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侗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侗族Dong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约251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连接地带以及湖北省西南部。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2种方言。与此相应的文字为1958年创制的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的文字。侗族传统体育活动有斗鸟、侗拳、三三棋、投火把、打花龙、踩芦笙、耍春牛、舞龙头、学斗牛、骑木马、踩石轮、侗族摔跤、比鸟枪、抢花炮、狩猎、游泳、武术、哆毽、侗棋等。 抢花炮 侗族dòng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 侗族dòng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 民族 民族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2,514,014人。分散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区的十几个县内。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其中吸收了不少汉语成分。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多通汉语文字。侗族一般崇拜多信和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侗族聚居区,先后成立了三江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等。侗族人民充分利用自治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林业,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矿产资源发展电力、建材等工业,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开发旅游经济。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干”,史称“峒峦”、“峒苗”、“峒人”、“洞家”等。人口2514014人。主要分布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屏、铜仁、新晃、通道、芷江、三江、龙胜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各包括3个土语区。侗文是1958年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稻田耕作,兼营林业及渔猎业。饮食方面,喜食糯米团饭和侗粑,嗜好䤃酸、䤃鱼、䤃肉,是待客的上品。服饰多用自织自染的侗布制作,男子穿短衣长裤,包大头巾,妇女穿短衣长裤或百褶裙,喜戴银冠、项圈、项链、手镯、耳环等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多为贵。传统节日、集体交往、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春节为最大的节日,此外还有侗年、吃新节、林王节、赶社节等。集体娱乐活动有“多耶”(集体歌舞)、三月三歌会及抢花炮、芦笙会、斗牛、抬官人等。建筑艺术独特而精湛,除一般的干栏式民居外,鼓楼与风雨桥更是独具一格,享誉中外,这种木质结构的建筑物,不用一钉一卯,全用杉木挖榫衔接,大小木条斜穿直套,纵横交错,飞檐重阁,蔚为壮观。 侗族旧称“侗僚”、“侗家苗”。自称“甘”。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1,425,100人(1982年)。与壮、布依、水、仫佬、毛难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明清称*侗僚或*侗家苗。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保存有*款的村社组织,款首根据款约处理款内生产、婚姻事务。操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 但差异很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撒姆(一作“圣母”),各寨都建撒姆祠。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农林并重。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服色尚青、蓝、紫,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 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 穿百褶裙, 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绾髻或留长辫。住*干栏式木楼。鼓楼、风雨楼、风雨亭建筑工艺独具特色。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笙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招待宾客的上等佳肴。解放后,与苗族联合建立一个自治州,单独建立三个自治县,与苗、瑶、壮族联合建立一个各族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民族节日有春节、祭牛神、吃新节等。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3省、自治区。人口为2960293人(2000),其中男1566575人,女1393718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534人,大学本科14862人,大学专科40210人,中专87429人,高中118584人,初中760979人,小学1334922人,扫盲班79156人,未上过学245316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34391人,采掘业633人,制造业10566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16人,建筑业1464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7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908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968人,金融、保险业467人,房地产业79人,社会服务业1302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095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3725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02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002人,其他行业169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304人,专业技术人员6386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465人,商业、服务业人员6530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34303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3488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81人。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木以产杉木著称。节日因地而异,多数地区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每年10月或11月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吃新节一般多在7月,日期不一。 侗族 侗族侗族人口约为251万多人。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的地区,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南北两个方言。侗族原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1958年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省榕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创设了侗文。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 贵州土家族 水族 ☛ 侗族 036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侗僚、侗家苗。自称甘。人口为2514014人(1990年)。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渊源于古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保存有款的村社组织,款首根据款约处理款内生产、婚姻事务。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鼓楼、风雨楼、风雨亭建筑工艺独具特色。旧时信仰多神,祟拜自然物。以女姓神萨岁为至高无上神,每个村寨建有萨岁庙。建国后实行民主改革、区域自治。 ☚ 满族 瑶族 ☛ 侗族 侗族Dongzu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毗邻地带,尤以贵州省境内为多。人口为251万人(1990年)。侗族自称为“甘”。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与壮族关系密切。使用侗语。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侗族人民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爱青、紫、白、蓝色。男子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近城镇者服装与汉族相仿。妇女装束各地有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的;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束腰带、包头帕、挽头髻的;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的;也有着汉族服装的。妇女一般都喜欢戴银饰。侗族以大米为主食,好饮米酒,嗜酸辣味,有“侗不离酸”之说。油茶是特有的待客小食,颇具民族特色。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头寨尾多植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侗族节日因地而异,多数地区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10月或11月择日“过侗年”,或由各族姓自定。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吃新节”多在7月,日期不一,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 瑶族 傣族 ☛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人口1425100人(1982)。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方言,通用汉文,1958年曾设计拉丁字母式的侗文。源于百越,由秦汉时西瓯一支发展而成。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善于稻田养鱼,盛产杉木、油茶,擅长石木建筑,尤以风雨桥著名。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主食大米,好饮米酒,嗜酸辣味。信仰多神教,村寨建有“萨岁庙”。1949年获得解放,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地方工业也有很大发展。 侗族 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区。1,425,100人 (1982年)。与壮、布依、水、仫佬、毛难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明清称侗僚或侗家苗。操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区别不大,信仰多神,行祖先崇拜,尤其崇拜女性祖先撒姆。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妇女善纺织,侗锦、侗布精致耐用。有优良的建筑技术传统,鼓楼和风雨桥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笙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服色尚青、兰、紫。解放后,与苗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单独建立3个自治县,与苗、瑶、壮族联合建立1个各族自治县。民族节日有春节、祭牛节、吃新节等。 ☚ 岱族 侬族 ☛ 侗族 侗族自称“干”、“更”或“金”。(汉语记侗音)。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湖南侗族有74.90万人。侗族先民秦称“黔中蛮”、汉称“武陵蛮”、“溪蛮”。魏晋南北朝称为“僚”,唐以后称为“仡伶”、“仡佬”、“仡伶”。宋以后有“峒人”、“洞民”、“峒蛮”之称。关于其族源有“土著说”、“百越说”。多数史料认为,侗族先民为百越中的骆越,或干越的后裔。当百越消失后,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僚人”、“乞伶”,明史有明确记载“侗也僚类”。侗族至今保留了较多骆越人的习俗和文化。侗族主要分布在今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处。还有少部分在鄂西、黔西等地。由于侗族长期生活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自然阻隔,与外界交流甚少,封建统治者难以长驱直入,闭塞的环境使侗族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原始社会解体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未经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发展缓慢,并保留较多原始民族社会的遗迹。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系。侗族文化有浓郁的原始文明的色彩,又有令世人称奇的民族建筑如鼓楼、风雨桥等,在中国和世界建筑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手工艺品、服饰、侗锦、雕刻,装璜等都十分精美别致、独特。其民族擅长歌舞,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侗族大歌曾轰动巴黎,被称赞为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震撼了世界乐坛。 ☚ 苗族 瑶族 ☛ 侗族 侗族自称“干”、“更”或 “金”“仡伶” (汉语记侗音)。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湖南侗族有749026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湖南侗族有842123人。主要分布在怀化市的新晃、通道、芷江3个侗族自治县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邵阳市的城步苗族自治县以及会同、绥宁、黔阳、洞口等县。其族源有 “土著说”、“百越说”。多数史料说明: 侗族先民为百越中的骆越和干越。当百越消失后,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僚人”、“仡伶”。《明史》 曾明确记载“侗也僚类”。侗族至今保留了较多骆越人的习俗和文化。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侗族源于古越人,越人消失后,出现了僚人,侗族是古越人和僚人的后裔。湖南侗族长期生活在偏远山区,与外界交流甚少,封建统治者难以长驱直入,故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原始社会解体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并保留较多原始氏族社会的遗迹。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系。侗族有令世人称奇的民族建筑,如鼓楼、风雨桥等,在中国和世界建筑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手工艺品、服饰、侗锦、雕刻、装潢等都十分精美别致。侗民擅长歌舞,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大歌曾轰动巴黎,被称赞为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 苗族 瑶族 ☛ 牛便汁菜/虫蛹菜/豆茶/抓糯饭/芷江粉粑/侗果/侗族饮食/侗族酸宴/侗族酸食/侗族烧鱼/侗族鱼宴/侗家苦酒/侗家巧烹笋/鸭血粑/扁米/腌鱼/腌制寿鱼/葱把鸭 ☚ 罐罐菌炒肉 牛便汁菜 ☛ 侗族dong zuDong nationality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甘”、“更”或“金”。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和湖北西南一带。人口2514014 (1990年)。其分布以贵州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剑河、镇远、玉屏,湖南新晃、通道和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最为集中。由古代百越的一部分发展而来。宋代称“仡伶”或“伶”,明清代以“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称呼,或泛称为苗。解放后用现名。隋唐以前建有郡县,唐在部分地方设羁縻统治,但仍处于“千人团哗,百人合款,纷纷籍籍不相兼统,徒以盟诅要约,终无法制相縻”的农村公社组织状态。北宋时以诚州、徽州大姓首领杨蕴为首相继内附。宋设土司制度统治,延续至清代。宋时封建生产关系已经成熟,封建等级制度日趋完善,但至近代仍保留浓厚氏族制度残余。村寨之间建立以地缘为纽带的联盟组织“款”,在维护社会秩序、抵御外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操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方言之间差别不大。喜歌舞,有多种歌舞艺术形式,尤以“侗族大歌”、侗戏和芦笙舞著名。善建筑,村前后多建有供行人避雨纳凉的风雨桥、凉亭,村内有鼓楼,作集会娱乐用。技艺高超,形式优美,风格独特。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善于在稻田中养鱼。其居地盛产林木,经济作物丰富。喜食酸味食品,以油茶、鱼生、腌鱼为待客佳品。服色尚青,明清以前“椎髻插雉尾,卉衣”。居屋为干栏式建筑。行歌坐月是传统择偶社交活动,婚后不落夫家。有春节、清明、八月十五等节日。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尤以女神祖先撤姆(圣母)为圣。富于反抗精神,不断掀起反对封建压迫剥削的斗争。明洪武年间(1368—1398)的吴勉、林宽起义和清咸同年间的各路起义,均给予封建统治沉重打击。解放后建立3个自治县,与其他民族联合建立2个自治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