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儿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儿化 “儿化”指的是卷舌元音er附加在一个音节的韵母之后,使韵母发生音变,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 (1)儿化韵的发音 ①韵腹或韵母是a,o,e,ê,u的韵母儿化时,只需在原来的韵母后面加上“r”。 例如:脚丫儿(yār) 草垛儿(duòr) 小车儿(chēr) ②韵尾是i,n的韵母(除in,ün)儿化时,丢掉韵尾,加上“r”。 例如:刀背儿(bèr) 身板儿(bǎr) 面团儿(tuár) ③韵母i,ü儿化时,在原韵母后面加上“er”。 例如:玩意儿(yìer) 有趣儿(qùer) ④韵尾是ng的韵母儿化时,韵尾ng和前面的主要元音合成鼻化元音,并卷舌。 例如:白嫩儿(nèr) 没空儿(kòr) ⑤韵母in,ün儿化时,去掉n,加er。 例如:干劲儿(jìer) 打盹儿(dǔer) ⑥韵母是i的儿化时,去掉i,加er。 例如:字儿(zèr) 刺儿(cèr) (2)儿化韵的作用 ①区别词义。 例如:头(脑袋)——头儿(带头的,领导人) 眼(眼睛)——眼儿(小窟窿) ②改变词性。 例如:圈(名词、动词)——圈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③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 例如:女孩儿 小花儿 小皮球儿 调皮儿 金鱼儿 小猫儿 ④在韵文中可以扩大押韵的范围。 例如:小刘、小陈扫完了院子挑完了水儿,又去修理脱粒机的皮带轮儿。 在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开来读(即不可把后面的“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但在诗歌、散文等抒情类文体中,有时为了押韵的需要,可单独发儿化韵的音,如:树叶儿、月牙儿。 儿化érhuà〈动〉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即后缀“儿”不自成音节,跟前面的音节合为一个,使前面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这就叫儿化:儿化现象│儿化音节。 儿化音变现象之一。 指非儿化韵母因加卷舌动作而引起的连音变化。“儿尾”这个音在普通话和某些方言里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 而是音节末尾音上附加的一个卷舌动作, 已经融入前一个音节的韵母, 变更原来韵母的音色, 使它成为一种卷舌韵母。 各地方言儿化的各种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如有的方言是在音节末尾加 [ 儿化 儿化在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一个字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字的韵母转变为卷舌韵母的一种语音现象。儿化音节由两个汉字记录,念时要念成一个音节,如“门儿”、“鸡儿”、“字儿”、“馅儿”、“吱儿”、“手儿”、“天儿”等。普通话中的儿化有区别词义、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区别词义的如“头” (脑袋)、“头儿” (带头的、领导者)、“眼” (眼睛)、“眼儿” (小窟窿)。区别词性的如“尖” (形容词)、“尖儿” (名词),“堆” (动词)、“堆儿”(量词)、“画” (动、名词)、“画儿”(名词)。表示细小的如“小球儿”,表示亲切或喜爱感情色彩的如“小孩儿”、“金鱼儿”、“小狗儿”等。儿化音节都可押韵。 ☚ 轻声 文字 ☛ 儿化 儿化指普通话里卷舌元音“er”与其他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那个音节的韵母发生变化的一种语音现象。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音现象。它与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有着密切关系,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有些词儿化后具有比喻义,如 “头” 和 “头儿”(带头的、领导);有些词儿化后即限定了词性,如 “盖” (动词) 和“盖儿”(名词),“尖”(形容词)和“尖儿” (名词); 有些词儿化后则带上了“小”“喜爱”“亲切”等感情色彩,如 “小孩儿” “老头儿”“头发丝儿”等。 ☚ 潜语法现象 中心词不出现用法 ☛ 儿化 儿化erhua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即后缀er韵母不单独自成音节,而是与前一字结合成一个音节,至使前一字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变为卷舌韵母的现象。发生儿化之后的韵母叫“儿化韵”,有儿化韵的音节叫儿化音节。儿化音节,用汉字“儿”作词缀来表示,如“口儿”。用汉语拼音拼写时,在原来的韵母之后直接加“t”,“口儿”可拼写为“kour”。 ☚ 鼻化 双唇音 ☛ 儿化 儿化erhua语流音变的一种。汉语特有的音变现象。一个音节在发音的末尾加上卷舌动作,带出“儿”尾音,也就是在一个音节发音的末尾连上卷舌韵母er,合成一个带卷舌尾音的音节,这种音变现象叫儿化。儿化过程中既有元音的同化,又有脱落(去韵尾)等音变现象。如北京话“牌儿”[p‘aiər] ——[p‘ar]。儿化后的韵母称为儿化韵,整个音节称为儿化音节。儿化韵的音质不是主要元音后加上一个[ər],其卷舌成分并非在时间序列上单独存在的音素成分,而是贯穿于整个韵母的卷舌色彩。儿化音节用汉字书写时,在音节后加“儿”字,如“花儿”、“鸟儿”等;用汉语拼音书写时,在音节后加“r”,如“苗儿”拼作“miaor”。儿化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头”指脑袋,而“头儿”就是领导人的意思;有区别词性的作用,如“画画儿”,前一个“画”是动词,后面的“画儿”就是名词;有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如“花盆儿、粉皮儿”都表示喜爱的感情。北京话38个韵母除[ər]本来就是卷舌音外,其余均可儿化,儿化后韵类有归并。儿化现象不仅北京话有,其他方言也有。有的方言韵类归并得更简单。如成都话韵母儿化后只有四个[ər]、 [iər]、 [uər]、[yər]。有的方言“儿”读[ə]或[w]等,其儿化实际是“[ə]化”或“[w]化”。如洛阳话“出门儿”的“门儿”[mw] (←[mən]),“胡同儿”的“同儿”[t‘uw](←[t‘u])。 ☚ 轻声 发音器官 ☛ 儿化 儿化Erhua汉语中的一种音变现象。卷舌韵母er [ər]不自成音节时,与前一音节合成一个音节,使主要元音卷舌,这种音变现象称为“儿化”。儿化音节的韵母叫儿化韵。例如,花儿(huar)的韵母-uar、坡儿(por)的韵母-or都是儿化韵。 ☚ 语调 标准音 ☛ 儿化汉语的后缀“儿”字与前一字音合成一个音节,使该音节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从而成为卷舌韵母的一种语音现象。儿化后的韵母称“儿化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