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001 中国经济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迄今为止,经历了5种经济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经济、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原始公社制经济,从母系氏族公社开始,大约经历了5万年之久。早在5—6千年前,黄河中下游一带人民就以农业为主,并饲养家畜。奴隶制经济,从夏禹开始,大约经历了1500余年。农业是奴隶制经济的基础。在原始公社制经济向奴隶制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农村公社的土地分配方式在较大的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从而形成了中国奴隶制的土地关系——井田制。井田制度下的农夫和庶人,不同于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的奴隶,他们有自己的小经济,在政治上有某些自由。在手工业方面,冶炼青铜、制陶、丝织、漆器、舟车、建筑等技术已有相当成就。中国封建制经济,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大约经历了2300余年。封建社会从何时开始?史学界的意见不同。一是以范文澜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论;二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战国封建论。此外,还有其他论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史的分期,学者们的看法也多分歧,有二、三、四、五、六期之说。战国至秦汉是封建经济形成并日趋巩固的时期。至汉代,地主制生产关系已初步确立。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原地区被广泛使用。手工业的冶炼和丝织都有显著的发展。东汉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造纸术。汉代时商业已相当发达。魏晋南北朝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政治分裂,经济发展缓慢。但生产力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仍然突破重重困难而获得新的发展。《齐民要术》则相当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农业耕作水平。隋唐五代经济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水力的广泛利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丝织、制瓷、造船水平显著提高。牛耕普及到南方和边远地区,耕犁结构几经改革已基本定型,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继续变革。租庸调、两税法,租佃关系逐渐契约化,为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唐代已与日本、朝鲜、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入了成熟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改革取得新的成果。由于新的技术得到应用,铜铁等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商业和城市有了新的发展。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是和科学技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具有世界影响的四大发明有三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在此时得以完成和提高(活版印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革,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都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明至清中叶是中国封建制经济的后期,生产关系有所调整,生产力总的状况虽未能超越中世纪的水平,但在某些地区和部门也有新的发展。如江南地区农耕技术的提高,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的引进和普遍种植,经济作物的较快发展,棉纺织业的兴起,制瓷、造船业也有新的突破。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中期已开始出现。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经济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变,至1949年,大约经历了100余年。1840—1894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1894—1927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深化时期;1927—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崩溃时期。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经济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经济;第二个变化是本国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产生和发展,使中国经济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经济。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经济,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产生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根据地不断扩大,新民主主义经济也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还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历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探索,我国要发展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成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 ☚ 概观 原始公社制经济 ☛ 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年刊/1947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中国经济科学年鉴/现代中国经济事典/经济体制改革手册/财产重估手册/评审工作手册/私营企业条例手册/个体劳动者手册/城乡个体工商户经营手册/个体工商户经营手册/个体工商户经营指南/青年专业户手册/个体工商户指南/全国投入产出表/国民经济管理学自学考试辅导手册/国民经济管理学自学指南/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名词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名词简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些名词解释/“七五”计划名词解释/技术进步手册/利用外资知识手册/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当代经济学家略传/中国合作大事记/中国合作文献目录/配给经济手册/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食货志十五种综合引得 ☚ 苏联经济 中国经济年鉴 ☛ 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中国:发展与改革/南开经济研究所年刊/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中国投资管理大全/中国经济之最 ☚ 社会经济地理学概念术语辞典 中国经济年鉴 ☛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Zhongguo jingjiChina's economy中国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中国国民经济的各产业、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部门。中国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50年的建设,中国经济已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并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光明的前景。 旧中国经济长期以农业为主,国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经过50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50年来,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国力空虚的状况,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预计2000年可超过8.9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7.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3%左右的水平。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位,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之后,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首位。中国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解放初期,中国钢产量居世界第26位,原油居第27位,发电量居第25位。目前,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位居世界第1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1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世界第2位,糖、原油产量分居第4、第5位。 国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50年来,伴随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国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随工业化进程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变动轨迹。从总体上判断,中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转变为门类齐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基本改变了失衡的状况,并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中国工业化是在人均收入水平极低、工业生产能力很弱的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1952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50.5%、20.9%和28.6%。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扭转产业结构严重重型化倾向,注重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1979~1998年,在第二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11.7%的年增长速度的同时,农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和10.5%。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也由1978年的28.1:48.2:23.7变为1999年的17.7:49.3:33。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也逐渐协调稳定起来。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50年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种植结构按照优质高效的方向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多吨,增加到1999年的5.08亿t以上,增产粮食4亿t,年均增产800多万吨,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00kg左右,创造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1984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625万t的历史最高纪录。目前受市场因素影响,虽然有所调整,1998年仍然达到450万t,棉花产量位居世界首位。1949年人均油料占有量4.7kg,1999年提高到20.7kg。到1999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达4762万t,比建国初期增长12倍。 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立。50年来,中国工业高速增长,规模不断壮大,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1949~1998年间,按可比价计算,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6%;从1952年到1998年,工业增加值由119.8亿元增加到335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8倍。1998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26353亿元,居世界第4位。国防经济建设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继续得到较好的实施。国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防工业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重点专项工程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军转民在核电、民用卫星、民用船舶、民用飞机制造和卫星发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拓了国内市场,进入了国际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技术产业成为有力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2000年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1.8万亿元,比1995年增长1.4倍,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高技术产业重大专项进展顺利,在集成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群正在形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九五”期间,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近80%。一批纳米材料新品种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2000年,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技术产品增长迅猛,移动通信手机增长130%。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51.5%。 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1950~1998年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99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2125亿元,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2516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项目130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约6200个。全国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在交通运输邮电方面,到1999年底,铁路运营里程5.79万km,比解放初期的2.2万km增加3.59万km,每年平均新增710km。电气化里程达1.3万km。形成了五纵四横的铁路交通干线网。到1999年底,全国公路里程达135.17万km,已建成高速公路1.6万km,居世界第3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0亿t,比1950年的872万t增长了100多倍。上海港扩建成为逾亿吨大港,跨入世界大港行列。民航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新建、扩建和改建了140多个民用机场。电话机拥有量达1.5亿部以上,移动通信设备4324万部,建成了全世界第2大移动通信网。 科技事业迅猛发展。50年来,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科技实力极大增强,科技成果举世瞩目。建国时,中国自然科学研究者不足500人,现代科技几乎为空白。到1998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281.4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49万人,两院院士1022人;有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21663个;全年科技经费支出1128.5亿元;研究与开发经费(R&D)投入551亿元。50年来,中国科技成果硕果累累,如人工合成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高温超导研究等等,据统计先后有6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高层次国际奖。尤其是“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扬国威,长志气,举世折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科技事业突飞猛进。据统计,1981年以来,全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6.5万项,其中有近2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79~1998年共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中国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核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获得成功,并成功发射了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神舟号”飞船。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从1985年居世界第20多位跃升到1999年的第8位。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增强中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为奠定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总额由1952年的19.4亿元美元增至1999年的3606.5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11.8%。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从一般加工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78~199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459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提高,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单项投资规模扩大。国家外汇储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10月末的1613亿美元。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环节,市场调节价比重已高达94.8%。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到2000年10月底,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企业达1052家,股市总市值43000多亿元。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技术市场发展迅猛,技术成果和信息商品化进程加快。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1/4。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5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居民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农村居民则整体摆脱贫困,从昔日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到今天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裕,消费质量明显提高。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年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到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34元。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预计2000年分别增加到6300元和2280元,扣除价格因素,20年年平均增长6%和6.3%。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健康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取得进展。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6500万减少到不足3000万,“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也有不少制约因素。突出的是:人口和就业负担较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从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按照十五大对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了“十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 中国自然资源 中国财政 ☛ 00000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