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座bā zuò隋唐时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亦泛指高级官员,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连枝不日并,八座几时除,白居易《和高仆射罢节度让尚书》:暂辞八座罢双旌,便作登山临水行。 八座 八座bāzuò┃┃ 尚书省高级官员。唐·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诗:“连枝不日并,八座几时除。”又《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佐》诗:“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唐·严维《送薛尚书入蜀》诗:“列郡诸侯长,登朝八座尊。” ☚ 八命 九棘 ☛ 八座也作“八坐”。封建王朝的八种高级官员。历朝制度有异,所指亦不同。东汉指六曹尚书、令、仆射。见《后汉书·百官志》。三国魏、南朝宋、齐指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见《宋书·百官志》。隋唐指六尚书、左右仆射令。见《通典·职官·历代尚书》。清代则用作对六部尚书的称呼。后世文学作品中多以指称尚书之类的高官。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坐,位列三台。”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廷秀弟兄俱官至八座之位。” 八座中国封建王朝放尚书令、仆射、五曹或六草尚书等官员的代称。《通典·职官四》注载:历代尚书,有五曹则兼以二仆射。一令为八座;有六曹则以左、右仆射为一座,占令共为八座;若有六曹而左、右仆射并缺,则以尚书仆射及令为八座;若尚书唯有五曹,又无左、右仆射,“则不备”。明、清沿用前代旧俗,仍称六部尚书八座。 八座 八座对主理朝政8大臣的称呼。《晋书·职官志》:“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此始见曹名。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5曹尚书,2仆射,1令为八座。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6曹,而无五兵。” ☚ 八子 八命 ☛ 八座 八座汉唐间尚书令、仆射和诸曹尚书的合称,共八员,故名。东汉时称六曹尚书并尚书令、仆射。三国魏称五曹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宋齐同。隋唐尚书令、左右仆射和六曹尚书为八座。魏晋南北朝时处理较重要的疑难政务,由八座集议后上奏皇帝审批; 特别重大军国要事,则由皇帝与八座共同商议决定。清则用以称六部尚书。 ☚ 尚书省 尚书令 ☛ 八座bā zuò八座,也写作八坐,是八位高级官员的合称。东汉称尚书令、尚书仆射、六曹尚书为八座;魏晋南朝称尚书令、左右仆射和五曹尚书为八座;隋唐以尚书令、仆射和六部尚书为八座。《通典·职官·历代尚书》杜注:"历代尚书有五曹,则兼以二仆射、一令为八座;有六曹则以左右仆射为一座,兼令共为八座;若有六曹而左右仆射并缺,则以尚书仆射及令为八座。若尚书唯有五曹,又无左右仆射,则不备。"明朝用作对六部尚书的俗称,清朝用作对六部尚书总督、巡抚高级官员的俗称。参看《后汉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志》、《通典》。 八座东汉以五曹尚书及令、仆射为八座。三国魏、刘宋、南齐以五曹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隋唐以六部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若无令,左、右仆射为二座,有令,则为一座。《通典·职官》:“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清代用作六部尚书代称。 八座东汉以尚书令、仆射和六曹尚书为八座,见《后汉书·百官志》。魏晋与南朝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见《宋书·百官志上》。隋唐以六部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见《通典·职官四》。 八座义同〖八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