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罪gōng zuì国法规定的罪行(1)。《驳复仇议》: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愤。——假若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国法规定的罪,赵师韫处死他只是为了报私仇。 公罪“公罪”是对“私罪”而言。公罪是指官吏因处理公事而构成的犯罪。秦、汉律中已有“公罪”、“私罪”之分。《唐律·名例律》疏云:公罪,“谓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公罪处刑从轻。唐代官吏犯罪可以官当罪,“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如一官当徒一年,因公致罪者可当徒二年。 公罪见“公坐”。 公罪 公罪中国古代刑制对官吏因公事而构成的犯罪。犯公罪者,只要确实不涉及私人利益,出于过失、错误,即可以轻刑处罚,或以钱赎、或以行政处罚。又称“公坐”。汉代始对官吏犯罪是因公还是因私加以区别。《晋律》即已将“犯罪为公为私”列入《法例》之中。《唐律疏议·名例律》对“公罪”的注云: “公罪,谓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疏议曰:“私、曲相须,公事与夺,情无私、曲,虽违法式,是为公坐。”对犯公罪的处罚原则是轻于私罪。若犯公罪,事未发而自觉检举者,可原宥其罪。在“官当”方面,公罪较私罪加一年。官员考课犯公罪也较私罪为宽。明、清律亦分设“文武官犯公罪”条与“文武官犯私罪”条,以示二者的区别。 ☚ 监临主守所犯 私罪 ☛ 公罪又称“公坐”。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因执行职务而犯之罪。最早见于秦、汉律。唐律名例律有:“公罪,谓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公罪大都为过失犯罪,因而处罚较轻。 公罪官吏犯罪有公、私罪之分。公罪,指官吏因办理公事违式而致罪,其中不涉私情者。公罪处理比私罪为轻。如五品以上官犯私罪,一官可以赎二年徒刑,而犯公罪一官可赎三年徒刑(《宋刑统》卷2《以官当徒除名免官免所居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