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节
山西人过灯节,喜欢转“九曲黄河阵”(又称“九曲黄河灯”)。阵内埋有365根杆子,布成9个弯曲的小阵。杆与杆之间用绳子串起,每根杆顶张灯一盏。游阵者必须不走重路,一根杆子也不剩,转完全阵,方为本事。如果误入迷途陷入阵中,则为失败,须从头再游。九曲黄河阵,首数雁北地区的平鲁一带宏伟。361根灯竿,整整齐齐地栽成19行。每行19根,间隔距离相等,约为2米。露出地面1.5米,布成一个大方阵。中央竖立一根老杆,高约数丈。出入口处,另栽3根杆子,各挂一灯,称为门灯。总数合成365根,象征一年。如果遇到闰年,另加30根,栽于阵外。按九曲十八弯行进路线以绳相连。每根灯竿顶端放置荷花灯一盏。中央老杆上布置焰火。吉时一到,三声炮响,鼓乐齐鸣,秧歌、社火队伍依序进阵,载歌载舞。龙灯进阵,排在最后。转至老杆,焰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银蛇狂舞全场灯光闪烁,神龙翻滚,欢声雷动,活动达到高峰。各种文艺队伍退阵后,广大群众扶老携幼,鱼贯而入,在阵内穿梭绕行。老年人要虔诚地绕老杆一周,再伸手摸一摸老杆。讲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农村中财力有限,九曲黄河阵,减少为九九八十一根杆子,转阵者手提自制小灯笼。
农村过灯节,家家门口悬挂灯笼。晋南地区气候较暖,河流已开冻,习惯放河灯。将各色彩灯置放河中,顺水漂流,很是壮观。人们手提灯笼走路,碰到行人,讲究抬起灯笼互相照一照,取意吉星高照。正月十五日,妇女们习惯用面类制成灯盏,蒸熟后加油点燃,置放土地神、门神等处。盼望得子的新媳妇,讲究正月十五偷灯。传说偷回燃着的灯,必定会生孩子。偷灯时,主人明知而不拦,待到偷灯到手,起步返程时,主人却要喊几声“谁偷灯了?”偷灯者则要跑几步。跑动而面灯不灭,方为成功。
山西盛产煤炭,号称煤乡。元宵节,各机关单位都要在门前垒旺火。一为照明,二为取暖,三为兴旺。旺火特色,又都各具情趣。
晋中地区以塔塔火闻名。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泥塔火。条砖铺底,四面留有出灰口。再上以半砖垒砌,下细上粗,留有火眼,即是塔火的火身。火身糊以麦秸土泥,趁湿以光滑木棒朝火眼虚处穿通,呈元宝形。火体全高约1.5米,火口直径0.85米左右,形如一个带蜂窝眼的高脚酒杯。另一种称绣球塔塔火。下有方木架做灯,上垒特制的镂空绣球条砖,不用泥糊,层层以铅丝加固。火体呈方形。塔塔火炉膛内装干柴块炭。由于遍体火眼通风极好,一经点燃,火势熊熊,甚为壮观。塔塔火讲究以塌为好。俗语有“塔塔火,不塌不算火”的说法,塌了才吉祥。塔塔火又称作棒锤火。
全省大部分地区旺火呈宝塔形。晋北地区特别讲究旺火高大,表现出一种粗犷、豪迈的气势。偏关县的大旺火,高约二丈,全部是精选块炭。制作时,要专门选拔匠人施工。用汽车从煤窑上拉炭。点燃后,既要保证三天三夜旺气冲天,还要保证旺火不塌不倒,堪称一项精湛的特殊传统工艺。
正月十五闹红火。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集中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汇演。白天多在广场进行,各队轮流上场,带有竞赛性质。形式多为龙灯、狮子、高跷、抬阁、旱船、车队、跑驴、大头娃娃等等。晚上则要沿街进行表演,讲究见旺火就舞。各家一见秧歌前来,就要大放鞭炮迎接。有时候,两支队伍在一座旺火前碰面,俗称冤家路窄,要展开激烈的对手赛。这个时候,乐队往往起着很重要的指挥作用。不断变换鼓点,尽量发挥本队长处。晋南的乐队注重打击乐。晋北的乐队注重吹奏乐。
元宵节,剧团要在县城唱戏。散戏后还要点烟火。烟火分礼花与土烟火两种。土烟火形形色色。晋中地区的“架火”用13张大方桌,一张接缚一张,叠垒起来,高约4-5丈,用八条大绳斜刺牵栓。层层方桌装饰成亭台楼阁。内布各种景观,多为戏文片断,大都采用泥塑和剪纸等形式,造型逼真、颜色鲜艳。每层外层有36颗特制的大爆竹,共计400余颗。8条大绳,全部用花炮装饰。整个造形,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13级宝塔,称为主火。主火周围,另设许许多多配火,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与主火用火药捻连通。整个架火点燃后,主火辉煌灿烂,情趣无限。
元宵节,晋南民间习惯荡秋千,形式多种多样。晋北习惯在旺火上烤花馍吃。晋东南地区广大农民则在欢度元宵节时,都喜欢叫耍狮子的把狮子卧在自家的炕上,再叫孩子们骑一下,表示吉祥如意,全家安泰。元宵节,讲究家家吃元宵。
正月十六日, 民间均习惯外游,称为“去百病”,妇女尤烈。传说“正月十六游了春,一年四季不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