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体温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体温tǐwēn身体的温度 体温tǐwēn身体的温度。 体温tǐ wēn身体的温度。1900年《清议报》四十八册《社会进化论》:“北冰洋之埃斯基摩人为保持体温,须多食脂油。”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生理》:“体之热度平均于摄氏之卅七度,始终齐一无或相异者,谓之体温。”1907年孙佐译述《生理卫生新教科书》第二篇:“全体运动不息时,在肌肉中之疲劳物质不及排泄而停滞血中。此时即觉全身疲倦(不快,怠惰,脉博小,体温升,食欲进,甚至不眠)。”◇体热。 温度 温度开始燃烧的温度:燃点 发火点 另见:冷 热 天气 ☚ 四时气候 天气 ☛ 体温body temperature动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真正代表深部平均温度的是右心室的温度,但测定困难,通常以近似的直肠温度或口腔温度表示体温。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随着动物的进化,其体温调节机能渐趋完善。无脊椎动物、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体温都随环境温度而变化,称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的体温在一定的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称为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 还有极少数几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如食虫类、翼手类和啮齿类等)界乎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之间,兼有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能力,称为异温动物。 动物的体温(℃)
正常体温的维持 恒温动物正常体温所以能保持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两者的动态平衡。 产热 动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产热,产热量多少决定于器官组织的活动情况和代谢速度。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内脏,骨骼肌约占体重的一半,活动强度较大,因此它的产热量较多。安静时骨骼肌所产生的热量约占全身产热量的20%; 当活动强度增大时,产热量可达全身产热量的75%或以上。在机体安静时,内脏产热量约占全身产热量的56%,肝脏是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较大。草食动物消化道内的饲料发酵,也可产生大量热能。 散热 动物必须不断地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向外界散发,以维持与产热之间的平衡,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散热部位主要是皮肤,经皮肤散发的热约占全部散热量的75~85%。另外,经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使吸入气、饮水和食物加温,以及随粪尿也可散发一部分热。散热方式有: ❶辐射: 体热以热射线的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的物体。机体安静时辐射散热所占比例较大,周围环境温度越低,辐射散热量就越多。当周围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机体就要吸收周围环境辐射来的热,使体温升高。 ❷对流: 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交换热量以散发体热。机体周围有一薄空气层与皮肤接触,机体热量传给这一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流动,便将体热散发到空间。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越多,风速越小,对流散热量越少。 ❸传导: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方式到机体表层的皮肤,再由皮肤直接传给同它相接触的物体。湿冷的物体,传导散热快; 皮下脂肪厚或被毛长的动物,不易导热,能耐寒。水的导热性能好,传导散热较快。 ❹蒸发: 水分由液态变为气态时要吸收热量,故能借此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停止,此时,皮肤表面水分蒸发便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蒸发一克水可以带走0.58千卡热量。蒸发有两种方式: 不感蒸发与出汗。不感蒸发是指体液中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在未聚成明显水滴以前就被蒸发以及平和呼吸时经呼吸器官表面蒸发水分。这种散热形式,经常持续进行,在皮肤血流量增加及呼吸加强时,散热量也增加。出汗或称可感蒸发,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蒸发其中的水分而散热。当动物剧烈运动产热剧烈增加或气温升高与皮温相等时,汗腺发达的动物(如马、羊等)开始大量分泌汗液,大部分体热随汗液蒸发散失;汗腺不发达的动物(如猪、狗等),则表现热喘呼吸和分泌稀薄的唾液,借以蒸发大量水分而散热。 体温调节 恒温动物有精确的体温调节机构,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控制来实现体温恒定的调节。其调节方式有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后者是前者的补充。 生理性调节 皮肤、粘膜及腹腔内脏分布有温度感受器,能感受内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下丘脑的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对流经中枢部血液温度的变动更为敏感,并能接受来自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带来的传入信息的影响。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基本部位。当局部加温视前区一下丘脑前区时,它能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皮肤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冲动减少,引起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温升高,散热增多; 传至汗腺的交感神经冲动增多,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增加蒸发散热。当以冷刺激时,它能通过躯体运动神经使骨骼肌的肌紧张加强,肌肉寒颤,增加产热; 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垂体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这两种激素都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对散热和产热过程的控制是通过视前区——下丘脑前区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实现的。这两种神经元以不同程度的兴奋水平组合在一起,决定各种动物的正常体温值,起着调定点的作用。如偏离此值,将引起产热或散热变化,使体温恢复正常,这就是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下丘脑后区只能接受外周感受器和前区传来的冲动而起产热保温反应。 行为性调节 动物通过一定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如当天热时,动物肢体伸展; 天冷时,个体卷缩或找寻温度适中的环境等。 体温身体平均深部的温度。深部温度(特别是血液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通常用直肠、口腔、腋窝等3处温度来代表体温。❶直肠温度(温度计插入6cm以上)正常值为36.9~37.9℃。 体温 体温tiwen动物身体内部的温度。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故称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因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故称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各种动物的体温是不相同的,例如黄牛37.8~39.8℃,马37.5~38.2℃,猪38~40℃,鸡40.3~42℃。 ☚ 变温动物 附肢 ☛ 体温 体温tiwen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受多方面调节,相对稳定在36.5~37.5℃之间(参见“体温调节”条),这一点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催化人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酶只有在这个温度下才能保持良好的催化功能。体温过高过低均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当体温降至35℃时,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减慢,降至30℃时,大脑功能受到影响,降至22℃时,心脏停跳;而体温升到41℃则会出现说胡话、昏迷等现象,婴幼儿可出现抽搐、惊厥,升到43℃以上,可引起死亡。人体摄入食物获得糖、脂肪和蛋白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与通过呼吸得来的氧气在细胞内“燃烧”(氧化分解)放出的热量,被循环不息的血液带到身体各处。所以按说最能代表体内温度水平的是刚刚从左心室射出,进入主动脉,将要流向全身的血液的温度。事实上这是不大可能测量到的,平时测的都是体温的近似值。体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儿童略高于成人,女性略高于男性,同一个人下午比早晨高,运动、进餐后体温也会升高等等,甚至说话、思考问题也会影响体温。只有清晨醒来,未进食和运动、心情平静地平躺时测得的体温才最真实,叫作基础体温。每天按时测定体温,并把多次测定的结果画成一条曲线。叫作体温曲线,基础体温和体温曲线都是临床诊断上的有用数据。 ☚ 基础代谢率 体温调节 ☛ 体温body temperature机体的温度叫体温,一般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而言。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腋下体温为36℃~36.5℃(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0.4℃,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或低于25℃时将严重的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人的体温波动范围在1℃以内,超过此范围可认为是异常。机体的产热与散热是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改变。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体温人和动物身体内部的温度。源自机体内部氧化作用。爬行、两栖、鱼类等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称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具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不因环境温度而变,称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人体体温与年龄、性别、生理状态有关,个体间亦可稍有差异,正常范围在36—37.4℃之间(腋窝温度)。参见“医药卫生”中的“体温”。 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测温方法有口温法,体温表测得正常值为36.2—37.2℃。腋温法,体温表测得正常值为36—37℃。肛温法,肛表测得正常值为36.7—37.7℃。24小时内正常人体温波动差不超过1℃。体温的异常变化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 体温temperature是人体产热和散热两种生理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由于各部位的生理活动及代谢速度不同,其温度亦有所不同。例如体表较体内低,口腔较直肠低等。正常人的体温36.1~37.2℃,保持相对恒定,因昼夜、性别、年龄、活动、进食、用药等,可有变动与差异,但上下浮动不超过1℃。 体温 体温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温度。由于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人体的体温在内外环境温度有变动的情况下,仍可保持在37℃左右。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一些酶促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顺利进行。体温超过一定高度,酶类便发生变性而失活;体温过低则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度缓慢,生命活动也不能正常进行。可见,相对稳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平均体温(T体)=α·T深+(1-α)·T皮 在暑热环境下,由于机体热储量相对增加,故α值增大;而在严寒时,1-α值会相对增大。 体温的正常值 体温值因测定的部位、方法、时间和对象不同而有一定范围的变动。兹援引我国一个统计资料如下: 1,030名正常人体温统计
据北京朝阳医院内科:中华医学杂志,11:700,1974 基础代谢条件下测得的体温为基础体温。在基础状态下,体温值一般是最低的,这时影响体温的因素最少。 测定体温可采用接触法或非接触法。前者用接触温度计,如酒精、汞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深部温度计等。后者使用红外线辐射温度计等。 体温的生理变动 个体差异 ❶性别方面:腋窝温度女性平均为36.84℃,男性平均为36.85℃,相差0.01℃,无显著差异。口腔温度女性平均为37.27℃,男性平均为37.20℃.相差0.07℃.直肠温度女性平均为37.55℃,男性平均为37.49℃,相差0.06℃。后两者在统计学上虽然有非常显著差异,但在临床应用上无实际意义,故男女体温可以共有一个正常值标准。 ❷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体温有逐渐减低的倾向。大约每增长10岁便减低0.05℃。老年人体温偏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周期性变动 体温一般是白昼高于黑夜,清晨0~4时最低,下午5~7时最高。一昼夜体温变化曲线有三次高峰。第一、二次出现在早、午饭后一小时左右,第三次出现在下午5时以后。下午9时左右开始降低,到子夜则基本平稳,如此周而复始。但在正常情况下,体温的昼夜变动值一般不超过1℃。 关于体温的昼夜周期变动,过去曾认为可能与机体昼夜间活动与安静的节律性有关,但有连续8年昼夜生活颠倒的人,体温的昼夜变动仍未倒转过来。 体温还有季节性变动,冬季体温略低,夏季则略高。 妇女的体温还伴有性周期的节律变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体温可上升0.1°~0.4℃。给兔静脉注射10mg孕激素,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减少,说明孕激素可能是使体温升高因素之一。排卵前体温降低0.2℃,可能是雌激素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可以此作为了解妇女有无排卵的参考。 其他 剧烈肌肉运动时体温可升高1.5℃。此乃因运动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不能及时发散所致。运动后30~60分钟,体温方能恢复正常。外环境温度高时,体温也可能升高。如在气温37℃(而且湿度较大)烈日下暴露3~4小时,人腋窝温度可达38℃,口腔温度达38.4℃,直肠温度达38.7℃。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也可使体温一时性升高。又如进食也能使体温升高,饭后比饭前略升高0.2~0.7℃,此时口腔温度变化表现尤为明显。 正常体温的维持 正常体温的维持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产热,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界发散。并且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够经常保持相对的平衡,使机体的体温得以维持在37℃左右,而且在各种不同生理状态下,体温仍能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这都是体温调节机构协调和控制产热与散热过程的结果(见“体温调节”)。 产热 机体的热能来源于摄入体内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组织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时产生的能大部分是热能。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热过程也可随之变动: ❶机体安静时,产热量最多的器官是内脏、肌肉和脑 (其中肝、肠、肾的产热量占50%,肌肉产热量占20%,脑占20%,呼吸循环系统占10%)。 ❷机体运动或劳动时,肌肉产热量显著增加,骨胳肌成为主要产热器官,直肠温度可上升到40℃。癫痫病人发作后体温升高也是由于骨胳肌强直收缩所致。 ❸在寒冷环境中,肌肉可出现寒颤性收缩以增加产热量。寒颤是骨胳肌一种不随意的震颤现象,是屈肌和伸肌同时产生高频率的收缩。寒颤是机体效率最高的产热方式。在体温调节中具有一定意义。寒颤产热主要是由皮肤的温度感受器 (中枢的温度感受神经元也有一定作用) 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的反射活动。 ❹外界温度降低时,机体尚未出现寒颤,产热量已开始增加(10~40%)。此种产热与肌肉收缩无关,故称为非寒颤性产热。非寒颤性产热同内分泌因素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有直接关系。寒冷服习者,在甲状腺素参与下,骨胳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感受性增高,产热量可以增加。在人和某些恒温动物(如狗、兔、猫等),肾上腺素可影响肌肉和脑的代谢,也能增加产热量。阻断交感神经节或切断脊神经,则非寒颤性产热不再出现,说明非寒颤性产热可能是通过交感神经,增加儿茶酚胺类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与释放而实现的。甲状腺素也可影响机体的产热过程,使产热量增加。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所以基础代谢率增高。 散热 人体代谢中产生的热量必须及时散发,否则体温将急剧升高。例如正常成年男子的基础代谢率为40kcal/m2·h,如果这些热量不从体表散失,则体温在1小时内可升高11℃。 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大部分体内热能以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蒸发等方式发散于体外,一小部分则随呼吸及粪尿而发散掉。在温和气候中,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每日产热量约为3,000kcal。这些热量发散的主要途径如下表所示: 机体的散热方式及其所占比例
(1) 辐射散热: 是机体以热射线形式将热能传给外界物体的一种散热形式。辐射散热不需要介质,热源体直接将热能传给另一物体。在机体安静条件下,此种散热方式在散热中所占比例较大,约为总散热量的60%。 Stefan-Boltzmann将辐射体向环境中物体放散的热能与各种因素的关系表示如下: HR=σ·S·e(T HR:辐射放散的热量 e:辐射率 σ: Stefan-Boltzmann常数 Ts:平均皮肤温度 TW:环境物体表面温度 S:有效辐射面积 如将人体皮肤视为黑体,则e=1,温度差在20℃以内时,上式可写成: HR=KV·S(Ts-Tw) 从上式可以看出,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同皮肤温度与环境物体温度之差以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皮肤温度越高,环境物体温度越低,则散热量越多。皮肤温度与环境物体温度相等时,辐射散热便会停止。皮肤温度低于环境物体温度时,则环境物体的热能可被机体表面所吸收(如高温环境的工作人员)。可见,皮肤温度的变化对辐射散热的影响很大。四肢表面积较大,所以它在辐射散热中有重要作用。显然,辐射面积越大,辐射散热量越多。 (2) 传导和对流散热: 传导是机体将热能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深部的热能就是通过血液运送,组织传导而传布到体表,由此再传给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物体。 以传导方式散失的热量(HC)与下述因素有关: HC=KC·S(T KC:导热率 S:皮肤及粘膜的面积 T ![]() TA:与身体表面接触的物体的温度 从上式可以看出,传导散热除了同皮肤与接触物体的温度差有关外,与物体的导热性能,机体表面面积(S,随体位而异)关系也较大。如果皮肤与金属等良导热体接触,则散热量大。所以,在寒冷环境中,手与金属物体接触易引起冻伤。临床高热病人使用冰袋、冰帽就是利用水的比热大、导热性能好这些特点来降低体温的。 对流散热是指机体与气体或液体接触的一种散热形式。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传导散热方式。对流散热量的多少同皮肤与所接触物体之间的温度差有关。对流散热量受风速的影响也较大,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也越多。人类穿衣之所以能保温,就是因为衣服覆盖着皮肤表层,两者之间的空气(不良导热体)不易出现对流的结果。 以对流方式散热的热量可以下式来表示: ![]() K:常数 V:风速 S:体表面积 T ![]() 上述几种散热方式都与皮肤温度有密切关系。机体主要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来调节皮肤血管的口径,以改变皮肤的血流量,从而改变皮肤温度以调节机体的散热量。皮肤血管收缩时,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反之,皮肤血管舒张,则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也增加。 (3)蒸发散热: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散热方式停止,此时蒸发散热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是通过水份从皮肤表面蒸发、气化而散失体热的一种方式。机体蒸发一克水可以吸收0.585kcal热量。 蒸发方式放散的热量(He)如下式所示: 空气干燥时He=580(RH2O) RH2O:机体的蒸发量 空气湿度大时 He=Ke·Sw(P ![]() Ke:常数 Sw:与蒸发有关的皮肤面积 P 蒸发散热有两种方式,即不感蒸发与发汗。不感蒸发是指水分从组织间隙透出皮肤表面以及从呼吸器官表面的蒸发而言。此种蒸发散热经常持续进行。发汗是汗腺的分泌活动(见“不感蒸发和发汗”)。 ☚ 基础代谢 体温调节 ☛ 体温 体温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但在临床上有时通过测体表温度(如腋温)来观察体温变化。体温的异常变化是很多疾病的一种表现,故测量体温可以发现疾病,并可借以观察病情变化,对临床工作十分重要。 ☚ 身长、体重与体型 脉搏 ☛ 体温 体温body temperature指机体内部的温度。在临床上常通过测体表温度来观察体温的变化。体温的异常变化是很多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故测量体温可以发现疾病,并可借以观察病情变化。体温的高低可用体温计进行测量,测体温前先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测温时体温计要紧贴患者的皮肤或黏膜。临床常用的测温方法有测口温法、测腋温法和测肛温法。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测温的方法。正常口腔温度为36.2~37.2℃,肛温较口温高0.3~0.5℃,腋下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2~0.4℃。一昼夜体温变化不大于1℃。在生理状态下,早晨略低,下午略高;运动或进食后体温稍升高;老年人体温稍低;妇女在月经前期或妊娠期体温略高。体温一般以摄氏(Celsius)度数(℃)表示,也可用华氏(Fahrenheit)度数(oF)表示,两者的换算法如下: ☚ 指诊 体温调节 ☛ 体温body temperature 体温body temperature 体温tǐ wēntemperature; body temperature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