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与堆积作用erosion and cumuliza-tion地表土壤及风化物质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破坏、剥蚀、迁移和堆积的过程。土壤侵蚀使地表土壤流失或吹失,土壤堆积则使原来的土壤被覆盖或埋藏,两者都是引起土壤形态破坏、土壤肥力变化、土壤发育年轻化的过程,是土壤退化的一种表现,对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均有不良影响。 土壤侵蚀的营力分类 包括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4种(见土壤侵蚀)。水蚀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地面产生径流、顺坡流动而冲刷表土的结果。水蚀可分为片状侵蚀(面蚀)、线状侵蚀(沟蚀)、洞穴侵蚀和溅蚀等类型(见水蚀)。风蚀在干旱多风季节,尤其在干旱地区容易发生,风力剥蚀表土,吹扬地面的土粒,形成风沙,风尘,借助风力搬运到异地堆积下来,形成沙丘或黄土堆积物。重力侵蚀是水渗入土体后,使陡坡地土壤或风化岩块受重力的作用而向下滑移、泻落和崩塌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滑坡、泻溜、崩塌、泥石流等侵蚀形式(见重力侵蚀)。冻融侵蚀主要出现在极地、亚极地及中、低纬度高山和高原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土壤冻结,夏季冻土层的上部融化,融冻水不能渗入下部的永冻层,以致融冻土层持水多,顺坡滑移,形成融冻泥流,向坡下蠕动堆积。在青藏高原及高山地区有现代冰川活动,冰川的侵蚀十分强烈,形成锥形山峰、角峰、冰斗、冰川槽谷等冰川侵蚀地貌,而在谷地则有冰碛物堆积。 土壤侵蚀的原因 ❶持续降雨或骤降暴雨,造成地表径流,冲刷表土。地面坡度愈大坡面愈长,地表径流的流量及流速就愈大,土壤侵蚀也愈强烈。 ❷土壤缺少植被覆盖,雨滴直接溅击地表,使泥粒堵塞孔隙,土壤形成不透水层更促使形成强大地表径流,冲刷表土。无植被保护时,大风及其挟带的风沙也可无阻挡地强烈吹蚀表土; ❸土壤结构性差,透水困难,易产生强大地表径流,使土壤侵蚀加重。 ❹不合理利用土地,如陡坡开垦土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沙化; 地面铲草皮,搞顺坡垄作,撩荒轮垦,刀耕火种等人为生产活动,都会加速土壤侵蚀。 ❺冰川活动的影响,如在青藏高原及高山地区有现代冰川活动,地表层侵蚀十分强烈,产生锥形山、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 堆积作用 堆积作用与侵蚀作用同时发生。堆积物的类型与侵蚀动力密切相关。水力侵蚀产生各种流水地貌堆积物,如沟谷附近有坡积物、洪积物、泥石流堆积物,其特征是大小岩块和土粒混杂,无分选性,无层理; 河成阶地,河口三角洲等冲积堆积物,具有砂粘分选性,层理清楚; 在沿海有海浪侵蚀,使海岸泥砂、石砾和岩块被冲蚀,形成海滩、海涂、离岸堤、水下沙坝、水下堆积阶地等堆积物。风力侵蚀产生风积物,如沙地、沙丘、黄土等。沙丘的砂粒具有很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呈浅黄棕色。黄土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一般占50%左右。在区域分布上,黄土堆积物距风蚀区愈远,其细粒愈多。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土层深厚,是第四纪不同时期堆积而成,自下而上依次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有垂直节理,易遭侵蚀。长江中下游的下蜀黄土是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堆积物,土质较粘,常出现粘磐。次生黄土是受流水搬运沉积而成。故黄土既是地质过程中侵蚀一堆积的产物,也有现代的侵蚀—堆积作用。根据土壤侵蚀—堆积过程、堆积物的特征和垂直分布,可以推断古气候的波动和古土壤的成土环境,也是土壤形成发育、不断循环复始的标志(见土壤K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