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元和郡县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县志》

唐李吉甫撰。共40卷,目录2卷。原名《元和郡县图志》,有图47幅,至南宋时图已亡佚,故略称为《元和郡县志》。李吉甫(758~814),字弘宪,唐宪宗时任宰相,好学能文,尤精国朝故实,入仕后,肯于存问闾里疾苦,兴修水利,筑堤溉田。常病方镇强恣,主张削弱藩镇势力。元和六年(811),曾主持平定剑南节度使之乱。元和九年,又经度收取淮西,是晚唐政治集团中较有远见的人物。该书共40卷,目录2卷。原名《元和郡县图志》,有图47幅,至南宋时图已亡佚,故略称《元和郡县志》。以唐宪宗元和八年(813)为准,依次记述当时十道所属的各府、县户数、沿革、道里、山川、贡献、古迹等。作者自序其统撰宗旨说:“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此微臣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同览也”。具有鲜明的实用倾向。该书内容涉及广泛,而以记载疆域沿革、水利、经济和人口四方面为主。其中记载唐代疆域,往往追述到周秦两汉,许多关于南北朝政区沿革的记载,因各史记载简略,保存史料,尤为可贵。水利方面,记载大小河流共550余条,湖泽陂池共130多个,对于研究自《水经注》以后300余年间河流湖泊的变迁,有重要的价值。经济方面,于每州之下,列有贡赋一项,记载各地区物产分布情况,诸如各地特产、矿物、手工业、水制设施、监牧场地、马匹数字、冶官铸钱、产油矿井等等,有的州下还有乡一级的详细记载,是研究唐代经济地理的珍贵史料。该书取材广泛,引用书籍和碑记100余种,其中有许多今已失传的珍贵史料,为《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一统志》等所肯定和引用。该书体例也较为完善,如在府州下附载府境、州境,列其“四至”、“八到”,又创有“贡赋”一项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体例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是现存最早较完整的全国地方总志,对后世地方总志的编纂有很大的影响。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武英殿本,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据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参校以其它各本,出版有《元和郡县图志》校本,共2册,为目前最好的普及本,附清周梦堂《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缪荃孙《元和郡县志阙卷逸文》2种,可参考。

元和郡县志

又名《元和郡县图志》。全国总志。唐李吉甫(758—814)撰。四十卷,现存三十四卷。吉甫字弘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贞元博士,官至宰相。是书,为维护唐王朝统一,制驭诸藩镇而作。元和八年(813)成书, 约六十三万二千字。全书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图亡于北宋,志缺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各卷。卷一、九、十八、三十三亦有残损。内容以贞观十三年(639)大簿十道为纲,元和四十七镇为目。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 户、 乡数目,四至八到方里,开元、元和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和兵马配置等。体例仿《括地志》,为后来志书《太平寰宇记》等开创先河。 “贡赋”一项更为后世地理志所沿袭。 注重“兵𫘹山川,攻守利害”为该书主要特点。疆域政区往往追溯周秦两汉,其中所记东晋南北朝沿革,可补此时期记载缺略。记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余条,湖泽陂池一百三十多处,对研究河湖变迁有重要意义。所记“贡赋”、各地特产、矿物、手工业、水利设施及开元、元和两代人口等,是研究唐代经济和经济地理的重要资料。该书为唐代疆域政区重要地理书,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作者久为宰相,熟悉当时图籍,记载详赡,颇为可据。今存版本十余种,有乾隆武英殿本、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江南本;近有中华书局贺次君点校本。王文楚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 (《历史地理》1981创刊号)、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 (商务印书馆1982)和李志庭《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志》 (《史学史研究》1984)等可资研究参考。

元和郡县志

040 元和郡县志

地理总志。唐末宰相李吉甫(758—814) 所撰。40卷,现存34卷。元和八年 (813)成书。原名《元和郡县图志》,至宋图佚志存故名。是除正史地理志外,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地理志。全书按唐制分10道47镇,每镇之前附地图、叙述各府、州、县的沿革、道里、山川、户口、贡赋和古迹等情况。对后世方志的编撰有很大影响。

☚ 海内华夷图   太平寰宇记 ☛
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县志yuanhejun xianzhi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国性方志名著。四十卷,目录二卷,现存三十四卷。唐代名相李吉甫于宪宗元和八年(813)撰作。原名《元和郡县图志》,北宋时图佚后改名。以当时四十七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道里、贡赋、古迹等项。编写这部方志的目的是要地理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服务,李吉甫在序言中说: “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但多“搜古而略今”,“传疑而失实”,以至 “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至于与军事政治有关的“丘壤山川,攻守利害,皆略而不书”。这样怎能帮助明王圣君来“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呢?他认为若想“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事实也是如此,宪宗制驭诸蕃镇,颇借以参考形势。后世认为此志“体例最善,”编得较好,故历代志书大都以此为范,“递相损益”,影响极大。

☚ 海内华夷图   梦溪笔谈 ☛
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县志

(唐)李吉甫撰。40卷,目录2卷,现存34卷。原名《元和郡县图志》,北宋佚图后改现名。以当时47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府、州、县、户口、沿革、山川、道里、贡赋等项。此书开地理总志类先河,为后世所重视。其散佚部分,清缪荃荪辑有《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中华书局1983年贺次君点校本,兼收考证、辑佚各一种。

☚ 括地志   太平寰宇记 ☛

元和郡县志

唐李吉甫撰。原书四十卷。目录二卷,现存三十四卷。作者以唐代10道47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后记叙府或州户数、沿革形势、四至八到、贡赋等项。宋代图散佚,改今名。作者久任宰辅,熟谙当时图籍,故史料价值极高,超过新旧《唐书·地理志》。为现存地方志中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体例亦为后世总志所效法。其散佚部分有清缪荃孙辑《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


元和郡县志

即“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志

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吉甫所撰一部唐代地理总志。原称《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宋以后图及部分文字亡佚,便只剩下三十四卷。此书以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所划分的十道为纲领,以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的四十七个方镇为单位,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了各府、州、县的等级、户数、乡数,四至八到的方里,以及开元和元和年间的贡赋、地理沿革、山川、古迹、物产、田亩、兵防、马匹等项。内容比两唐书地理志要详细得多,不仅是唐代的地理要籍,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一部地理总志。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