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公孙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大臣。菑川(郡治在今山东寿光南)薛人。字季。狱吏出身。曾以放猪为生,年四十馀始治《春秋公羊传》。武帝初,以花甲之年被徵为博士,出使匈奴,复命不合帝意,谢病免归。元光五年(前130),再拜博士。因熟习文法吏事,善辩,且能“饰以儒术”,被武帝看中,连迁内史、御史大夫和丞相,封平津侯。时丞相一般由列侯充任,自他“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文人学士无不靡然效仿。元朔五年(前124年),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能通一经以上者补文学掌故,成绩优良者升任郎中。这一建议的实施,为治今文经学的士人广开了仕路,适应了武帝选官举能、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为人轻财好施,故人宾客皆仰衣食,但外宽内深,喜报私怨,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为胶西相,皆其主谋。

公孙弘

公孙弘

字季齐。西汉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人。少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才学春秋。武帝初为博士,后累迁至丞相,封平津侯。开东阁以延士,俸禄尽给宾客。

☚ 指鹿为马   家老儿 ☛
公孙弘

公孙弘

东晋志人小说。葛洪撰。原载《西京杂记》卷二。李格非、吴志达主编《文言小说》录入。公孙弘(前200—前121),字季,菑川薛人。汉武帝初征为博士,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史记》、《汉书》有其传。本篇写他与友人高贺之间的恩怨事。作品叙述:公孙弘原来是平民百姓,汉武帝元朔中(前128—前123)升任丞相,老朋友高贺随从着他。公孙弘给他吃的是糙米饭,盖的是布被子,贺就埋怨说:“哪里用得着老朋友富贵呢?糙米饭、布被子我自己就有它们。”公孙弘听了以后很惭愧。高贺告诉别人说:“公孙弘里面穿着华贵的服饰,外面穿着布衣服;内厨的伙食丰盛奢侈,外厨的伙食简单粗糙。哪里可以用来昭示天下?”于是朝廷里也就有人怀疑公孙弘的简朴是故意做样子给人看的,公孙弘感叹说:“宁肯遇到一个可恶的宾客,也不愿碰到老朋友!”小说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反映了人心的险恶,有一定教育意义。作品虽然简短,但生动地勾画出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读来发人深思。公孙弘是由布衣起家的官员,虽然后来官至丞相,但是并没有忘掉故友,也没过奢侈的生活。这一点小说中并没有明言,但从侧面描写完全可以看出来。在封建社会,公孙弘能做到这两点,也算得上是清正廉明了。高贺则不然,他之所以追随老友公孙弘,就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当公孙弘给他吃粗饭、穿布衣时,他自然口出怨言,但可恨的是他对公孙弘的造谣诬蔑。高贺所造谣言不仅十分狠毒,而谣言说得也十分狡猾,颇能惑众。公孙弘给人们的印象不管是穿戴还是吃喝,都很简朴,于是高贺便在内外有别上大做文章:“内服貂蝉,外衣麻枲;内厨五鼎,外膳一肴。”高贺身为公孙弘的故人兼随从,他说的话决非一般人所能比,带有很大的蒙蔽性和欺骗性。于是乎,就连朝廷也“疑其矫焉”。至此,公孙弘就是浑身是口也很难辩得清楚,也才意识到了故人对自己的危害性,于是深深地感叹道:“宁逢恶宾,不逢故人!”小说主要用人物的言语刻画形象,行文简洁凝炼,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人物小品。

☚ 汉武帝乳母   鹔鹴裘 ☛

公孙弘

❶借指广揽贤才之人。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 “怎救搭,怎按纳,公孙弘东阁闹喧哗。”
❷借指心机极深之人。元乔吉《扬州梦》第二折: “怎承望晓来误入桃源洞,又则怕公孙弘打凤牢龙。” 打凤牢龙: 谓暗设机关、圈套。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弘(公孙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汉书·公孙弘传》: “时上(汉武帝)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公孙弘)……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郤: 隔阂。详: 同 “佯” 。奉: 同 “俸”。娄:同 “屡” 。西汉公孙弘以儒术白衣拜相。其行事外宽内深,常自相悖。

公孙弘

114.公孙弘(p314.1)

首项书证题作:《元曲选·乔孟符<两世姻缘>三》。

☚ 两事家   口说无凭 ☛

公孙弘

西汉丞相。生于公元前200年。幼时贫寒,40岁始学《春秋》。前130年,弘再应征贤良,名列第一。前126年升迁为御史大夫。前124年为丞相,是历史上第1个布衣丞相,同时成为领有650户的平津侯。弘任相4年,直至前121年因病卒。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经学家。字季,菑川(今山东寿光南)薛人。少为狱吏,年过四十始治《春秋公羊传》。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因其熟习文法吏治,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曾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举贤良对策》)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以阴阳五行之学,形成神学式的理论体系。创天人感应之说,以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君,认为天制造了人类,人类为天的副本。天对万物实行主宰,以阴阳五行的变化和符瑞、灾异对万物和人类社会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君主是代天行事,须以天意为行为准则。君臣、父子、夫妻之纲常,均出自天意,不可更变。“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的认识只在于与天意相符合,唯圣人方能洞见天意。“名”本出于天意的安排,又是明辨是非的标准。另有以“三纲五常”为封建伦理的观点,并分人性为上、中、下三品。宣扬“黑、白、赤”三统的历史循环论,否认社会的发展。政治上反对兼并,主张限民占田。对社会中贫富不均、土地多寡悬殊等现象有所认识和揭露。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以利于政治统治。著作存《董子文集》、《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参见“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教育”、“人口学”中的“董仲舒”。

公孙弘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大臣。菑川(郡治今山东寿光南)薛人。字季。少曾为狱吏。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武帝初,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不合意,免归。元光中复举为贤良,对策擢第一。拜博士,迁左内史、御史大夫,元朔中任丞相,封平津侯。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颇得武帝赏识。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凡有隙者,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又曾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后卒于相位。

☚ 李广   卜式 ☛
公孙弘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政治家。字季,菑川薛(今山东寿光县南)人。少为狱吏。年四十,方学《春秋》杂说。武帝初,以贤良征为博士,奏事未合上意,免归。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复征贤良文学,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要求君上自身端正,且于民有信。还认为:“不作无用之器,即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同上)此皆为治之本也。弘所对擢为第一。即拜博士,迁左内史,御史大夫。元朔(前128-前123)中,代丞相,封平津侯。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既“习文法吏治”,又“缘饰以儒术”,(同上)以仁、义、礼与道术为治,颇有政治实力。班固说:“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同上)年八十,终于相位。

☚ 公孙丑   公孙固 ☛

公孙弘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文学家、经学家。字季,淄川(今淄博市)人。狱吏出身。学《春秋》杂说。汉武帝初征为博士。曾出使匈奴,因不合武帝旨意而被解职。后再拜博士。元朔中,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弘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娴熟文法吏事,用儒家学说解释法令,不肯犯颜强谏。又外宽内深,对与己有私怨者表面交好而暗中报复。《汉书·艺文志》有《公孙弘》10篇,现已失传。《史记》、《汉书》有传。又据《史记》、《汉书》称,公孙弘把自己的俸禄供养故人宾客,家无所馀,故后来以“公孙弘”作为延揽贤士的典故。

☚ 公鼐   父子民兵 ☛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大臣。字季。菑川薛(今山东微山)人。狱吏出身。武帝初以贤良为博士。元朔时为丞相,封平津侯。治《春秋公羊传》善于援引经义,议论政治,深得武帝信任。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菑川薛(山东滕县东南)人。少为狱吏,后以罪免。家贫,以牧豕为生。武帝时征为博士,历任左内史、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为人性忌,外宽内深。居相位用布被、脱粟饭,俸禄皆供故人宾客。然与其有隙者。皆报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