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佛教哲学︱前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佛教哲学︱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佛教哲学

前言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约稿写作的。它的目的主要是向文科大学生,同时也向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宗教工作者简明扼要地介绍佛教哲学概论。它是一本侧重于知识性和学术性的读物。
 笔者撰写本书,具体说,一是为了适应文科大学生和研究生,尤其是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生了解宗教的需要。从世界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和文科大学生、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两方面来说,帮助大学生和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宗教基本知识,从而得以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评价宗教,是十分必要的。二是佛教是一个有2500多年历史的世界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佛学作为东方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的哲学思想库存,蕴藏着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笔者主张“对佛教哲学思想中的某些辩证法颗粒和唯物主义因素,尤其是某些体现人类智慧的范畴和命题,也应该努力发掘,对于它所包含的理论思维的教训,则应当认真总结,这都是人类认识史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前言》)。对于佛教哲学思想这一具有特异色彩的思维花朵,简单地摘除,义愤地丢弃,都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正确的。
 本书的中心内容在于,以佛教哲学问题为纲,按照佛教历史的发展进程,叙述佛教哲学的演变,从而简略地勾勒出佛教哲学的传统体系。全书以佛教哲学的重大问题和基本思想为重点,为了体现重点,笔者在写作时作了这样的限制和规定:(1)佛教作为宗教,包括了僧团、仪式、信仰和观念、道德规范和情感体验等诸多因素,本书则侧重于佛教的信仰和观念方面的论述,也就是着重论述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其他方面都略而不论。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剖析佛教哲学的意蕴,才能揭示整个佛教的宗教实质。(2)佛教哲学从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来说,重在人生哲学,是一种宗教人生观。在佛教发展历史过程中,佛教哲学家们为了说明人生的解脱问题,逐渐扩展到对宇宙的看法,形成了佛教的世界观。在多数的佛教典籍中,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生价值论、人生理想论、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伦理学、认识论等并没有区分开来。本书以阐述佛教哲学思想为重点,而在哲学思想方面又以阐述佛教世界观为要点。因为正是佛教世界观比佛教人生观具有更浓烈的哲学色彩,而且也较多地包含和积淀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方面的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至于书中所作哲学问题的区分,是为了便于叙述,自然也是为了便于读者能够比较明快而系统地把握佛教哲学的各个方面。(3)佛教跨越不同的国度,历史悠久,派别庞杂众多,文献浩如烟海,每一个哲学问题、命题、概念和范畴,几乎都具有多重的含义,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观点,本书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论点加以论述,其他则付之阙如。这些是笔者希望读者也能十分明确的。
 本书的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佛教哲学的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对佛教哲学的构成、流派、历史和著作的介绍,以便读者对佛教哲学有一总体观念和历史感受,也便于读者日后的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是阐述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侧重于介绍早期佛教的人生观,也兼论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对这些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是全书的要点,着重阐述佛教的世界观,其中包括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也较多地联系着认识论。这部分以介绍大乘佛教的观点为主,同时也介绍有关的小乘佛教的观点。第二、三部分,大小乘佛教论点各有侧重,是由这两大派自身的哲学内容决定的。
 在写作方法上,本书试图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尽力揭示出佛教哲学问题的历史演变。笔者也注意表述力求深入浅出,并以此作为一项自我义务和努力方向要求自己。与此相关,如何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述佛教的名词、术语,避免行文的重复,也是于心念念不忘的。但是,囿于主客观诸多因素的限制,结果是自己也并非满意。
 我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石峻先生,他为我反复地斟酌全书的框架,过细地看了本书的初稿,并且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也十分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王颖同志,他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笔者学力不逮,深知书中之“失”一定不少。本书只是一个尝试,是为正在开展的佛教哲学研究提供铺路的一块小石子。凡是书中乖戾舛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方立天
 1985年12月于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附记:在收入本书时,“前言”部分个别地方有所调整,全书也作了一些评价和文字上的修改。

2012年4月6日

☚ 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增订本前言 ☛
000099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