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伯孜克里克石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伯孜克里克石窟在吐鲁番市东50千米的木头沟内。现存洞窟总数达83个,存壁画的洞窟有40多个,保存壁画面积达1200平方米。受敦煌佛教艺术的影响。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孜克里克石窟六世纪时的佛教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县城东, 距高昌故城二十二公里。约建于麴氏高昌时期。洞窟开凿于悬崖陡壁上,或依崖垒砌。现有洞窟六十四个。窟内绘有丰富壁画,窟顶多绘千佛像,两壁彩绘大型立佛像,下绘供养菩萨或经变故事画。在第三十三窟后室两壁所绘“涅槃经变”故事画中的弟子举哀图, 绘有十六个民族的佛弟子,身着不同服饰,形象生动逼真,富有个性。窟室内还保存有一些汉、吐火罗、梵文和大量回鹘文题记, 为研究新疆历史、文化、艺术和语言学的珍贵资料。 伯孜克里克石窟 伯孜克里克石窟高昌石窟之一。又作柏子克里克石窟。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北约30公里处木头沟河西岸的山崖上。约开创于南北朝麴氏高昌时代,回鹘高昌时大盛,元代接近尾声。今见洞窟83个,存有壁画者40余个。主要是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窟龛用两种方法建造: 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开凿洞窟; 一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垒砌。窟形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纵券顶较多,并有穹庐顶、平顶等。也有中心柱窟。存壁画约1200多平方米,题材十分丰富,有佛传故事、因缘故事,也有千佛像及以立佛为主要内容的供养像、各民族的供养人像。有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药师经变、阿弥陀经变等经变画。佛传故事呈横幅连环画式,经变画主图居中,两侧和下方绘制与主题有关的图像。另有大量汉文、回鹘文墨书题记,为石窟研究提供了文字资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的勒考克、英国的斯坦因及俄、日探险者劫走不少壁画、塑像和文书,使石窟又一次遭到破坏。今天才得到保护。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胜金口石窟 柏子克里克石窟 ☛ 伯孜克里克石窟 伯孜克里克石窟高昌石窟之一。又作柏子克里克石窟。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北约30公里处木头沟河西岸的山崖上。约开创于南北朝麴氏高昌时代,回鹘高昌时大盛,元代接近尾声。今见洞窟83个,存有壁画者40余个。主要是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窟龛用两种方法建造: 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开凿洞窟; 一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垒砌。窟形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纵券顶较多,并有穹庐顶、平顶等。也有中心柱窟。存壁画约1200多平方米,题材十分丰富,有佛传故事、因缘故事,也有千佛像及以立佛为主要内容的供养像、各民族的供养人像。有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药师经变、阿弥陀经变等经变画。佛传故事呈横幅连环画式,经变画主图居中,两侧和下方绘制与主题有关的图像。另有大量汉文、回鹘文墨书题记,为石窟研究提供了文字资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的勒考克、英国的斯坦因及俄、日探险者劫走不少壁画、塑像和文书,使石窟又一次遭到破坏。今天才得到保护。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胜金口石窟 柏子克里克石窟 ☛ 伯孜克里克石窟 伯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木头河西岸断崖上,已编号有57个,是高昌石窟中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寺群。此石窟洞窟构筑特殊,有些窟采取开凿研究与土坯砌建并用的形式。壁画题材以立佛为中心的供养图、横幅连环画式传经故事画和经变画等。经变画包括西方净土变、药师变以及《法华经》诸品的经变画。壁画上佛像、僧侣和供养人像旁,大多用汉文和回鹘文双行并书榜题。其绘制以线描为主,轮廓线以墨线勾出,面部和肢体加以渲染。色调以红为主,画面鲜艳。始凿于公元5世纪以后,主要开凿于高昌回鹘时期,迄于13世纪,是回鹘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在第17号窟左右壁画有十方佛像,窟顶上画有“西方净土变”及“地狱变”,是全国唯一有“地狱变”壁画的石窟。第39窟壁画有头著幞头长飘带的星宿图。第40窟壁画有桃形髻或花冠的回鹘女供养人、山字形冠或高髻式冠的回鹘男供养人像。第42窟有蒙古骑士装束的供养人像。其艺术风格融汇了龟兹、于阗等佛教艺术,但受敦煌等地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的艺术造像中存在有摩尼教等思想痕迹。 ☚ 库木吐拉石窟 森木塞姆石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