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使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使相 使相唐代后期常以宰相官衔(同平章事)加予节度使,作为荣典,称为使相。宋代相沿,亲王、枢密使、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使相不参预朝政,也不签署朝廷命令,仅在除授官员的敕书末尾保留其官衔。 ☚ 平章军国重事 参知政事 ☛ 使相古代官职之称。凡节度使加上同平章事官衔的称使相。宋初因之,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给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然实则不主政。如王安石罢相后即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明时官场中用以称以辅臣身份督师者。清代则用以称兼大学士的总督。 使相宋代凡以亲王、留守、枢密使、节度使而兼门下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都称“使相”。使相不参预政事,不签署朝廷命令,只在除授官员命令的末尾录其官衔。 使相 使相高级官吏的通称。《辞海》: “使相: 唐末常以宰相官衔加予节度使,做为荣典,叫做使相。宋代相沿,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实际上不预政事。明代沿用,以指辅臣督师之人。清代亦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 《宋史·职官志一》: “使相: 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不预政事,不书敕,惟宣敕除授者,敕尾存其衔而已。” ☚ 使君 使职 ☛ 使相 使相出使在外而挂职宰相者,唐初即有,后宰相出任边帅而相职不减情况渐多。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多带相职,重要藩镇如淮南、西川竟成宰相回翔之地。德宗以前使相虽不厘实务,但仍在中书门下文状上署名,往往由秉笔宰相代笔; 德宗以后,使相日多,不需署名,渐成为表示地位尊崇和藩镇级别的称号、与宰相职事完全无涉。五代、宋代相沿,以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职衔,以待勋贤故老。不仅如此,凡 “宰相久次罢政者,随其旧职,或价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大藩,通谓之使相”,这些使相“不预政事,不书敕,惟宣敕除授者,敕尾存其衔而已” ( 《宋史·职官志》)。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改开府仪同三司,仍称使相。清亦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翰林学士院 ☛ 使相对加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头衔的节度使的称呼,虽有宰相之衔,但不行宰相之职。 使相外官兼任宰相,或宰相兼任外官叫作使相。宰相、外官相互兼任的情况,唐初已有。安史之乱后,此风益盛。其具体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本为宰相,因事奉使外出,或出兼外官,回朝后仍可知宰相;另一种是给方镇长官加宰相虚衔以宠之,后者常加“检校”二字,以示两者之区别。宋以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称使相。明代泛指辅臣督师者为使相。清代总督有大学士衔者为使相。使相均不能知宰相事。 使相加官名。 职源与沿革❶出使在外而带丞相之名,始于西汉初樊哙、尹恢,此为唐五代使相的起源(《玉海》卷120《汉丞相》、《历代职官表》卷2《内阁》之《历代建置》)。 品位官品依本官。设使相,主要用于优待勋贤故老及宰相罢任者。 职掌使相不参预政事,凡除授将、相等制敕,在敕尾不署名,注一“使”字(《宋会要·职官》1之1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