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罗尔著《孟浩然》专著。美国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1981年出版,收入该社大型文学丛书“特怀恩世界作家丛书”中国专辑之中。作者保罗·克罗尔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中文副教授,1976年毕业于密执安大学并获得包括中国文学博士在内的三个学位。目前他专攻中国唐代社会生活与文学,并不断在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与译作。 本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一)家乡襄阳对孟浩然的影响;(二)漫游生活与旅途风光主题;(三)道、佛、禅理和孔孟之道在诗中的体现;(四)孟浩然的地位与影响。著者对孟浩然作品的译介是结合论述进行的。 作者首先指出,孟浩然是公元八世纪前半期久负盛名、最为重要的中国诗人之一,然而,孟浩然的名声大大超过了人们对他的研究程度。他的名字虽被列入唐代大诗人之列,但其作品除少数名篇外,至今实际上并未被广泛阅读过。本书的宗旨就是要更全面、更客观地把孟浩然及其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对他在唐代文坛上的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本书并不只是为了完善孟的传记,而是尽可能了解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运用语言艺术技巧的奥秘。 襄阳是孟浩然生长的地方,他在此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直至病故。襄阳是文化与历史名城,风景秀丽,境内多名胜。因而,本书作者对影响诗人及其作品的襄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的考察。作者指出,孟浩然乡土观念虽然十分浓厚,但他仍然离家长期外出游历,在他生活中的最后十五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途度过的。他的许多诗都是在上长安后游吴越时写的。作者深入揭示诗人浪迹天涯的名诗中描绘山水风光、田园景色的艺术手法,从而探索诗人的性格和情感。作者认为,孟浩然不仅喜遨游江海山林,而且好交朋友。他常常同朋友结伴而行。这些朋友中有同乡、有诗友、有官场人士,了解这些对研究孟浩然特有的社会交往方面的诗作很有帮助。 作者还指出,在孟诗中至少有25首明显以佛为题的,占现存孟诗近10%,但孟浩然实际上仍有问世济世的积极态度,这显然是与王维不同的。孟诗中带有出世色彩,这是深受儒家“乘桴浮于海”的思想影响,孟浩然却不是“诗佛”。从孟诗中可清楚看出,孟浩然对道家信仰熟悉并有兴趣,但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文人墨客所共有的,孟浩然当然也不能同虔诚的道家诗人(诗仙)李白相提并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