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倒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倒文

❶校勘术语。 指在抄刊古书过程中误倒的文字。 如 《淮南子·原道训》 “游微雾, 骛恍忽” “恍忽”应是“忽恍”。
❷指古书中为求协韵而倒置的文字。如贾谊 《鵩鸟赋》“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 大人不曲兮, 意变齐同”, 东与同协韵, 不说 “东西”, 而说“西东”, 便是倒文。
❸修辞格之一。 为加强语势、 调和音节或错综句式而故意颠倒词句的顺序。 相当于“倒置” 和 “倒装”。 倒文包括 “倒字” 和 “倒文”。(a) 倒字。 如将 “罗绮” 作 “绮罗”、 “琴瑟” 作 “瑟琴”、 “绸缪”答 “缪绸”, 这是为了协韵而倒字。 又如《诗经 ·小雅·雨无正》: “周宗既灭”中的 “周宗”即“宗周”之倒。 这是随意颠倒的。 (b)倒句。 可分三种情况: 一是为了强调, 疑问句或感叹句的谓语提到主语之前。 如 《列子·汤问》: “甚矣, 汝之不惠!”就是倒文,顺言应为 “汝之不惠,甚矣!”二是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如 《谷梁传·僖公二年》: “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与?” “其斯之谓” 是倒文, 顺言应为 “其谓斯与?” “之” 为助词, 无义。 三是为使句式变化多姿而倒文。 如欧阳修 《醉翁亭记》: “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冽。” 即 “泉冽而酒香” 的倒文。 参见 “倒置”和 “倒装”。

倒文

倒文

颠倒某字的上下方向而形成的字。如许慎《说文解字·匕部》:“匕(huà),变也,从到(同‘倒’)人。”段玉裁注:“人而倒,变匕(化)之意也。”甲骨文中“化”字作相倒的二人形。 又《说文解字·𥄉部》:“𥄉(jiāo),到(同‘倒’)首也。”把“首”字倒过来就是“𥄉”。 《广韵·萧韵》引《汉书·刑法志》:“三族,令先黥劓,斩左右趾,𥄉首,葅其骨,谓之具五刑。”今本《汉书》字作“枭”。

☚ 声兼意   省文 ☛

倒文

倒文

(一)古书在传抄或刊印中颠倒的文字。如《礼记·月令》:“量小大,视长短。”孔颖达《正义》:“大,谓牛、羊、豕成牲者。小,谓羔、豚之属也。”先释“大”,后释“小”,表明《正义》所依的版本是“量大小”。俞樾认为“小大”是倒文,应改为“大小”,与下句“长短”相应。《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兄弟”是“弟兄”的倒文。《后汉书·伏谌传》《太平御览》所引,都是“同尔弟兄”,“王”“方”“兄”押韵,倒文则失韵。
(二)与“倒置”同。参见“倒置”条。

☚ 校订   衍文 ☛

倒文

(一)亦称“倒字”。书籍在流传过程中前后次序出现颠倒的字词。如《淮南子·原道训》: “游微雾、鹜恍忽。”“恍忽”应为“忽恍”(依王念孙说)。各种校本图书订正倒文,若不改动原文,则往往在校语中注明“某本某某二字互乙,当据改”或“某本作某某,当据改”;无异本可依时,则注明“某某二字当互乙(或当作某某)”,并说明根据。若依异本对倒文予以调整,则于校语中注明“某某二字本作某某,据某本改”。(二)文字学术语。指颠倒某字的上下方向而成的新字。例如“匕”,《说文解字》:“变也,从到(倒)人。”是颠倒“人”字而成;“县”, 《说文解字》: “倒首也。”是颠倒“首”字而成。

倒文

倒文

指古汉语中词序颠倒的语法现象,宋孙奕《示儿编》:“六经或倒其文,如 《易》之西南得朋,吉凶者失得之象,类皆有之,唯《诗》 为多。”宋陈骙 《文则》:“倒言而不失其言者,言之妙也; 倒文而不失其文者,文之妙也; 文有倒语之法,知者罕矣。《春秋》书曰: ‘吴子遏伐楚,门于巢卒。’ 《公羊传》 曰: ‘门于巢卒者何? 入门乎巢而卒也。’ 然夫子先言门,后言于巢者,于文虽倒,而寓意深矣。仲山甫‘诚归于谢’,《诗》 则曰: ‘谢于诚归’; 隐盗所得器,《左氏传》 则曰: ‘盗所隐器’。于义皆不害也。” 清王懋竑《读书记疑》卷二:“周宗,疑即宗周,偶倒文耳。‘周宗既灭’,与‘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同也。”参见 “倒装现象”。

☚ 四、语法成分易位   倒句 ☛
倒文

倒文

(1)古汉语语法术语。指古书中词语顺序、分句顺序违反正常排列的特殊倒置现象,相当现代汉语中的“变序”,包括倒字和倒文。倒字,如“罗绮”作“绮罗”,“琴瑟”作“瑟琴”,这是为了押韵。也有随意颠倒的,如《诗经·雨元正》的“周宋既灭”的“周宋”是“宋周”之倒。倒文,有规则的,如《列子·汤问》中的“甚矣,汝之不惠”,是谓语“甚矣”倒装在主语之前。也有不规则的,如《左传·昭公十九年》引谚语“室于怒,市于色”,按正常语序应是“怒于室,色于市”(在家里发了脾气,到外面还一脸怒气)。(2)校勘学术语,指书籍在抄写、刊刻中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鹜恍忽。”“恍忽”应与下句押韵为“忽恍”。

☚ 校勘   通语 ☛

倒文

校勘学术语。古书在传抄翻刻中误倒的文字。如《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后汉书·伏湛传》、《太平御览》卷六十七引此,并作“同尔弟兄”,今本“弟兄”二字误倒。

倒文

文字学名词。指将某字上下颠倒过来构成的汉字。 如《说文解字》“部”:“,不顺忽出也。从到(倒)子。《易》曰:‘突如其来。’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㐬,或从到(倒)古文子,即《易》‘突’字。”又“匕部”:“匕,变也。从到(倒)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