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纲辨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纲辨证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according to eight guiding principles

综合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将疾病按八纲归纳为八类证型,以辨明疾病的病位深浅、病性寒热以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本纲领。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约150~219)更具体地将其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张景岳(1563~1640)在其《景岳全书》中对八纲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故八纲辨证乃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方法长期以来对中兽医的临床诊疗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也逐渐成为中兽医诊断学的辨证总纲。
在临床上,尽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比较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即以裹证与里证概括病位之深浅,寒证与热证归纳疾病之性质,虚证与实证概括邪正之盛衰,阴证与阳证归纳疾病之类别。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性证型,并以阴阳两纲统领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八纲辨证又为各种辨证之总纲,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有着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即其他几种辨证方法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加以深化的。但是,临床运用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病证截然划分为八个方面,由于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而常见有两纲、三纲相兼的证型,如表热、里实、里虚寒证等,或对立两纲的转化夹杂,如由表入里、表里同病、寒证化热、实证转虚、虚实夹杂等。所以,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各类证型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疾病。
中兽医传统的八证论,作为一种辨证方法,是把家畜的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状态下所出现的某些病证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邪证和正证八类证型。除正证与邪证外,其余六证与八纲辨证中相应六纲的证名相同,但其内容和概括的范围不同。而正证则是指家畜正常无病的状况,邪证主要指风症。因此,八证辨证和八纲辨证各有特色。近代中兽医学者在临证上借鉴和运用中医的八纲辨证,丰富和发展了中兽医八证辨证的内容。

八纲辨证

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为施治提供依据。表里辨病位的浅深;寒热辨病证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八纲的四对矛盾,是相对的,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临床上错综复杂的证候都可以用它作分析归纳的基本方法。

八纲辨证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according toeight guiding principles

中兽医名词。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症进行分析、归纳,以辨明疾病病位深浅、病性寒热以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表里辨病位的浅深、寒热辨病证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和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里、寒、虚属阴;表、热、实属阳。它们之间具有相对性、互相联系和相互转化的特点。临床上错综复杂的证候均可以它作为分析归纳的基本方法。中兽医经常将它与八证辨证结合起来运用。

八纲辨证

中医判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即将四诊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综合归纳,找出其共性和个性,整理概括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具有普遍性的类型,以判断疾病的属性、部位、轻重和个体的强弱,使治疗有纲可循。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进而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为“阳”;里、虚、寒为“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辨证

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其他各种辨证的总纲。即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疾病的表现进行分析、归纳,确定证型,指导治疗。表里辨病位的深浅;寒热辨疾病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阴阳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

八纲辨证bāɡānɡbiànzhènɡ

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对病症进行分析、归纳, 为施治提供依据。表里辨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病症的性质; 虚实辨邪正的盛衰; 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表、热、实属阳, 里、寒、虚属阴。八纲的划分是相对的, 阴与阳、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互相联系, 互相转化。临床上错综复杂的证候都可以用八纲作分析归纳的基本方法。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称为“八纲”。临床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运用“八纲”理论,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等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为某种证候,如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之类,这就是八纲辨证。临床上无论运用脏腑、经络任何一种辨证方法,都必须以八纲进行分析,才能作出具体的判断,因而八纲可称为辨证方法的总纲。故明·张景岳《传忠录·六变辨》说:“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则指出: “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症(证)之法亦不出此。”
疾病的表现虽然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以辨识之,比如疾病的类别,不外阴证、阳证两大类。辨阴阳,即是辨证的纲领。故《传忠录·阴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又如病位的深浅,不在表即在里;疾病的性质,不是热证便是寒证; 邪正的盛衰,邪气盛者谓之实,正气衰者谓之虚。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病证,归纳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四个对立面,用以指导临床的论治,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
由于八纲辨证概括性很强,主要用以判明病变的大体性质和病情发展的总的趋向,所以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在运用八纲的同时,还须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以及六淫、七情等病因结合起来,才能使辨证更加具体而明确。例如热证,则应辨明是热在气分还是血分,在何脏腑,因何病邪而引起等等。故八纲是辨证的基础而不可或失,对于疾病的诊断,确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能反映病变过程中矛盾的几个主要方面,唯在临床运用上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如辨别表里,须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等。因此,八纲之间存在着“相兼”、“转化”、“夹杂”等相互联结的关系。
“相兼”,指两个纲以上的证候同时存在而相兼出现。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出现表里、寒热、虚实等交织在一起的错综复杂情况,如外感热病初起,出现表证,但还须进一步辨其兼寒还是兼热,即表寒或表热。若系久病虚证,亦须进一步辨其属于“虚寒”还是“虚热”。但应指出,相兼证候的出现,有主要和从属的关系,如表寒、表热,都是以表证为主,其寒与热皆从属于表证;虚寒、虚热,都是以虚证为主,其寒与热亦从属于虚证。至于表里相兼之证,究以表证为主,还是里证为主,则又应视其具体情况而定。
“转化”,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病变的部位或性质,是可以转化的,如表证入里、里证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之类。例如外感热病初起,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表证,由于病情的发展,或病邪较甚,或体质虚弱,或治疗失当,则病邪可以向里转变,而发展成里证,此即为由表入里的转化。应当指出,“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的,故临床辨证,应随时审察其证候的改变,以推论病机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病情向不利方面转化,促使其向有利方面转化。
“夹杂”,又称“错杂”。是指患者同时出现性质相对立的两纲证候,如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里同病等皆属之。
此外,在疾病发展的一定阶段中,还可能出现某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所以在辨证过程中,必须仔细观察,全面分析,抓住病变实质,才不致被临床表现之假象所迷惑。
八纲辨证的内容,主要包括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等方面(可参见以上各条目)。

☚ 辨证   表里辨证 ☛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任何一种病证,都离不开八纲的范畴。疾病的性质,不属于阴,就属于阳。病变的部位,不在于表,就在于里。证状的表现,不属于热,就属于寒。邪正的盛衰,不属于实,就属于虚。八纲辨证对儿科辨证尤为重要,既能依据邪正斗争的全面情况总结出病情的整个发展趋向,并可正确的指导治疗。
阴阳辨证 人体的一切生理、病理现象,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来概括,可以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六种证候,表、热、实为阳,里、虚、寒为阴,阴阳为表里、寒热、虚实的基础。而表里、寒热、虚实,则为阴阳的具体体现。因此,阴阳是八纲中的纲领。凡临床表现属于机体机能兴奋,抗病力有余的症状,皆称阳证。如小儿精神兴奋,烦躁不安,面红目赤,哭声宏亮,发热口渴,脉数有力等。反之,症状表现属于机体机能抑制,抗病力不足的,皆为阴证。如小儿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哭声低微,身冷畏寒,气弱嗜卧,溲清便溏,舌苔薄白,脉沉无力等。
小儿病变迅速,在高热大汗,喘促惊厥,剧烈吐泻,或失血过多的情况下,阴津阳气,迅速亡失,最易出现阴伤或阳衰现象。其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阴伤之汗,汗出热而粘,伴肌肤灼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舌光无苔,脉细数无力等阴津欲竭证象。阳衰则汗出而凉,伴四肢厥逆,精神萎靡,面色㿠白,苔白色淡,脉微而细等心阳欲脱证象。由于阴阳是互根的,阴竭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脱则阴津无以化生而告竭,所以阴伤和阳衰往往相继出现,但有先后主次不同,临床应详辨。
表里辨证 含有病象部位浅深和病势轻重两种概念。病在表者浅而轻,其治较易。病在里者深而重,其治较难。表证是邪在肌表,为病的初期,典型表现,为恶风怕冷,手足发凉,身热有汗或无汗,苔色薄白,脉象浮等,其中怕风,恶寒,手足发凉,发热,为表证的特点。里证是指病邪在里,累及脏腑,多见于病的中期和后期,典型表现,为发热,汗出不退,口渴烦躁,啼哭时声带尖锐,颜面潮红,舌苔多黄,甚则灰糙而干,脉数有力,小便少而色黄,大便秘结等。
审察表里尚可辨别疾病的传变趋势,以知病情顺逆。疾病的发展趋势,有由表入里的,也有由里出表的,也有表里同病的。内属里,外属表,病邪由内向外,即是由里出表,为疾病趋愈的现象。如病邪由外向内,即是由表入里,则为病进之征。小儿在表证发热的同时,如果舌苔由薄白增厚,转为白厚,或在白厚苔中间夹杂有黄苔,纵然病儿尚有微恶风寒的现象,也应该认为病势已有向里发展的趋势,治疗上应予照顾。反之,患里证发热的病儿,只要还有恶寒现象,治疗时必须酌加一二味解表药。如果里热发热已久,早无恶寒怕风现象,一旦出现喷嚏,鼻涕,多系由里出表,将愈之征。再如麻疹患儿,由于体质素弱,或受风着凉,或过早投用寒凉,郁遏肺卫,以致疹出即没,转见高热,咳喘,烦躁等症,为疹毒内陷,病势由表入里。应加强护理,不断提高患儿抗病能力,并用清热透疹,托邪外出等法,使疹毒外透,每热退喘平,病邪又由里出表。可见表里相互转化,在小儿非常多见。如果表里并重,与邪盛正盛有关又当双解。
寒热辨证 主要是辨别病情寒和热的两种不同性质。一般不外从发热与恶寒,烦躁与安静,肢热与肢冷,口渴与不渴,渴欲饮水多与饮水少,饮食喜冷与喜热,小便黄、短、热、臭,与清、长、不热、不臭,大便干结与稀薄,面色发赤与苍白,舌质红与淡,苔黄或黑而干燥与苔白或黑而润泽,以及脉洪、滑、数与沉,涩,迟等方面,加以辨别。如小儿咳声有力,痰色白而质稀,伴以发烧怕冷,或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舌质不红,为寒咳,常由外感风寒引起。如咳声不爽,有时略带嘶哑,痰色黄而粘稠,伴以发烧,咽红而痛,舌苔黄质红,则为热咳,常由风温之邪犯肺所致。再如小儿腹痛,来势急暴,伴有发热,面红唇赤,啼哭声音尖锐洪亮,痛处拒按,痛无休止,大便闭结,小便黄赤而少,舌苔多黄,脉大而弦者,为热痛。痛时面色苍白,不发烧,曲腰而啼,腹部膨胀,喜热按,苔白腻,口不渴,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脉象沉弦者,则为寒痛。临床时辨别寒热,重点应放在口渴,二便,四肢,舌苔,脉象等方面,尤其是舌苔脉象,与口渴情况万不能忽略。某些小儿危重证候,往往出现假象,迷惑诊断。如有部分肺炎患儿,在出现颧赤,咳嗽,烦躁,口渴,甚至揭衣去被,脉亦浮数的同时,又出现舌厚,苔黑而滑,二便清利不热,口虽渴而不欲饮,或虽饮亦不多,且喜热饮的证象。反之,部分疫毒痢患儿在危急阶段,表现四肢发凉,甚或通身冰冷,脉微欲绝的同时,又表现舌红,苔黄,或黑而干燥,大便闭结,或虽下利,而热烫灼肛,小便短赤,口渴喜冷的证象。根据舌苔,二便和口渴的情况来衡量,前者为真寒假热,后者则为真热假寒,为“物极则反”的现象,也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辨证必须慎重。此外,尚有上寒下热,或下寒上热,亦应辨别。寒在于上,多为饮食不化,脘痛吞酸。寒在于下,多为肢寒溏泄,清浊不分。热在于上,多为头痛目赤。热在于下,多为二便秘涩。这些病变部位的寒热参差现象,必须辨别清楚,用药施治,才可直达病所,或因势利导,温凉轻重,方能恰如其分。
寒热证也可相互转化,有先出现寒证而后转为热证者,亦有先现热证而后转为寒证者,例如小儿感受寒邪,始发热不甚,恶寒怕冷,苔白脉浮,属表寒证象,后寒邪阻遏阳气,阳郁化热,迅即出现发热较重,不恶寒,反恶热,口渴,苔白转黄等为由寒化热证候。反之,高烧患儿,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耗,引起正气虚弱,出现身热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象沉迟等由热转寒证候。因此寒热转化,可以反映邪正交争的进退情况,一般由寒化热,是正邪俱盛现象,若由热转寒,多属邪盛正衰,或正气溃败之象。
虚实辨证 是指邪正盛衰而言。虚为正气虚,实言邪气实。正气不足,就是虚证;邪气有余,便是实证。关于虚和实的辨证,不外阳证多实,阴证多虚。外感多实,内伤多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健壮多实,瘦弱多虚。热证多实,寒证多虚。在具体证候中,如胸腹胀痛,坚硬而拒按者属实,柔软而不拒按,甚至喜按者属虚。无汗为实,有汗为虚。二便闭塞者为实,不禁者为虚。舌质坚敛为实,胖嫩为虚。脉象有力为实,无力为虚。小儿气喘,呼吸急促,声息粗大,胸闷难受,自觉如有物堵阻胸口状,发出喘鸣,痰多厚稠,不易咯出,咳出粘痰后,气喘稍感平静,舌苔腻,脉滑大,病情发作多较急剧者,则为实喘。如喘时呼吸浅促,面色㿠白,或见暗滞,喘息声弱而无力,汗出不温,心慌气短,偶一活动,则喘促加剧。发作情况,时轻时重,常有畏寒怖冷,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苔净质薄,脉细无力者,则为虚喘。小儿泄泻,起病较急,便前有哭闹腹痛状,粪便多酸腥,有秽臭味,色多深黄,伴以嗳酸呕吐,腹多胀满,不思饮食,舌苔黄厚或白腻,脉象滑大者,为实证。如病程较长,大便呈水样,或粪便多淡黄,泻出食物残渣,无臭味,或完谷不化,面色萎黄,身体消瘦,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苔薄白,或见中心抽剥,质偏淡,脉象细弱者,则为虚证。
虚实两类证候,既可同时并现,也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凡虚证中夹有实证,或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证并现的,都属虚实错杂证。小儿哮喘,痰涎壅盛,咳嗽喘急,吸气困难,动则喘甚,形寒肢冷者,为虚中夹实证。小儿疳积,有腹大如鼓,青筋脐凸,二便不利等实象同时,又见形体消瘦,饮食减少,气弱乏力等虚象,则为实中夹虚证。至于虚实转化,有实证转化为虚者,多由实证失治或误治,大汗,大吐、大下后耗损津液,正气被伤而成。如小儿高热,口渴烦躁等实证,日久不愈,治疗失当,导致津气消耗,出现肌肉瘦削,面色㿠白,不欲饮食,虚羸少气等,为实证转虚。也有虚证转化为实者,多因小儿疾患邪气既盛,正气易虚,甚至正气内溃,出现阳气暴脱,一派虚寒败象,经用回阳固脱后,一旦阳回正复,邪正交争又剧,出现虚证转实。以上虚实转化,临床屡见不鲜。由于小儿体质有强弱,邪气有盛衰,在治疗上就产生了“扶正祛邪”与“祛邪安正”两大法则。因此,辨清虚实,不仅可以了解邪正的消长趋势,且可直接指导补或攻的治疗。如果虚实不明,则攻补毫无目标,就犯了前人郑重告诫的“虚虚”、“实实”之弊。对小儿某些危重病的辨证,因病情复杂,常感困难,有的表现邪实正虚,有的表现虚实夹杂,辨证的关键,还应首辨虚实。例如,肺炎喘嗽,一般以邪实为主,如果伴见心阳不振,则又以正虚为主要矛盾了。因此,八纲辨证虽然是相互联系的,但辨清虚实,很为重要。诚如《景岳全书》指出:“辨证需首辨虚实,虚实一错,动手便错”。

☚ 儿科辨证   五脏辨证 ☛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归纳说明疾病原因的属性,病位浅深,病证属性,正邪盛衰等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一切内外障眼病错综复杂的证候,都可以运用八纲来分析归纳,作为制订治疗大法的依据。现将八纲辨证在眼科的运用分述如下:
辨表里 即辨别眼病部位和病势趋向。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眼目论》曰: “眼之为病,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难愈。”如以病因而论,六淫从外而入者,多属表证。七情过伤,脏腑内损,病自内生者,多属里证;以内外障眼病而分,外障眼病以表证为多,内障眼病以里证常见;以病势病程而分,表证多发病急骤,病程短而易治,里证多发病缓慢,病程长而治之较难;从眼部症状而分,目病暴发疼痛,眼睑肿胀,白睛红赤壅肿,眵多泪出,黑睛生星翳等,多为表证。目睛红肿疼痛,痛极不可忍,黑珠生翳,疼痛羞明,黄液上冲,或起蟹睛,瞳神散大或紧小,视物昏花等,多为里证。
在临证中,往往病情错综复杂,还要依据全身出现的症状综合分析,不能拘于新病为表,久病属里;外障为表,内障属里;外因为表,内因为里之说。内障为里证,但不尽属里证。外障为表证,但不尽属表证。有时表证和里证可兼有,加之每与寒热、虚实相兼,如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和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等复杂的临床证候,临证中更应详细分辨。
辨虚实 即分析邪正盛衰,判断病势之顺逆。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是指邪气过盛。虚证在眼病的表现复杂,如眵多不结,白睛淡红或局部红赤,为肺虚有热;白膜侵睛,迎风极痒为肝虚引邪;胞睑肿胀,不红不痛、上胞下垂、睑皮宽纵,为脾虚气弱;黑花茫茫,冷泪长流为肾虚火衰;痛而喜按或恶寒为气血两虚,还可伴有舌淡苔白,二便清利,脉细弱等症。
实证在眼部的表现如眵多热结,白睛红赤多为肺之实火;黑睛溃烂,赤膜侵睛,黄液上冲,迎风刺痛,多为肝之实热;胞睑红肿热痛多为脾之实热;痛而拒按,兼见躁闷,或痛涩而目红紫,为气郁血瘀,还可伴有舌红苔黄,口渴便秘,脉弦滑等症。
《眼科纂要·拳毛倒睫》中对外障眼病的虚实辨证概括谓: “何谓实,红肿且痛、涩泪且痒,眼难开,坐卧不安,小便赤,大便闭是也。何谓虚,有红有泪有痒,无肿无痛无涩是也。”一般来说,外障多有余,亦可见实中挟虚。内障多不足,亦可见虚中挟实。且常与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同时出现,构成错综复杂的证候。
辨寒热 即辨析眼病之性质。热证是感受火热之邪,或阳盛阴虚,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眼病常多表现为火热的证候。热证主要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类。实热证如椒疮成片,为血热有瘀。粟疮丛生,睑弦赤烂为湿热内蕴。胞睑红肿疼痛,为脾经积热。白睛赤而肿胀及眼睑浮肿,迎风热泪,为风热盛。白睛混赤为火邪盛。白睛色黄为湿热郁蒸。白睛青蓝为肝热蒸逼;凝脂翳生,浮嫩速变为火郁肝胆;黄液上冲为脾胃积热熏蒸;雷头风痛为痰火风毒上凌;旋胪泛起为火郁黑睛等,此类眼症还可伴有口渴、便秘、溲赤、脉洪数等症;虚热证如小眦红赤,为心经虚热。迎风冷泪,赤痛如邪,为肝经虚热,或挟风邪。胞睑浮肿,疼痛轻微为脾经虚热。白睛微赤,眵多不结为肺经虚热。黑花茫茫,坐起生花,云雾移睛,蝇蛇异形,昏朦干涩,隐隐珠痛为肾经虚火。视定反动,神光自现,多为水不制火。此类眼症可伴有口干不欲饮,午后潮热,舌质红,脉细数等症。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邪内盛所致。眼病表现为目赤痛隐涩,头痛身楚,苔白而润者为风寒外客。冷泪常流为肝肾虚寒。迎风冷泪为风寒中目。不红不痛,翳膜渐渐遮睛,或翳膜带白色者,为寒邪内乘。白睛紫暗,痛涩轻微为寒凝血滞。此类眼症还可伴有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或紧等症。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又互相联系,既可以同时存在,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的情况。如眼病初起,两目赤痛隐涩,涕泪交流,头痛身楚,恶寒发热,苔白润滑,脉浮紧,属风寒外客之表寒证。亦可转化为风热证,而有眼胞肿胀,红赤疼痛,羞明流泪,白睛红赤或黑睛生翳浮嫩速变。若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则又由表入里。因此在临证中要注意病情变化,仔细辨别,掌握病机。
辨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眼之里证、虚证、寒证属于阴的范围,眼之表证、实证、热证属于阳的范围。阴虚证是指体内阴虚不能制阳,眼部表现如两目干涩,神水将枯,起坐昏花,瞳人散大而致目昏眼暗等。此类眼病还可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甚则可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生内热的证候。
阳虚证是指体内阳虚不能制阴。眼症常有入暮不见,视野窄小等,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可兼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踡卧嗜睡,脉微无力等,甚则可见肢冷形寒,喜热怕冷,小便清长,夜间多尿,尿后余沥,口中和,舌质淡,苔白润,六脉沉迟等阴寒内盛的证候。

☚ 眼之四诊   外障症状辨证 ☛

八纲辨证bā gāng biàn zhèng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with eight principles; differentiating syndromes witheight principl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17: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