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伯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伯宗Bózōng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考略》注云: “《世本》 ‘晋大夫伯起生伯宗,因氏焉。’起,当作纠。”伯宗,即伯州犁之父。 伯宗bó zōng(字)夏勤,后汉人,曾为零陵太守。 伯宗bó zōng(字)刘城,清代人,著有人名录等。 伯宗bó zōng(字)乔岳,明代人,永乐初授监察御史。 伯宗bó zōng(字)耿恭,后汉人,任长水校尉。 伯宗bó zōng(字)吴绍先,清代商贩。 伯宗bó zōng(字)吴祐,以字行,明代人,授礼部员外郎。 伯宗bó zōng(字)李本,元代学者。 伯宗bó zōng(字)李之绍,元代人,官翰林侍讲学士。 伯宗bó zōng(字)高岱,明代人,嘉靖进士。 伯宗bó zōng(字)崔剖,后魏人。 伯宗bó zōng(字)王龚,后汉人,累官至太尉。 伯宗bó zōng(字)方太,后晋人,曾为洋州节度使。 伯宗 伯宗西汉轶事小说。韩婴撰。原载《韩诗外传》卷八第十七章。见许维《韩诗外传集释》本。李格非、 吴志达主编《文言小说》录入。这则故事,《左传·成公五年》载有,但故事太简。本文当是在《左传》故事的基础上,衍饰而成。伯宗,春秋时晋国大夫,《谷梁传》作伯尊。故事叙述: 梁山崩塌,晋景公召大夫伯宗。伯宗在路上碰到一辆辇车 (大车) 翻了车,挡住了路,他就使自己的下属去鞭打大车的人。大车的人说: “君由此取道不是远了吗? 不如走捷径快一点。” 伯宗喜,问他是何地人,他说是绛城人。伯宗问起他在绛城听说什么没有,他说梁山崩,填塞了河道,所以河水三日不流,国君打算召伯宗商量。伯宗问他怎么办,他说: “天有山,天崩之; 天有河,天塞之。你伯宗将能怎么样?”伯宗私下又问他,他说:“国君要带领群臣,全都穿上素服而哭,接着再祭祀天地山川之神,河水就流了。”伯宗问他姓名,他辞而不告。伯宗来到都城,晋君问伯宗,伯宗就把大车人说的话告诉给晋君。晋君如说而办,河水果然流通。晋侯问伯宗,怎么知道这样做,伯宗不说大车人告知的,假说自知。作品通过梁山崩晋侯召伯宗商量,而伯宗道逢辇车者的情节描写,赞颂了辇车者的聪明才智,也讥刺了伯宗“攘人之善”的诈行。“辇车”,《左传》谓为 “重车” (装载货物的车),因形体较大,故 《国语·晋语》谓之 “大车”,它是用人力拉行的,所以才称为 “辇” ( 《谷梁传》 同此)。照此看来,“辇车者” 自是当时的劳动人民,或者说是下层人物 (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古人一般不知地震山崩之理,而他却知梁山崩为自然现象,足为当时有识者。作品赞扬他的才识,也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作品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伯宗在道中遇到辇车者挡住去路,“欲鞭之”,可谁知辇者竟知梁山崩,晋侯欲召伯宗之事,并告知伯宗见晋侯时如何办。伯宗如其言告诉晋侯,晋侯听从,“河斯流矣”。但伯宗诈言 “攘善”,则断子绝孙。有的学者指出 “鞭打辇车者”,“不可靠”; 但这也正是小说作品戏剧性情节的需要,虽然不一定合乎史实,但它却符合艺术的真实,不必指责。 ☚ 赵苍唐 范昭观齐政 ☛ 伯宗?—前576年春秋时晋国大夫。鲁成公六年(前585年),诸侯伐宋,与夏阳说为晋军帅。夏阳说欲乘机袭卫,以增加俘获,被其制止。十年(前576年),因三郤进谗言于晋君,被杀。 伯宗?~前576年春秋时晋国大夫。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诸侯伐宋,与夏阳说为晋军帅。夏阳说欲乘机袭卫,以增加俘获,被其制止。十五年(公元前576年),因三卻进谗言于晋君,被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