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及副伤寒护理
伤寒及副伤寒是伤寒杆菌及副伤寒甲、乙杆菌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病菌随粪便、尿液及各种分泌物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食具、饮料、食物、水及苍蝇等传播。水源污染往往造成暴发流行。发病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病后有持久免疫力,仅2%再次感染。其最显著的病变是在小肠下部的淋巴组织增生、坏死,形成溃疡。严重者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临床特点主要有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白细胞降低等。
入院后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能量的消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床铺平整、舒适,定时给病人翻身,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
供给足够的水分,补充电解质: 伤寒病人是由于高热、出汗、进食差,且因呕吐、腹泻而失去水分,电解质丢失更多,因此必须及时补充。伤寒毒血症期,大量的内毒素释放进入血液中,充足的水分可使体内的毒素从尿中排出,以减轻中毒症状,故应尽量鼓励病人多饮水。
饮食是伤寒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不注意,可直接影响病情的恢复。由于发高热,机体蛋白质分解肝糖原也被动用消耗,体内脂肪分解增加,维生素需要量也增加,故均须补充。高热期应给易消化高热量、营养丰富的流质食物,体温渐降改为半流质饮食。有腹胀及腹泻时,糖及牛奶宜酌情减少。恢复期,可渐增食量。一般于退热后5~7天可进少渣饮食,约一周后改普通饮食。此外,在发病后第3~4周,因肠壁溃疡形成,体温亦下降,病人往往感觉饥饿,护理人员必须格外注意,切忌进食过多,并需缓慢嚼碎。病人床边勿存放食物,并向其说明控制饮食的理由。
保持大便通畅: 由于肠壁本身的病变及伤寒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性肠麻痹,大多有腹胀、便秘。一般用甘油通便,必要时用温盐水低压灌肠或甘油灌肠,切忌用泻药或高压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引起肠出血、肠穿孔。腹胀时可用肛管排气。
物理降温: 病人高热持续不退时,宜用物理降温法。如体温在39.5℃以上者,可冰敷头部。因头部血管丰富,冰敷可助体温散发,减少脑细胞的耗氧,减轻脑水肿,降低脑压,缓解高热引起的头痛。也可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降温。慎用退热药,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
药物治疗护理: 抗生素药物宜在饭后服用,以减少消化道反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个别病人可有精神状态的异常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
注意病情变化: 发热期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定时测血压,如发现体温突然下降,脉搏显著减慢或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须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当病程进入第3周时,肠壁淋巴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如疑有肠出血、肠穿孔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大小便也不可用力。协助病人更换体位,但动作要轻,特别要注意保护腹部,防止过度活动而促使肠道病变的恶化。认真做好重病护理记录。对烦躁不安、神志昏迷的病人可适当约束。
恢复期护理: 进入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加强卫生宣教,讲解有关知识,认识过早活动及暴饮暴食的危害性。需待体温下降10天后方可逐渐起床活动,如有中毒性心肌炎者,卧床时间须更长。出院前应送检新鲜大便标本作培养,连续三次结果为阴性时方可出院。
副伤寒的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由于肠道淋巴组织坏死浅表,很少导致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但疾病过程中也须细心护理,积极治疗带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