《庄子注疏》: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儵为有;北海是幽貌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 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
 【意译】
 南海的帝王名叫儵,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儵和忽常常到浑沌管辖的地方相会,浑沌待他们很好。儵与忽商量要报答浑沌的恩德,议论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唯独它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出七窍吧!”他们每天为浑沌凿一窍, 凿到第七天混沌就死了。
 【解说】
 作为《应帝王》的最后一段,本则寓言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但是浑朴的寓言形象本身却如同盈孚充溢的泉眼不择地而出,为读者提供了异常丰富而广阔的再造空间。浑沌本是最自然的状态,一种完全和谐平衡的生态。而儵与忽的一番美意本是想赋予浑沌以一种主观理想的面貌, 然而, 自然的生态平衡却从此被打破, 完全的自然态遂告消亡。这一情节所体现出的象征意味能启迪人们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根本性的问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类自觉的创造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按人的主观意图、主观理想去改造自然,创造一个人类以为应有的世界,从而肯定自身的存在。然而,这种活动本身,可能产生一种异化,就是说人类创造的世界,会反过来成为人类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否定力量。当初自然平衡的生态被打破了,人化的世界开始无情地制约人类的创造活动,限制人类的发展。如果人类仅仅像儵与忽那样凿完七窍了事,那么世界的前景所面临的只能是毁灭,所以人类在创造的同时又面临着一项异常艰巨的责任:重建自然、重建“浑沌”,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当然这是一次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而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也同样面临着一个重建“浑沌”的问题。从赤子到成人,纯净无机的童心,随着知窍的打开,也就开始受到人世间利害关系的侵蚀,机心在每个角落有力地跃动着,于是人格分裂,人性异化,人与人之间蒙上了一层虚伪的面纱。“瞒”和“骗”便成为人类社会的两大顽症,于是从老庄开始, 人们就一直呼唤着恢复“绝假纯真”的童心, 否则人类即使不被自然所毁灭,也会在自身的无情厮杀中被血泪溺死。
 【相关名言】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在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

——德国·马克思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德国·贝多芬


寓言“浑沌之死”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注释】
 ①儵(shu)、忽、浑沌: 皆为寓言中虚构的形象。成玄英《庄子注疏》: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儵为有;北海是幽貌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 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
 【意译】
 南海的帝王名叫儵,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儵和忽常常到浑沌管辖的地方相会,浑沌待他们很好。儵与忽商量要报答浑沌的恩德,议论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唯独它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出七窍吧!”他们每天为浑沌凿一窍, 凿到第七天混沌就死了。
 【解说】
 作为《应帝王》的最后一段,本则寓言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但是浑朴的寓言形象本身却如同盈孚充溢的泉眼不择地而出,为读者提供了异常丰富而广阔的再造空间。浑沌本是最自然的状态,一种完全和谐平衡的生态。而儵与忽的一番美意本是想赋予浑沌以一种主观理想的面貌, 然而, 自然的生态平衡却从此被打破, 完全的自然态遂告消亡。这一情节所体现出的象征意味能启迪人们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根本性的问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类自觉的创造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按人的主观意图、主观理想去改造自然,创造一个人类以为应有的世界,从而肯定自身的存在。然而,这种活动本身,可能产生一种异化,就是说人类创造的世界,会反过来成为人类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否定力量。当初自然平衡的生态被打破了,人化的世界开始无情地制约人类的创造活动,限制人类的发展。如果人类仅仅像儵与忽那样凿完七窍了事,那么世界的前景所面临的只能是毁灭,所以人类在创造的同时又面临着一项异常艰巨的责任:重建自然、重建“浑沌”,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当然这是一次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而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也同样面临着一个重建“浑沌”的问题。从赤子到成人,纯净无机的童心,随着知窍的打开,也就开始受到人世间利害关系的侵蚀,机心在每个角落有力地跃动着,于是人格分裂,人性异化,人与人之间蒙上了一层虚伪的面纱。“瞒”和“骗”便成为人类社会的两大顽症,于是从老庄开始, 人们就一直呼唤着恢复“绝假纯真”的童心, 否则人类即使不被自然所毁灭,也会在自身的无情厮杀中被血泪溺死。
 【相关名言】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在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

——德国·马克思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德国·贝多芬


《浑沌之死》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浑沌之死》

《庄子》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释】①选自《庄子·应帝王》。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

②〔倏(shū)〕极快地。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

③〔忽〕短暂的。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

④〔时〕常常。

⑤〔相与〕相会,在一起。

⑥〔甚善〕非常和善。

⑦〔谋〕商量。

⑧〔德〕恩情。

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

⑩〔息〕呼吸。

(11)〔日〕每天。

【译文】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

字数:458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5页.

“浑沌之死”注释、译文和感悟 - 可可诗词网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注释】 ①倏、忽(shū hū ):很快地、迅速地,这里借喻为寓言人名。浑沌:传说中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种模糊状态。息:呼吸。
 【译文】 南海国的帝王叫倏,北海国的帝王叫忽,中央国的帝王叫浑沌。倏与忽时常在浑沌的中央国相遇,浑沌很是善待他们。倏与忽就商量要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眼、耳、鼻、口七窍,来视、听、吃饭、呼吸等。这个浑沌却没有这些,我们试着来为它开凿。”一天凿一窍,七天七窍凿好,浑沌却死了。
 【感悟】 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是有害的。
 好事要想办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民意。

浑沌之死

寓言。《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因对现实的不满,要求回归原始状态无知、无欲、无为,与万物浑而为一的强烈愿望。形象生动,发人深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