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斟流彘借指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后汉书·桓帝纪论》: “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虽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 ●《国语·周语上》: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 ’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 《史记·夏本纪》 “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 “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 羿恃其善射……使奡帅师灭斟灌、 斟寻,杀夏帝相。” 彘(zhi): 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斟寻: 夏帝太康国都, 后封为同姓诸侯国。 寻, 亦作“”。奡(ao):寒浞之子, 为大将, 后被夏帝少康诛杀。 斟灌: 夏帝仲康所封同姓诸侯国。相传夏朝帝相曾 流亡斟寻, 后被奡所杀。 又, 周厉王暴虐侈傲, 国人暴动后, 被迫逃奔到彘地。 依斟流彘yīzhēn-liúzhì〔并列〕 《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若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流亡。《后汉书·桓帝纪论》:“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虽愿~,亦不可得已。”李贤注:“言帝宠幸宦竖,赖忠臣李膺等竭力谏争,以免篡弑之祸。不然,则虽愿如夏相依斟,周王流彘,不可得也。” △ 贬义。用于失德而被流放的帝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