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农乐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农乐舞nónglèwǔ

朝鲜族、满族舞蹈:过去聚居在乡村的朝鲜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农乐队,~便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舞,它所表现的是农民的劳动生活场面和对丰收的喜悦。(迟秀才《老乡话东北》)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流行在辽宁的沈阳、本溪、抚顺、丹东的朝鲜族聚居区。它源于朝鲜古代祈祷人寿年丰的祭祀舞蹈,后发展成为具有农耕生活特征的自娱性舞蹈。农乐舞可以春播前或秋收后在广场表演; 也可以在农事劳动间歇时,群聚田间地头,由集体或个人即兴表演;还可以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途中,众人边行进边歌舞。各地区、各种不同场合的农乐舞,虽各具特点,但基本形式和动作则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 既有热烈的群舞场面,又有精采技巧的独舞场面;都充分反映农民在劳动之余、丰收之后的欢快情绪和乐观精神。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历史悠久,由狩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农事开始或结束时, 多跳此舞。表现较自由, 舞者人数不限。男子舞时有的头戴“象帽”, 帽顶有长约一丈的“象尾”(纸条),用力甩动头部,使“象尾”绕身体旋转,风格健壮活泼,节奏由慢转快,形成高潮。女子舞时各持一把小单鼓, 舞姿欢腾优美,充满活力,表现出热爱劳动和欢庆丰收的情绪。转“象帽”是舞蹈中最精彩的部分。一面击鼓,一面旋转身体,同时转动“象帽”,头上下疾摆,眼球左右滚动,优美动人。伴奏乐器有小锣、大锣、法鼓、长鼓、喇叭、胡笛等,也有边唱边舞的形式。解放后经过加工整理, 已搬上舞台。

农乐舞

250 农乐舞

朝鲜族传统民间舞蹈。流传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是农忙时节或丰收时农民自娱活动中的表演形式。农乐舞以旗为先导,唢呐、长鼓、朝鲜箫、小锣、笛子等乐器伴奏。舞者手持法鼓(小手鼓)起舞,部分男舞者头戴象帽:帽上带有能旋转的长缨,舞者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还可做跪、卧式旋转技巧。全舞节奏由慢转快,舞蹈欢腾跳跃,充满活力。

☚ 跳竹竿   长鼓舞 ☛
农乐舞

农乐舞

朝鲜族是人人能歌、家家擅舞的民族,农乐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它从朝鲜半岛传入我国,并在东北地区朝鲜族聚居区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
跳农乐舞的农乐队大约有60人左右,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老(长者)主持。表演者分两部分: 一是 “持手”,即手持各种乐器边演奏边起舞者; 二是“杂色”,指头戴面具或不戴面具的滑稽角色。表演以持手为主,杂色为辅。过去农乐队队员均为男子,传到延边后出现了女舞者。舞蹈主要是“舞手鼓”和“甩象帽”。舞手鼓即舞者持手鼓而舞,鼓分有柄和无柄两种,动作极丰富,基本的技法是“跑步拉弓”,舞姿似骑马射箭,生气勃勃。甩象帽是以颈部为轴心,转动头戴的象帽顶上的飘带轴,飘带旋转起来。飘带有大、中、小,最长达12米左右,最短1.5米左右。飘带如车轮般在舞者的周身飞转,令人眼花缭乱。农乐舞有很大的包容性,甚至可以穿插杂耍及小的戏剧表演。高兴时,围观的群众不分男女老少也可下场与农乐队员共舞,热闹异常。


农乐舞


农乐舞源于农业生产,体现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农乐队活动时高举一面长2米的农旗,旗上写“农者天下之大本”,无论到什么地方表演,都由农旗导引,表明农乐舞以农为本,以农为乐的宗旨。
☚ 卓   长鼓舞 ☛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形式自由。有的男舞者常在头顶系一细长纸条用力甩动,使纸条绕身体旋转,气氛热烈。

农乐舞

朝鲜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始于古代辰国。每年在五月插秧和十月秋收之后举行。据《三国志》载,辰国“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奏节,有似铎舞”。今节日及丰收季节各地均举行。在锣、长鼓及唢呐的伴奏下,舞者手持小鼓,有的男子头戴“象帽”,帽上系一条或长或短的“象尾”(纸条)。舞至高潮,“象尾”将随着舞者不断甩动头部而绕头、身不停地旋转。全舞由慢转快,欢腾活跃,充分表现出广大农民庆丰收的欢乐心情。参加者的服饰也各有特色。敲锣者头戴缀着穗的尖顶帽(即象毛)。舞手戴缀上长布条的帽子,乐手的鼓槌上缀着珠子。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长鼓、小鼓等打击乐器,小锣手是指挥。舞蹈一般由群舞、独舞和生活舞等构成。随着欢乐的气氛,舞场越来越大,在旁参观的也都相继加入跳舞行列。现已变成舞蹈节目,凡是喜庆日子或文艺演出均跳此舞,深受观众欢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