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概稱部 > 錢體字圖 > 元寳1 元寳1 yuánbǎo 唐以降“銅錢”的一種名稱。因唐代“開元通寳”銅錢幣文又旋讀作“開通元寳”,故後世鑄錢常用“元寳”二字,并冠以國號、年號名之。最早之“元寳”錢爲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史思明於洛陽所鑄“得一元寳”與“順天元寳”。至唐代宗時鑄“大曆元寳”,五代晉有“天福元寳”,北宋有“淳化元寳”,南宋有“大宋元寳”,元代有“中統元寳”等。明忌“元”字無“元寳”錢,清代又用之。清末所鑄“光緒元寳”銅元亦用之。《舊唐書·食貨志上》載: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行“開元通寳”錢,錢文爲給事中歐陽詢製詞並書。“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左迴環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寳錢。”《宋史·食貨志下》:“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寳’……後改元更鑄,皆曰‘元寳’,而冠以年號。”宋·葉廷珪《海録碎事》卷十五:“《西京雜記》:唐王元寳富厚,以錢文如其名,因謂錢爲王老。”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金銀幣部 > 銀幣 > 元寳2 元寳2 yuánbǎo 亦稱“寳銀”、“馬蹄銀”。元代以後出現的金、銀鑄幣形式。如單稱而不冠“金”、“銀”字樣則例指銀元寳。多由各地銀爐鑄造,上鑄銀鋪字號、銀匠姓名及鑄造日期、地點。“元寳”之得名一說本於唐以降名銅錢爲“元寳”的習俗;一說乃“元朝之寳”的簡稱,爲記國號的鑄幣。是幣形制爲明、清沿用,并產生了與之相配合的大、小相濟的金、銀幣鑄造固定形制:大錠重約五十兩,作馬蹄形,上部四圍高起而薄;十兩重者,鑄爲長方束腰之“錠”形稱“中錠”,若亦爲馬蹄形,則稱爲“小元寳”;一至五兩者,鑄爲“錠”形稱“小錠,”若爲饅頭狀,則稱爲“錁”;一兩以下者,形狀不一,或爲“滴珠”(亦稱爲“福珠”),或爲“散碎”。金質“元寳”一般供寳藏,極少流通。《元史·楊湜傳》:“上鈔法便宜事,謂平準行用庫白金出入,有偷濫之弊;請以五十兩爲錠,文以‘元寳’,用之便。”《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取出銀子,一剗都是五十兩一個大錠,整整的六百個,便是三萬兩。”鄭觀應《盛世危言·鑄銀》:“紋銀大者爲元寳,小者爲錠。或重百兩,或重五十兩,以至二、三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