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营企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营企业 公营企业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内由政府、军队、机关学校直接经营的农工商企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是构成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成分。公营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归革命根据地革命政权,在分配上实行按劳付酬,在经营管理上根据公营企业的本质特征,实行了一系列有显著特点的管理方法:如三人团的领导制度(由厂长、党支部书记和工会委员长三人组成的领导制度)。以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生产技术民主为基本内容的企业民主管理方式,以制造费制,营业制等责任制为内容的一定范围内的生产经营责任制等,为以后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管理经验。由革命政权经营的公营企业,开始于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工农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筹办和建立了军械、被服、印刷、兵工、织布、造纸和石灰等厂,并建立了公卖处、公营商店等,这些即是我国最早的公营企业。1931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公营企业发展较快,到1934年2月,公营工矿达32个,职工2 000余人。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先后建立了公营企业,如陕甘宁根据地的公营企业在1935年5月时达10个行业,职工有5 00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坚持敌后抗战,打破敌人的包围和封锁,党号召“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根据地军民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公营企业迅速得到发展。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说:“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据统计,到1945年初,陕甘宁边区有公营厂矿130多个,职工7 000多人,山东根据地有公营厂矿90个左右,职工3 500多人。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通过没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其他战争罪犯的财产为人民政府所有,公营企业也发展迅速。如东北解放区,1949年4月间公营厂矿有191个,到9月间就增加为243个,到12月又增加为307个,职工总数达24万人。全国解放后,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公营企业就转为国营企业。 ☚ 集体所有制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