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何景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何景明/四箴

☚ 悔斋铭   何景明 ☛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明弘治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志操耿介,善诗文。与李梦阳齐名,为“前七子”之一。有《大复集》。

☚ 何景明   四箴 ☛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明代河南信阳人。明代中叶文学流派“前七子”的首领之一,诗文兼长,著有《大复集》。

☚ 顶戴   六等 ☛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明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诛,以李东阳荐复除中书。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初与李梦阳共倡复古,齐名,同为“前七子”领袖。后悟“刻意古范”之弊,尝批评李作为“古人影子”。惜其早逝,转变较晚,未及尽脱拟古倾向。有《大复集》。

☚ 徐桢卿   王廷相 ☛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 (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人。弘治十五年 (1502年) 进士,授中书舍人。珰阉刘瑾用事,谢病归。瑾伏诛,复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乃明代 “前七子”之一,诗名颉颃李梦阳,古诗纯法汉魏,长篇歌行学王杨卢骆,律诗并学李杜高岑,在学古中主张“领会精神,临景构结,不仿形迹”,其诗清丽秀朗,如 “朝霞点水,芙蕖试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在七子中自成一格。有 《大复集》37卷行世。

☚ 闲居怀泰公   亮公房雨后 ☛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八岁能赋诗作文,被视为神童,十五岁中举人。轰动一时,其所经过,往往被人围观。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登进士第,授中书舍人。时宦官刘瑾当政,曾上书吏部尚书许进等,劝其抵制权宦,措词激烈,未被采用,遂告病还乡。次年,被免官。刘谨失势后,由李东阳推荐,复原官。武宗正德(1506—1522)间,朝政昏乱,武宗仍然宠信宦官,将宦官钱能家奴钱宁收为义子,抽调边军入京。景明上疏云:“义子不能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矛头直指皇帝,朝野为之震动。正德十一年(1516),擢为吏部员外郎,直制敕房,出为陕西提学副使,曾痛殴在外欺压百姓及官吏的太监廖銮之家奴。在陕四年,以经术儒学诲诸生,因劳悴过度,引疾归,至家六日卒。景明工诗,在京时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相唱和,号为“七子”,后世称为明前七子。七子中除去王廷相,增加朱应登、陈沂、郑善夫、顾璘四人,号称“十才子”。《明史》本传称其“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但景明因年辈较低,不似梦阳之傲睨一切,以文坛盟主自居。景明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李、何二人取法不同。《明史》言“梦阳主摹仿,景明主创造”,颇能道中两人的区别。梦阳学诗如临古帖,景明则强调“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与李空同论诗书》),并视所学对象皆为佛家所喻之筏,“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同上)。其作品与其诗论基本一致,注重才情,清俊浏亮。其古体诗中有不少揭露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以及人民痛苦的作品,表现出诗人的正义感,如:《岁晏行》描写人民处于饥寒仍要纳税服役;《玄明宫行》借描写刘瑾竭民力以造宫室,宫成而瑾败,欲求一丘土而不可得之事,以告诫炙手可热的权贵。其近体诗以摅怀写志为主。景明注重词藻音律的谐婉流畅之美,这在其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明月篇》即为这方面的代表作。李梦阳讥景明诗“读之若抟沙弄泥,散而不莹,又粗者弗雅也”(《再与何氏书》)。后世评价景明诗者则以肯定者为多。宋徵舆云:“仲默直欲追踪《风》、《雅》,故微辞淡旨,以《三百篇》为则,其为汉、魏、六朝、初盛,不过因体以属词,存其形似耳。”(见《皇明诗统》)其诗文作品收入《大复集》,另撰有《雍大录》三十六卷。孟洋为撰墓志铭,李开先为作传。《明史》卷二八六有传。

☚ 齐之鸾   孙一元 ☛

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大复山人。信阳(今河南信阳市)人。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弘正四杰”之一。与李梦阳并称“何李”。与李梦阳、王世贞合称“海内三才”。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因宦官刘瑾当权,辞官归。瑾诛后复出。正德间官至陕西提学副使。著有《大复集》三十八卷。
索引:何景明,仲默,大复、大复山人。

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免官。刘瑾受诛后,由李东阳推荐复官,后出任陕西提学副使。因劳累过度,引疾辞官归,至家数日而卒,终年三十九岁。著有《大复集》。
何景明与李梦阳同为“前七子”领袖,时人以“李、何”并称。他们诗论主张亦相同,均主张复古,提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但取径稍异,何景明不赞成李梦阳那种“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与李空同论诗书》下同)的错误做法,认为学古应当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舍筏登岸,“以有求似”;创作目的是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言。”他尊盛唐而黜宋元:“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于盛唐虽主李、杜而亦傍采诸家:“盖诗虽盛称于唐,其好古者自陈子昂后,莫若李、杜二家,然二家歌行、近体,底有可法,而古作尚有离去者,犹未尽可法之也。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海叟集序》)他对杜甫亦有不满之处:“四子者虽工富丽,去古远甚,至其音节,往往可歌,乃知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虽成一家语,实则诗歌之变体也。……子美之诗,博涉世故,出于夫妇者常少,致兼雅颂而风人之义或缺,此其调反在四子下欤?”(《明月篇序》)何景明主张虽较李梦阳为灵活,且求创新,但主旨仍在于复古,故终不能跳越古人藩篱。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

明代重要文学家、辞赋家。《明史》有传。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今河南信阳市)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1506—1521)间,阉宦刘瑾专权,因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勿屈以抗刘瑾,被刘瑾罢官。刘瑾伏诛后复官,正德十一年(1516)升为吏部员外郎,后出任陕西提学副使,专以经术世务教诲诸生。嘉靖(1522—1566)初,引疾归家而卒。为人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同为“前七子”首领,为文主创造;为诗清远俊逸。存赋22篇,骚辞10篇,沿袭楚骚、汉魏辞赋传统,强调“比讽之意”,大抵有感而发,但忧虑时事,思致深切者不多。其《渡泸赋》、《述归赋》均借仰叹古贤者以抒现实困屈穷阨之痛;《东门赋》写敝塚旁夫妻饥饿诀别的惨状,沉痛感人;《蹇赋》讽刺官场黑暗、污浊与士人机巧、贪婪的堕落品格,颇见锋芒。《别思赋》抒情言志,为明小赋之精品。何景明赋作在明赋中占有重要地位。著有《何大复集》。

☚ 何绍基   邹迪光 ☛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He Jingming

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指控奸宦刘瑾被免官。正德六年复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与李梦阳同为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主张文学复古,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史·文苑传序》云:“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何景明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同时,他还主张学习、模拟古人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不露模拟的痕迹。何景明为人崇尚节义,鄙弃荣利,对当时的腐败政治多有抨击,他的诗文创作也能够面对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如《玄明宫行》、《盘江行》等。
著有《大复集》。

☚ 李梦阳   康海 ☛

何景明1483—1521

明文学家。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与李梦阳齐名,并称“何李”,为“前七子”之一。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后与梦阳争执,主张复古途径应“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诗较梦阳为清新,但复古摹拟之弊未减。有《大复集》三十八卷。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

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自幼聪慧,20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指控奸宦刘瑾,被免官。正德十二年(1516)升吏部员外郎,十三年改任陕西提学副使,十六年病故。为人重节义而鄙荣利,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十分不满。他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他的地位仅次于李梦阳,“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明史·何景明传》)。他们主张文学秦汉,古诗学汉魏,近体诗学盛唐。但在拟古的途径和方式上有一定分歧。他则主张应从学习古法入手,又不能步趋古法,受其局限,主张灵活、创新,但忽略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而单从形式着眼,故其作品大多思想平庸,缺乏艺术特色。少量作品也表现出对现实不满,清新秀逸,有一定价值。著有《大复集》38卷。

☚ 方孝孺   明代前七子 ☛

大复集

☚ 对山集   大复集 ☛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何景明与李梦阳的文学主张大略相同,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在《海叟集序》中表明了自己在文学上的基本立场。概言之有二:一是关心文学是为了关心政治,要求改革文风是为了使文学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以恢复理想的三代之治;二是倡导文学复古,包括词与意,即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目的是要使文学作品既合乎封建之理,又具有完美之词。
何景明与李梦阳在复古的取径和具体方法上意见不同,《明史·本传》说:“梦阳主摹仿,景明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李梦阳曾写信给何景明,批评他论诗有乖古法,劝他改步。何景明则写了《与李空同论诗书》来回答,两人就此展开辩论。何景明虽赞成以复古为口号,从学古入手,但却提倡复中有变,有自己的创造与发展。他认为学古的方法应是:“富于材积,领会精神,临景结构,不仿形迹。”学古只是入门途径,绝非终极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以有求似”,“不相沿习而相发明”。所谓“达岸舍筏”,创作目的是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他不赞成李梦阳那种“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即步趋于古人形迹法度之间的做法。
何景明的文学观,比李梦阳有更多的积极因素。他主张不要因学习古人而淹没自己本来面目的看法,无疑是有一定价值的。

☚ 李梦阳   杨慎 ☛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幼聪慧,8岁能诗古文;年15中举人;4年后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年间,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嘉靖初,引疾归里,不久病卒。景明秉性耿介,坚持操守,鄙薄荣利,与李梦阳并具国士之风。梦阳论文主摹仿,景明论文主创造,措词虽异而复古、拟古的实质则一。李主张要象临摹古代碑帖那样学习古代诗文的创作技巧,要求维妙维肖;何则主张领会古人的精神面貌,不追求外在形式的一致;此则为二人同中之异。李、何同为“前七子”复古派的领袖,始则气味相投,相得甚欢;后何以文坛的后起之秀而与李并驾齐驱,遂因文学主张的分歧而互相批评,各树壁垒,私交亦随之恶化。景明论文持论甚高,曾说:“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钱谦益诋之为“大言无当”。有《大复集》。

☚ 严嵩   何孟春 ☛

乡试被围观

☚ 创阳明之学   乡试被围观 ☛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

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当权,辞官引退。瑾败,复出,因上疏得罪皇帝,九年不得迁官。后出为陕西提学副使,以病辞归。有《大复集》。工诗能文,与李梦阳齐名,并为“前七子”领袖。提倡文学复古,但反对机械模拟古人,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为此曾与李梦阳激烈争论。其诗清新俊逸,秀朗雅谐,如《平坝城南村》、《杪秋登太华山绝顶》等俱为佳作;文富于才情,善于变化,亦不乏可诵篇章。惟仍未全脱拟古之迹。

☚ 康海   吴承恩 ☛

何景明1483~1521He Jingming

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also named Dafu.Works: A Collection of Dafu,etc.

何景明1483—1521

明著名文学家。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正德间历官陕西提学副使。当时政治败坏,他对黑暗的现状曾作过斗争,在他诗文中也有一些反映。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称为“前七子”。共同致力于文学复古运动。他后来虽也劝李梦阳自辟途径,但结果两人还是走拟古的道路,对明代诗文风气有很大的影响。有《大复集》、《大复论》、《雍大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