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八音摄一名“哨语”; 运用语音变化创制的民间秘密语,流行于福州等地区。高名凯《普通语言学》 (增订本) 介绍其基本定则说:“福州的‘八音摄’就是应用语音改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隐语。重复任何一个音缀都说成两个音缀,其中第一个音缀保持原样,第二个音缀保留韵母,而把任何的声母都换做k,如果第一个音缀的声母就是k的话,就把第二音缀的声母改为r。例如,ηuai (我) 说成ηuai-kuai,ny (汝)说成ny-ky,然而k‘aη (看) 就说成了k‘aη-raη。”(其中字母符号系国际音标) 八音摄定则近似反切法,但有区别,即其第一个音节 (上字) 与读本字音节不变,而变化的是第二个音节。八音摄秘密语始于明代。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统兵驻闽时,为便于外地兵士学习当地方言,曾编写了一部名为《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的通俗韵书。是书《例言》除胪列编撰体例之外,并附有“嗽语”和“嗽语切”。据以今福州方言为参照考证,“嗽”与“哨”音同,“嗽语”音协“哨语”,实为“八音摄”秘密语。是书将福州方言音系韵母分为36类,将声母分为八类,皆以字标示,采用明代当时曾流行一时的“标射韵法”注音。这种“标射韵法”即“八音摄”的基本定则,是书正文即其标准的参照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