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入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入殓rù liàn

把死者入棺: 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尤氏)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六三·1513)

装殓

装殓

给死人穿衣:襚 殓衣 敛衣 敛服
 给死者沐浴、穿衣、覆衾等:小敛
入殓前为死者穿衣化妆:设饰
用布帛、衣服装殓尸体:装裹
 古丧礼中称以衣敛尸:
给死者穿衣入棺:殓(装殓;收殓;入殓;成殓;含殓) 敛(襚敛) 棺衾
 装裹装殓:妆裹
 人死入殓:属纩含饭
 入殓和出殡:殡殓 殡敛 楔襚
把死人放进棺材:入棺 入木 就木 盛殓 敛死
 死后翌日换寿衣准备入殓的仪式:小殓
 陪伴丧家把死者入棺:送殓
 入棺钉盖:大殓
将活人收入棺材:生敛

☚ 治丧   丧俗 ☛
入殓

055 入殓

将尸体装入棺材,亦称殡殓。人死之后,要将尸体停放数日,或三天、五天、七天,然后,才装入棺材。

☚ 易箦   报庙 ☛
入殓

入殓ruliɑn

民间传统丧葬习俗。流行境内各地,各县略有不同。淳化县父母入殓前儿女都要在场,先烧亡魂纸(俗称“黄昏纸”)。县西部烧亡魂纸时男孝子在场即可,县东部、县中部则所有儿女、儿媳、孙子、孙女都须在场。男女孝子换上孝服,直系皆穿斩衰(衰:cui麻布制成的孝眼)旁系穿齐衰,头戴孝帽,留有孝爪,父亡留左边(一个),父母俱亡,左右都留(两个),换上白鞋(或用浆糊刷以白纸代替)。老人殁后,孝子因重服在身,7天内不能进入他人之家,有事要托别人代办,否则人家认为不吉。入殓时将已打扫抹净的棺材抬至亡人身边,内撒一层细灰,灰上覆以柏叶,待老小外家、娘舅家人来后,验看死者所穿寿衣和棺材,有的还挑剔提出更换,户族长者可上前调解。经同意后,始给棺材内铺好褥子,共同将死者放入棺内,用纸裹棉花将死者头部至两侧夹实,脚下又垫以胡基(土坯),给死者左手拿扇,右手拿酵面和钱币,将衣裳逐层拉扯平整,上面又盖以红绸或红布,取出苫脸纸,最后将棺盖合拢、嵌死,然后烧纸,男女孝子、来客齐动哭声,入殓告成。泾阳民间在入殓之先,先让属相相克的人离开,再在棺材底层撒上细土或干草木灰,上放柏叶朵,柏叶朵上铺褥子,最后将遗体放入。遗体一侧放置死者生前常用之物,如手杖、烟袋、砚台等。大户之家,给死者口中含放玛瑙珍珠。盖棺时,孝子尽快抽去死者脸上的苫布,放于棺内。盖棺后,要用黑麻纸将所有接茬的地方糊严。入殓时不得哭泣,更不能有泪掉在死者身上。入殓完毕,男女众孝子伏地放声痛哭。参见【大殓】。

☚ 入烟   九间三院 ☛
入殓

入殓

殡葬习俗。入殓时,先在棺内垫以草木灰,上铺大麻三绺(叫等身麻),由儿子将褥子(又叫铺寒)铺入棺底,接举举尸入棺,由长子为死者净面,剪断束手脚之麻缕,四周垫实,遗体放周正,再由女儿盖好被子,即所谓“儿铺女盖”。子女与亲人绕棺一周,瞻仰遗容,孝子哭灵后掩棺收钉,再烧纸、上香、献茶。忌讳泪水掉在亡人身上。殓棺时,孝子即依礼成服。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谓之五服,按照亲人与亡者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别用料和缝法。孝服分全孝、半孝,全孝又称麻孝,由子女、长孙承戴(无亲生儿子者由继子戴麻孝),孝服用粗白布缝制,不缉边。戴麻冠,腰束麻带,孝子棍上粘白纸条,服孝期为三年;半孝又称白孝,也叫棉孝,由侄儿、侄女、女婿、外甥承戴,首经及鞋面均用白布,不加麻。

☚ 开吊   出殡 ☛
入殓

入殓

又称大殓、入棺、入室、入木、落材、落棺、进材等,指将尸首放入棺内的礼仪活动,其起源于先秦时期。《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殡殓之殓,古籍均作敛,入棺曰大敛,为死者易衣曰小敛。《礼记·丧大记》:“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阼,指正屋居中东,即在屋内东边主位上入棺,在西边客位上停柩,接受子孙的祭奠。
安徽各地的入殓仪式同中有异。同处于徽州文化区的歙县、体宁等地,死者入殓时,由治丧的专业人员(俗称“白八”)先将死者移至堂前或房内,给死者全身裹上丝棉,外用白头绳捆扎,俗称“扎尸”,然后才能穿寿衣。寿衣要先由儿孙穿套一下,再给死者穿上。死者口含一枚金钱(首饰店定制)或铜钱,谓“口含钱”;头戴道士巾式的帽子,上钉有玉石;左手握金,右手握银,鞋尖钉珍珠。这些都寓意为愿死者来生金口玉言,手掌财富,前途光明。棺内先铺入石灰包,按一岁一包包就,上铺垫褥,以三角形石灰包作枕,身盖被衾。死者入棺后,即开面(将脸部丝棉剪开)揩面,揩面之水需买,即丢一文钱于河中或井中,再汲水。然后子孙按亲疏长幼,披麻带孝依次跪在棺前奠酒行礼,与死者作最后的告别,再盖棺钉钉。石台、祁门的入殓仪式是先给死者擦洗全身,再给死者穿衣。棺内以陈石灰垫底,死者入棺后上盖锦被。有所不同的是石台亡人是先穿红衣、红裤(也有先用丝棉裹扎的),再穿黑色或蓝色的衣裤;祁门亡人是先用丝棉裹扎,再穿上白布内衣,后再穿寿衣。黟县入殓,死者虽也嘴含“压口钱”,尸首用丝棉捆扎,但要由长子或长媳捧头。“开面”后,死者的亲属要向亡灵先祭酒,才奏乐盖棺。
同处长江沿岸的宿松、望江、青阳、铜陵、繁昌等地的入殓仪式,在相同文化因子中也存在着独特的异质文化因素。宿松入殓时棺内底层先垫上石灰,死者头垫枕囊,口含茶米,脸盖面纱,脚垫灰包,手握陪葬器皿,后再以青布盖全身。青阳入殓时先用石灰包垫底,尸体两旁也以石灰包塞紧(石灰包也按死者年龄计数,一岁包一个包),上盖女儿送的“千金被”。进材前孝子要穿亡人老衣,叫“焐衣”;“开脸”时,女儿要付“开脸包”钱,孝子亲属轮番敬酒,礼毕封棺,棺下放一盏菜油灯,摆一双鞋,意为照亡人上路。望江入殓时,孝子要先把死者外衣按在身上,到有水塘的地方烧香礼拜,给死者穿上后用被单将尸体沉入棺中,仰面平放,四周委以石灰包,再用两端系有铜钱的长线自棺头正中至棺脚正中吊线,中线正对死者鼻梁,谓之“分经”。然后盖上“盖面巾”,举行“开棺祭”,祭毕盖棺。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下垫方桌或板凳或砖块,称为“吊高”。铜陵入殓仪式较繁杂。事前,要按死者的年龄、属相推算好入殓时间,以防止碰上“犯空”、“犯重丧”而对下代不利。入殓时,如死者是女姓,其女儿或媳妇要给她梳3下头,梳毕将梳子掰成两段扔掉;其长子要穿上给死者入殓穿的大红袍、飞裙,手拿脸盆来到河边或塘边“买水”,即先烧纸钱、放鞭炮,丢下几枚铜钱(或硬币),用脸盆盛上一些水,并用撑开的破伞或破帽子遮盖,意为此水不能见天,到家后,拿一块布条或一张纸,沾上水,在死者的面部从上到下连拖3次,说是洗澡。洗后将水退还原处,再脱下红袍、飞裙,由收殓人给死者穿上,将尸体抬入事先用石灰包(用黄表纸包,亦按死者的年龄计数,一岁一包)垫好的棺中,再将女儿或儿媳事先裹好的4个粽子放在死者左手边,意为给死者带在路上吃,又放3个灰粽子在右手边,意为在阴间路上,如遇恶狗则扔给它吃,便于顺利通过。盖棺前,同样也用一根红头绳衡准死者鼻尖,验看尸体是否放得端正,接着由直系亲人叩头祭灵,孝子们向死者的口中滴数滴酒,亲属嚎啕痛哭,儿孙、女儿、媳妇们则将饭米抢放罐中,说谁抢得多,谁就能得到死者的保佑,俗称捺饭罐。瓦罐用黄表纸封口,放在尸体双脚前,意为供死者以后吃;同时放一些死者生前的衣物和陪葬品,所有“千金被”分别盖在死者身上。盖上棺盖后,用3根封棺钉同时钉上,但只能敲打3下,随之入殓仪式结束。繁昌入殓仪式大同小异。先由孝子将寿衣全部穿在自已身上,到附近池塘边来回走3趟,最后一趟,丢一顶帽子入水边,再取一盆水回来,即“买水、焐衣”。然后,孝子将寿衣脱下,由帮忙的人将寿衣给死者穿上并抬入棺材,孝子即磕头敬酒,用小指甲沾酒滴入死者口中,全家亲属亦按次序轮流为死者敬酒,敬毕盖棺。棺下点一盏用竹篮罩上的香油灯,篮上放一双死者的鞋子,意为照亡魂上路。
皖东各地入殓仪式也各有特色。如天长入殓时有“插钉礼”,孝子叩请死者至亲敲“主钉”,名为“祭丁”。封棺后,用油泥做字,以孝子口气写明死者名讳和职衔,谓之“题壶”。棺柩停放中堂,并请阴阳先生画符和写“七单子”,以便祭奠。若死者年满60岁则“七单子”正贴,否则斜贴。来安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均应到场,在尸体的头、脚部放置土包或石灰包(亦按年龄计包数),身体两侧放死者生前的喜爱之物。盖棺时,孝子要在棺材底下躺一下,说为“垫棺材底”。
淮北各地入殓仪式变化不大。如濉溪、涡阳,棺内放草木灰,底铺表芯纸或其它陪葬物,死者背垫一枚铜钱,为“垫背钱”;口噙一铜钱,为“噙口钱”;手中持饼子,为“打狗饼”;脸蒙一纸,为“蒙脸纸”。有所不同者,涡阳要在入殓完毕后,全家人才能放声痛哭。

☚ 三 入殓、吊丧   吊丧 ☛

入殓

puttting a body into a coffin;encoffin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