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信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信度

中国史籍对印度河的译称。参见“印度河”。

信度

中亚古河名。《大唐西域记》信度。参见【辛头】条注。

信度xìndù

〈名〉 值得相信的程度。

信度xìndù

〈名〉值得相信的程度。
 ◇ 教师所具有的信度与教师本身表现出来的信度特征是分不开的。(中国教育报.1993.11.22)
 ◇ 从实践上看,由于试题的效度和考试的信度以及出题者、判卷者水平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百分制的考试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公正准确。(人民日报.1997.7.12)

信度xìndù

〈名〉值得相信的程度。

信度

现代考试用语。检验考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信度即测量的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在测量学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验分数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即

式中r称作信度系数。在实际测量中,因为真值是未知的,故信度系数不能由此公式直接求出,而只能根据一组实得分数做出估计,常用的信度类型主要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信度

信度xindu

是考试或测量结果的一致或稳定程度的指标。信度高说明测量误差小。决定考试信度的理想方法是:在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中,同一份试卷对同一批考生测量几次,两次测验结果差异愈小,则信度愈高。但这种方法事实上难以做到。考试信度常用以下方法来评估:
❶折半法。在命题时有意识地把试卷编成等效的两半(如奇数题与偶数题,A卷与B卷),使这两半试题的考查目标、内容、题型、题数、难度都相同或大体相同。这就相当于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批考生考了两次,进而考察考生两次得分的一致程度。具体方法是先求出考生在两半题目上得分的相关系数,再用下式加以矫正,便可得到测验的信度。


式中 r——信度
r0——两半分数的相关系数

❷库-理方法。仅适用于二值性试题等能客观记分的测验。其公式为;


式中 K——题数
P——题目难度
q=1-p
ST2——考生在测验总分上的方差

❸α系数方法。适用于非二值性试题的测验。其公式为:


式中 K——题数
Si2——各题方差
ST2——总分方差
☚ 区分度   效度 ☛

信度

信度xindu

表示一个测验(考试)可靠性的标志,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测验中偶然性因素影响而引起的误差.也可以说,信度表示着同一群受验者在同一测验上经数次测验结果的同一性和稳定性程度.显然,测验中的偶然性因素越大,该测验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越差,因而信度越低,该测验越不可靠.反之,则信度越高,测验结果越可靠.
测验的信度,通常用复分相关法或分半相关法计算出相关系数,称为信度系数(简称信度)来表达.一般认为测验的信度大体在0.85左右为宜,但对数学测验而言,常要求在0.90以上.

☚ 效度   难度 ☛

信度

信度xindu

物理测验可靠性的指标。指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用符号rxx表示。信度的取值范围在0.00~1.00之间,信度为1.00表示测量结果完全可靠,无随机误差。信度为0.00则表示测量结果的差异全部是由随机误差造成的。信度反映随机误差的大小,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
由于同一物理测验不可能对同一被测群体多次实施,通常都是只根据一次测量的结果估算测验的信度。常用以下两种方法计算。
❶分半法。评分结束后,将试卷中的全部题目分为两半,力求等值(即两部分题目在内容、难度、分数上大致相同)。分别统计每个被试者在两半题目上的得分,求出两半分数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见物理教育测量中的统计量),用rhh表示。然后代入校正公式rzx=2rhh/(1+rhh),即求得整个测验的信度。
❷α系数法。首先分别计算每道题目得分的标准差Si和总分的标准差S(见物理教育测量中的统计量),然后代入下式:α,式中n代表试卷中全部题数,Σ代表对全部题目的Si求和。α即为测验的信度。在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中,分半法常受分半方式影响,不同分半方式计算结果可能不同。但只要力争两半等值,差别就不大。α系数则适用于同质性题目。如果对同一测验用两种方法计算,α系数比分半信度值偏低。标准化测验要求信度值在0.90以上。教师自编测验一般信度值较低。因此必须努力提高信度,也就是减少随机误差对测验的影响。主要通过下列措施:增加题量,保证施测条件对所有被试者完全相同,减少评分者误差。

☚ 物理测验   效度 ☛
信度

信度xindu

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或稳定程度。它和效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度指的是正确性,而信度指的是稳定性,稳定性强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例如:用4岁组幼儿的智力测验项目去衡量3岁组幼儿,3岁组幼儿的智商分数总是在70~80之间,稳定性是相当高的,但这种稳定性并不代表正确性。一般来讲,测验的信度高,其效度必然低。测量理论研究表明:效度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信度的平方根。

☚ 效度   区分度 ☛

信度

信度xindu

亦称可靠性。指用某种测验工具所测得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它表现在:
❶一个测验内部各项目的得分是否基本相符。
❷两次测验的得分是否基本上前后一致。一种可靠的测验,必须对那些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条件下可能产生不稳定分数的变量进行控制。测验的信度是用能描述两次测验结果一致性的相关系数来估计的。相关越高,测验的信度越高,越具有可靠性。常用的估计信度的方法有三种:
❶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前后测两次,由两次测验分数计算相关系数,即得再测信度;
❷若一种测验有两个复本,一组被试者先后接受两个复本测验, 据得分算出相关系数,即得复本信度;
❸当一种测验没有复本且只能施行一次,可按测验题目的奇偶数分两半计分,求相关系数, 经校正即得内在一致性信度。

☚ 外部效度   再测信度 ☛
信度

信度Xindu

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或稳定程度的指标,是衡量测验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信度表现为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完成测验所用时间的稳定性,一个测验内部各项目间的同质性以及不同评分者之间的可比性等。信度的计算方法是求两列分数的相关,所得的相关系数为信度系数。测验信度有以下几种:
❶将一个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在短时间内施测两次,比较其得分的近似性,称再测信度;
❷将两个等值测验或一个测验的平行复本给同一被试施测,比较两次得分的近似性,称等值复本信度;
❸一个包含大量按难度顺序排列的题目的测验,在施测一次后,将得分按奇数题和偶数题分别计算得分,比较两列分数的近似性,称分半信度或内部一致信度;
❹若同一测验由不同评分者评定,比较不同评分者评分的近似性,得到评分者信度。

☚ 效度   区分度 ☛

信度

又称“可靠性”测量工具或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个测验内部各项目的得分是否基本相等;2.两次测验的分数是否基本上前后一致。可用相关系数表示。估量信度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再测信度,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前后测验两次,计算两次测验的相关系数即得;2.复本信度,一种测验有两个等值的复本,一组被试先后接受两个复本测验,计算其相关系数;3.劈半信度,按测验题目的奇偶数两半计分,求得的相关系数经校正后即得。

信度

信度

在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项测量技术能重复产生相同结果的程度。信度意味着测量的恒定、可靠和精确。把一种测验或量表先后两次应用于同一组对象进行测试,两次所得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达到多大程度,这就是这种测量或量表的信度。一致性程度越高,信度就越高;反之则信度就越低。在舆论调查中,信度是相对的,是程度上多或少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有或无。进行舆论调查,总是有误差存在,不存在绝对可信的调查。误差越小,信度越高,但误差经常是随机的,因此信度也可以看成是调查受随机因素影响的表征。信度一般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也称为信度系数。由于信度测定的内容与方法不同,信度可分为多种,常用的是复查信度、复本信度和折半信度。一般规定,信度系数要达到0.8以上,才能认为调查是较为可靠的。

☚ 选举预测调查   信度分析 ☛

信度reliability

心理计量学术语。指一个测验在测量中所表现的一致性程度,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为标准测验特征之一。主要有: (1)重测( test-retest)信度; (2)分半(split-half)信度; (3)等效本(e-quivalent forms)信度;(4)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信度等。

信度

信度reliability

心理计量学术语,指一个测验在测量中所表现的一致性程度,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为标准测验特征之一。常有如下几种:(1)重测(testretest)信度。(2)分半(split-halt)信度。(3)等效本(equivalent forms)信度。(4)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信度等。

☚ 心理测验年鉴   兴趣调查表 ☛
信度

信度reliability

心理测验质量指标之一。心理测验的一致性和稳定程度。主要受到心理测验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或固定方式影响测量结果,因此对测验信度影响甚微。理论界定是随机误差在测量结果总变异中所占百分比。由于影响测量信度的因素很多,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信度衡量方法。测量实践中,常见信度类型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等。

☚ 信息函数   再测信度 ☛
信度

信度

心理测验的一致和稳定的程度。一般用同一测验在相同被试施测两次的相关表示。常见类型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和评分者信度。

☚ 测量基本概念   再测信度 ☛
000009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