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伤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伤寒

伤寒

风寒之邪侵袭体表而成的疾病。例第十四回: “刚搬到那里,不幸害了一场伤寒,从十一月初旬睡倒在床上,就不曾起来。”

☚ 风瘫   沉香 ☛

伤寒shāng hán

泛指温寒风热湿所引起的各种外感病;或单指因风寒引起的病:旧年我病了,却是~,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狼虎药。(五一·1200)

伤寒shāng hán

急性肠道传染病。1922年袁飞《胃肠病普通疗法》第一编:“肠壁黏膜如患伤寒、赤痢、霍乱、结核等传染病时,往往起黏膜缺损、淋巴滤胞增生而起坏死。”伤寒曾经也称“肠热病”。

伤寒

❶病名。泛指外感热性病。《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故张仲景《伤寒论》以伤寒命名,即为多种外感病的总称。《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❷指感受寒邪的太阳表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备急千金要方·伤寒》:“王叔和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人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
❸指冬季感寒所致的病证。亦名正伤寒。《伤寒例》: “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又:“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露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详见正伤寒条。
❹指感受寒邪的浅深程度。《伤寒全生集》卷一:“四时天令,惟冬寒为重,暴寒为轻;伤寒为重,感寒为轻,中寒尤甚重也。”参大伤寒、太阳病等条。

伤寒

伤寒

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人在整个病程中均可由大小便排菌,个别病人成为病后健康带菌者,排菌时间1年以上,甚至终生。另一种健康带菌者无伤寒病史,在传播疾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传播途径主要是由病菌污染的水和饮食传播,被污染的手和苍蝇也是本病的传播因素。多见于夏秋两季。患病年龄多在1岁以上。症状表现:
❶起病可急可缓。发热、呕吐、厌食、鼻出血等,常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年长儿精神淡漠、疲乏无力较为明显,且有典型的持续发热。
❷成人患病所见的相对缓脉(高热,脉搏增速却不明显)仅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❸便秘或腹泻。
❹肝脏常肿大,偶见玫瑰疹。
❺化验血象一般为白细胞总数减低(小婴儿例外)。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护理:
❶卧床休息。
❷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❸保持皮肤和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并发皮肤感染和口腔炎。
❹保持大便通畅,并注意粪便颜色,若大便含血且腹痛,务必及时检查原因。
❺隔离病人。病人的大小便用10%漂白粉液搅拌,放置4小时后倒去。食具、衣服等煮沸消毒。
❻饮食以少渣半流质为宜,少量多餐。牛乳、豆浆、米粥、挂面、藕粉、肉汤、菜汤等均可应用。避免用韭菜、芹菜等含粗纤维多的食物。预防:
❶保护水源不受污染。饮用开水。
❷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❸教育儿童养成不吃不洁饮食、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习惯。
❹对饮食行业及集体儿童机构的炊事员,定期检查带菌情况,慢性带菌者应调离原工作。
❺在伤寒流行地区,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

☚ 脊髓灰质炎   手足口病 ☛

伤寒

❶病名。是外感热病的总称。
❷指外受寒邪而引起病变,即太阳表证。
❸指病因。它们与今之伤寒、副伤寒病不同。

伤寒

伤寒shanghan

又称肠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怀全身性传染病。伤寒杆菌短小,有鞭毛,能活动,革兰氏染色阴性。自然条件下伤寒杆菌生活力较强,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2周~1个月以上,但对温热、干燥、阳光直射等抵抗力不大,也较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伤寒是世界性传染病。在温带多发于夏秋季。病人及带菌者大小便中的伤寒杆菌,污染水源和食物等后就会引起传染和流行。伤寒杆菌一般只感染人,病菌由口进入人体,如未被胃酸消灭。就会在碱性的肠道环境中大量繁殖,并通过小肠粘膜,侵入局部淋巴结,经淋巴侵入血循环而布满全身,成为第一次菌血症,而进入淋巴组织中的大量病菌死亡后,放出的内毒素使肠道淋巴结发生炎症,部分病菌又侵入血液,形成所谓第二次菌血症,引起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伤寒的潜伏期为7~23天,平均为10~14天。起病较缓。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差、头痛等,继而出现持续的39~40℃高热,表情淡漠,神志迟钝,重听,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玫瑰疹,及相对慢脉等,可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病程平均4周,病后恢复约一个月。实验室诊断可用细菌培养,发病第1周血培养阳性者很高,血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患者要严格隔离至退热后两周。病人应卧床休息,维持皮肤及口腔清洁,变换卧位以防褥疮,并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病原治疗可选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病人的一切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2~3小时后再倒掉。病人衣物要用开水煮沸消毒。预防伤寒要注意饮水、食品及粪便的卫生管理。消灭苍蝇、蟑螂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净的食物等。在流行地区,可对易感人群接种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

☚ 鼠疫   天花 ☛
伤寒

伤寒

❶病症名。广义的伤寒是多种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存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讲的也是广义的伤寒。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所发的病症,是属于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 (发僵疼痛),脉浮紧。而西医所称的“伤寒”病与此不同。
❷发病原因。是指肌体伤于寒邪,即被寒邪所袭中。

☚ 时病   温病 ☛
伤寒

伤寒shanghan

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人在整个病程中均可由大小便排菌,个别病人成为病后健康带菌者,排菌时间1年以上,甚至终生。另一种健康带菌者,无伤寒病史,在传播疾病中也起重要作用。传播途径主要是由病菌污染的水和饮食传播,被污染的手和苍蝇也是本病的传播因素。多见于夏秋两季。患病年龄多在1岁以上。症状表现:
❶起病可急可缓。发热、呕吐、厌食、鼻出血等,常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年长儿精神淡漠,疲乏无力较为明显,具有典型的持续发热。
❷成人时期所见的相对缓脉(高热,脉搏增速却不明显)仅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❸便秘或腹泻。
❹肝脏常肿大,偶见玫瑰疹。
❺化验血象一般为白细胞总数减低(小婴儿例外)。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护理:
❶卧床休息。
❷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❸保持皮肤和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并发皮肤感染和口腔炎。
❹保持大便通畅,并注意粪便颜色,若大便含血且腹痛,务必及时检查原因。
❺隔离病人。病人的大小便用10%漂白粉液搅拌,放置4小时后倒去。食具、衣服等煮沸消毒。
❻饮食以少渣半流质为宜,少量多餐。牛乳、豆浆、米粥、挂面、藕粉、肉汤、菜汤等均可应用。避免用韭菜、芹菜等含粗纤维多的食物。预防:
❶保护水源不受污染,饮用开水。
❷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❸教育儿童养成不吃不洁饮食、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习惯。
❹对饮食行业及集体儿童机构的炊事员,定期检查带菌情况,慢性带菌者应调离原工作。
❺在伤寒流行地区,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

☚ 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

伤寒typhoid

系由伤寒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是肠道内淋巴组织增生与坏死。临床表现可分发病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依其症状轻重、病程长短分为轻型、迁延型、逍遥型、暴发型、顿挫型等。本病发病缓慢,体温呈阶梯形上升,1周内可达40~41℃,伴有畏寒、头痛、食欲减退、烦渴、腹胀、便秘。第2周为极期,呈稽留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神经症状(表情淡漠、谵妄、昏迷等)明显;多在胸腹部出现10个左右玫瑰疹;脉搏缓慢,可出现心肌炎;肝脾可肿大;可有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第3~4周病情逐渐减轻,但此阶段易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第4周后开始恢复。有的有复发。预防接种可防止本病发生。治疗:氟哌酸、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对伤寒病菌有杀灭作用,可按疗程服用;注意饮食,防止肠出血与穿孔;加强护理。

伤寒

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多见。由食入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病。以持续发热、表情淡漠、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相对缓脉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可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常用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抗生素治疗。预防在于隔离患者,加强粪便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定期接种菌苗。


伤寒

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狭义的伤寒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

伤寒shāng hán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363)。(1)病名。
❶指广义的伤寒。为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伤寒论》以伤寒命名,即包括多种外感热病在内。
❷指狭义的伤寒。为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其中所称的伤寒,即狭义伤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指太阳表证,也是狭义伤寒。(2)指病因。《素问·刺志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晋·王叔和《伤寒例》:“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又说:“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它除了说明发病的原因外,还认为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

伤寒typhoid fever

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水、食物、苍蝇、蟑螂和接触传播。开始1周体温阶梯样上升,此后持续高热或弛张热,并出现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脾脏肿大,有玫瑰疹。血白细胞减少,肥达反应阳性。治疗可用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等。预防可接种疫苗。

伤寒

伤寒

伤寒在湖南早有流行。民国26~37年(1937~1948) 全省共发生伤寒病人13930人,死亡2595人,平均病死率为18.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市均有伤寒发生。1961年发病率高达17.5/10万,以后的年发病率有升有降,1994年为14.06/10万。湖南省内伤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每年都以夏秋季为高峰,而以日常生活接触引起的散发为主,局部暴发流行亦时有发生,尤以水源污染引起伤寒水型暴发流行较多。

☚ 白喉   百日咳 ☛

伤寒shānghán

❶病名。指广义伤寒。为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又说: “人之伤于寒也, 则为病热。”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 即包括多种外感热病在内。
❷指狭义伤寒。为外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病变。《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苦各不同。” 其中所称的伤寒, 即狭义伤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 名曰伤寒。” 这是指太阳表证, 也是狭义伤寒。
❸指冬季感寒所致病症。晋·王叔和《伤寒例》: “冬时严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又说: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 凡有触冒霜雾, 中寒即病者, 谓之伤寒。” 它除了说明发病的原因外, 还认为发病有一定季节性。又名正伤寒。

伤寒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消化道传染病。其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肠道内淋巴组织增生和坏死。临床特点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特殊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玫瑰疹及周围血白细胞减少等。
病因 病原为沙门菌属的伤寒杆菌,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活动。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能耐低温,但不耐热,易为一般消毒剂如3%石碳酸或0.1%氯化高汞所杀灭。伤寒杆菌本身不分泌外毒素; 但于菌体裂解时可产生强烈内毒素为致病主要因素。细菌主要抗原结构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抗原性不强的表面(Vi)抗原,三者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Vi抗体的检出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流行病学 伤寒大多发生于夏秋季。患者及带菌者为传染源,患者除病程中由大小便排菌外,恢复期仍可持续排菌2~6周左右。慢性带菌者以胆囊带菌为最多,泌尿系带菌罕见。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布。发病年龄一般以儿童和青壮年较多。
发病原理及病理 伤寒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大单核细胞的增生反应。伤寒杆菌进入消化道后,穿过小肠下部肠粘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生长繁殖,并经胸导管进入血液,此阶段病人无症状, 相当于临床的潜伏期。伤寒杆菌随血液散布至全身各脏器如肝、脾、骨髓及淋巴结生长繁殖,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时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此期血培养阳性率可达80%。起病第2~3周,大量伤寒杆菌随胆汁再度进入小肠,除一部分随粪便排出外,另一部分经肠粘膜再度侵入肠道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炎性反应而形成溃疡,并可发生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病程第4周,人体所产生的免疫力进一步加强,如血中抗体增加,吞噬细胞作用增强等,病菌在血液及脏器中逐渐消失,肠壁溃疡愈合。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7~23天,一般10~18天。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可分为下列4期。
❶初期:相当一于病程第一周,起病缓慢,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伴畏寒,少数有寒战及出汗,5~7天内体温可达39°~40℃,常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
❷极期:病程两周后发热持续不退,多数呈稽留热,少数呈弛张型,一般持续10~14天左右。消化系统症状更明显,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腹胀,肝、脾肿大,小儿可发生惊厥。幼儿少见相对缓脉。部分患者于病后7~10天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玫瑰疹),多见于胸腹及背一部。亦可有水晶形汗疹,多发生于大量出汗之后。
❸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下降,食欲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肝、脾肿大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
❹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5周,症状随之减轻以至消失,一般一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小儿伤寒的临床表现,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起病一般较急,热型可不规则,胃肠道症状明显,呕吐、腹泻较多见,肝、脾肿大阳性率高,但玫瑰疹少见,多数无相对缓脉,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可不减少,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较多。
伤寒复发是指伤寒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2周,由于潜伏在胆囊,骨髓和肠系膜等淋巴结坏死中心或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再次繁殖,产生内毒素,使病理过程和症状重复出现。但症状比初次发作为轻,复发以1次居多。再燃多于发病第2~3周后发生,指当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体温忽又上升,症状也随之加重。
诊断及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对伤寒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血象: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减少,一般在3000~5000/μl之间,婴幼儿有时可增高。嗜酸粒细胞于急性期内显著减少或消失,恢复期逐渐转为正常。
(2) 细菌培养:血培养于发病第1~2周阳性率最高,第2周后渐下降,3周以后阳性率更低。但大、小便培养自第2周起阳性率渐上升,第3~5周阳性机会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为高。
(3) 血清凝集试验:又称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检查中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共5种,目的在于用凝集法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病程一周以后多数出现阳性反应,第3~4周阳性更高。“O”抗体滴度1:80以上,“H”抗体滴度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尤其多次检查抗体滴度逐渐增高者诊断意义更大。
伤寒,副伤寒甲和乙都有相同的“O”抗原,而“H”抗原则有特异性,故“O”抗体滴度升高时,仅说明系伤寒,副伤寒类感染,惟有“H”抗体滴度升高才能诊断是那一种伤寒、副伤寒类疾病。“H”抗体受预防接种及过去有过伤寒、副伤寒类细菌感染的影响. 这些患者可因其他感染性疾病而出现“H”抗体滴度升高(即所谓回忆反应),而“O”抗体效价则不增加。因此仅“H”抗体滴度升高,而无“O”抗体滴度升高,诊断意义不大。
但也有少数伤寒病人血清凝集效价始终不高或阴性。其理由
❶可能感染较轻,抗体产生少;
❷早期应用大量抗生素治疗,而影响抗体的产生;
❸免疫反应低下,丙种球蛋白缺乏者则不能形成抗体。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即可诊断本病,但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❶病毒感染:一般病程在10天内,血培养及血清肥达反应均阴性。
❷粟粒性结核: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较不规则,有结核接触史,肺部X线摄片可见粟粒状阴影。
❸急性血吸虫病:有流行病学史,发热间歇或呈弛张型,肝脾大且有压痛,有荨麻疹,腹泻较著,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大便孵化阳性。
❹不典型间日疟或恶性疟疾;可缺乏典型的疟疾热型,但体温波动大,热退时多汗、脾大,贫血明显,可作血涂片或治疗性试验。
❺其他,尚需与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鉴别。
并发症
❶中毒性心肌炎:见于严重毒血症患者,常于病程第2~3周,主要表现脉搏增快,第一心音减低,心律失常,甚至有奔马律等。心电图检查有P-R间期延长,T波改变及ST段偏移等。
❷中毒性肝炎: 多见于病程第1~2周,出现肝大伴有压痛,黄疸SGPT增高及肝功能异常,临床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随病情好转,肝大及肝功能在较短期内可恢复正常。
❸肠出血:多见于病程2~3周,轻者大便隐血阳性,重者出现黑粪,可有休克症状,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❹肠穿孔:多于病程第3周,穿孔部位多在回肠末端。常先有腹泻、腹胀等,穿孔时突然腹部剧痛,有腹膜炎体征,X线腹部检查可见腹腔内有游离气体。
❺支气管肺炎及支气管炎。
❻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发生中毒性脑炎,伴后遗症,亦可发生感染性精神病。
❼溶血-尿毒综合症: 一般发生于伤寒病程的第1~3周,主要为进行性贫血,尿暗红色或深棕色,黄疸加深等等。这些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继而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可死于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掇入高热量、易消化,含纤维素较少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当病情严重而毒血症明显时,可于足量有效抗生素配合下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可用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复方磺胺甲基异唑(SMZco)治疗伤寒、副伤寒,退热时间和减轻中毒症状较氯霉素为快,副作用较氯霉素为少,故可首选。氯霉素治疗伤寒虽仍有较好疗效,但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氯霉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有时常须考虑改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氨苄青霉素的副作用少而轻,但其平均退热时间较长,疗效不如上述二药。其他如呋喃唑酮,甲砜霉素也有一定疗效,可选用。
预防 对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治疗。成人带菌者不能参加集体儿童机构工作,带菌儿童不能进托儿所,并应彻底给予治疗。做好卫生宣传工作,搞好“三管一灭”(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对易感人群普遍施行伤寒菌苗预防接种。

☚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副伤寒 ☛

伤寒

伤寒

伤寒是外感疾病的总称。伤寒名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指外邪引起的一切外感疾病; 狭义伤寒隶属于广义伤寒,是指外受风寒,感而即发的病证。
病名考证
伤寒病名出自《内经》。《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谓“伤寒有五”即指广义伤寒,其中“有伤寒”即指狭义伤寒。《伤寒论》是张仲景论述伤寒病的专著。《伤寒寻源·伤寒正名》说:“欲识伤寒之病,须先定伤寒之名……仲景伤寒论,此伤寒字即《难经》伤寒有五之伤寒。”《伤寒论纲目·自叙》认为“内经指伤寒之证, 未详伤寒之变,自仲景论,分阴阳,析六经,立方治,人始知伤寒之病之大,与伤寒之病之治矣。”《伤寒论》文简义奥,较难理解。自金代成无己始为注解,嗣后对该书注解译释者多有发挥。各家分别从脏腑、经络、气化、发病阶段、病证命名等各方面加以论述。迄今,国内外已有数百家之多。而伤寒病名一直沿用至今。
《伤寒论》将伤寒病变过程中的各种证状,根据病邪侵袭部位,结合人体正气强弱,病势进展缓急等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分别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称之为“伤寒六经病”。《类证活人书》卷一云:“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六经实包括手足阴阳十二经。如邪袭太阳、阳明、少阳致病,患者多正气未虚,抗病力强,其病多为实证。《证治准绳·伤寒》称“三阳证”。由于病邪所犯部位不同,三阳各有经证、腑证之分。如太阳经病、太阳腑病;阳明经病、阳明腑病;少阳经病,少阳腑病。若邪犯太阴、少阴、厥阴三经致病,病人正气多虚,抗病力弱,其病多见虚证。《证治准绳·伤寒》称“三阴证”。如太阴病多见太阴里虚寒证,少阴病多见少阴虚寒或虚热证,厥阴病多见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之证。此外,若病邪侵袭二经或三经以致同病者称“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若一经证候未罢,复见另一经证者,称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若病邪侵袭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俱病者,《素问·热论》称“两感”。《伤寒百证歌》又称“两感伤寒”。如太阳少阴俱病、阳明太阴俱病、少阳厥阴俱病。至于伤寒兼挟他邪为病、《通俗伤寒论》称“伤寒兼症”。如“伤寒兼风”、“伤寒兼湿”、“伤寒兼疟”等。若伤寒病误治失治,或因脏腑盛衰致变所出现的诸多病证,《伤寒指掌》称“伤寒变证”。六经病各有变证,其中以太阳为多,如衄血、吐血、蓄血、热入血室、痞、结胸、下利、发黄、发斑等,均属变证之列。如伤寒病因于房事,或肾亏复感寒邪以使病势加剧者,《通俗伤寒论》称“夹阴伤寒”。若因中气虚弱,感受外邪,初病即见下利,甚则洞泻不止的急重病证,《伤寒捷诀》称“漏底伤寒”。其证有协风、协寒、协食、协热之异。若病邪不经三阳经而直中三阴经,《易简方》称“阴证伤寒”。其证有寒中太阴、寒中少阴、寒中厥阴之分,实即伤寒直中三阴阴寒证。若外感疫毒之邪,犯于咽喉,侵入血分而猝发的急重病证,《伤寒卒病证》称“阴阳毒”。《仲景伤寒补亡论》按阴分发病、阳分发病之异,分为“阴毒伤寒”和“阳毒伤寒”。
病因病机
《症因脉治·伤寒总论》说:“伤寒之因,其人腠理空疏,偶值时令之寒,入于肌表,郁而发热,此冬月伤寒致病之因也。……又因非时之暴寒,外束皮毛,亦令人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此即三时之寒热病也。”《景岳全书·伤寒典》说:“伤寒者,以寒从外入,伤于表也。寒邪自外而入,必由浅渐深,故先自皮毛,次入经络,又次入筋骨,而后入脏腑”。说明伤寒病始因外感寒邪,侵袭肌表,渐犯经络脏腑,自浅而深,发生种种病变。兹从邪袭致病由表入里,经络脏腑功能失常,以及伤寒传变三方面说明之。
(1)邪袭致病,由表入里:风寒之邪袭表,太阳首当其冲,病在体表,腠理营卫功能失常,则可出现太阳经病诸证。表邪化热入里,随其所在经络、脏腑不同,或兼挟他邪,引起不同病候。如邪热循经传里入腑,与水结于膀胱气分,则出现伤寒蓄水证; 与血相搏于下焦血分,则出现伤寒太阳蓄血证。邪热侵犯少阳经脉,经气循行失常,则产生少阳经病;邪热内郁胆腑,枢机失调,则产生少阳腑病。若热邪侵犯阳明胃经,则产生阳明经病;热与肠中燥屎相结,则产生阳明腑病;热与湿相结内蕴,瘀热在里,又可出现阳明发黄变证。如病邪侵袭两经或三经俱病者,则或为合病,或成并病,或致两感。寒属阴邪,寒邪袭里,每乘阳气之虚,内侵脏腑而病。若阴寒之邪乘脾阳不足侵袭太阴,则可形成太阴病;寒湿久蕴不化,每易产生太阴发黄变证。寒邪乘少阴心肾之虚内袭,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则分别产生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若病邪侵袭厥阴,阴阳消长,正邪交争。阴阳胜复,如阴胜则厥,阳复则热,可产生厥热往复,或则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寒,产生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厥阴病。
(2) 经络脏腑功能失常:《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病邪侵袭经络脏腑,功能失常,是伤寒证候产生的主要病机。如足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循脊而行于背部。邪客其经,则产生头项强痛,腰脊疼痛等太阳经病证;足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行,经胸腹下行至足,主要行于人体前部。故邪客其经则出现身热、面赤、腹部胀满疼痛等阳明病证;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从缺盆下胸胁,主要循行于体侧。邪客少阳,经脉失常,则出现头角痛、耳聋、目眩、胸胁苦满,胁下痛等少阳病证。此外,三阴病中的太阴病腹满时痛,少阴病的咽痛、咽干,厥阴病的气上冲心,心中烦热等证,亦与三阴经络所循行的部位有关。再则邪犯脏腑,功能失常则产生腑病和脏病的各种证候。如膀胱为太阳之腑,外邪不解,内传于腑,膀胱气化不行则出现小便不利、口渴的蓄水证;若邪入下焦血分,则产生少腹鞕满,如狂发狂的蓄血证。胃为阳明之腑,如邪热入胃伤津,肠胃府气不利则产生大便不通,腹痛拒按等阳明腑证。胆为少阳之腑,邪入胆府,胆热蕴郁,枢机不利,则出现口苦,目眩,不欲饮食,喜呕,胁下胀满,急痛拒按等少阳腑证。此外,脏之功能失调,或则脾阳不振,或则心肾阳衰,或则肝气上逆,所见证候,均为三阴脏腑经络的病变。
(3)伤寒传变: 在伤寒发病过程中,病情按一定规律发展的称“传”,超越一般规律的变化称“变”,常通称“传变”。《伤寒补亡论》称“传经”。《证治准绳》称“伤寒传变”。《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传变,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及治疗的当与否。通常阳盛者病邪多传三阳之腑,而阴盛者病邪多传入三阴。临床脉证的变化情况,是判别传变与否的依据,切不可拘泥于日数和六经顺序。如《景岳全书·伤寒典》所说,“伤寒传变,不可以日数为拘,亦不可以次序为拘”。伤寒传变的方式,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以及过经、再经、直中等不同。
❶循经传。见《医学心悟》。又称顺传。指外感病的演变顺着六经次序发展。如太阳病不愈,传至阳明,或传少阳。若正虚邪甚,亦可再依次传入三阴。从而由表入里,从浅入深相应出现各种临床证候。如果治疗及时得法,邪去正复,传经自可终止,故循经传遍六经的病证,在临床少见。
❷越经传。见《此事难知》。指病情发展不按六经顺序而传变者。如太阳病邪不传阳明而传少阳,其证候亦随之而出现。
❸表里传。见《此事难知》。指病邪在互为表里的两经的传变。如太阳传少阴,则初见太阳病证,继见少阴病证。又如阳明传太阴,则初见阳明病证,继变太阴病证。少阳传厥阴,则初见少阳病证,继见厥阴病证。
❹过经。出《伤寒论》。指某经病邪过入另一经的传变。如太阳病表证解后,又出现少阳经的证候,称太阳病过经。
❺再经。出《伤寒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其经不传则愈。”《注解伤寒论》把伤寒某经之邪经七日未解者,称为“再经”。如太阳表证七日未解,仍见其证者,称太阳病再经。
❻直中。见《医述》。《医学心悟》称“直中三阴”。指患者体虚,外邪不经三阳,直接侵袭三阴而出现阴经证者。阴证伤寒多为直中所致。伤寒传变,虽较复杂,但多有规律可循。一般,六经传变阳证多从太阳始,然后传少阳或阳明。如正气不足,亦可传入三阴;阴证多从太阴始,然后传少阴、厥阴,亦有邪气直中三阴的。总之,病邪传变大都从表而里,由实转虚。但在正复邪退之时,亦可由里达表,自虚转实。前者属一般规律,是病变的发展,后者为病情向愈的转归。临床所见的合病、并病、兼证、两感及变证等病变的病机,多与病邪传变有关。
分类
从伤寒病名含义,可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从病因病机,《难经》把广义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 《伤寒补亡论》分阳毒伤寒、阴毒伤寒;《易简方》、《伤寒全生集》分阴证伤寒、夹阴伤寒。从证候特点分类,《通俗伤寒论》又分漏底伤寒、发斑伤寒等。对于伤寒病证的分类,一般多从八纲分类,或从经络脏腑分类。从八纲者分三阳病、三阴病。三阳病多属阳、热、实证;三阴病多属阴、寒、虚证。太阳属表,阳明与三阴属里。阳明多里热证,三阴多里寒证。从经络脏腑分类者,将伤寒三阳病分经病、腑病,此外,也有将三阴病分经病、脏病的。
辨证要点
伤寒病证,首应分辨阴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从有热无热和恶寒的病情,来辨疾病属阴属阳。发热恶寒为主的证候,属于病发于阳经的阳证,而无热恶寒为主的证候、属于病发阴经的阴证。以此为基础,再分析病位的浅深、正邪的盛衰,则病变性质愈明。其次当辨别寒热真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是根据患者喜恶辨别寒热真假的典型例子。同时,应掌握六经病主要脉证。《寿世保元·伤寒总论》指出:“盖伤寒发热恶寒,腰痛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则知病在阳明经也;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 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引衣踡卧,恶寒,或舌干口燥,则知病在少阴经也;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景岳全书·伤寒典》说:“伤寒之邪,实无定体,或入阳经气分则太阳为首,或入阴经精分则少阴为先。其脉以浮紧而有力无力,可知表之虚实;沉紧而有力无力,可知里之虚实;中而有力无力,可知阴阳之凶吉。诊之之法,当问证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能参合脉证而知缓急先后者乃为上工”。六经病的主要脉证:凡病证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自汗出或无汗,或伴渴欲饮水,少腹胀满,或伴少腹硬满疼痛,如狂发狂,脉浮缓或浮紧等,为太阳病经、腑证的主要脉证; 证见身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或伴见腹胀满痛拒按,大便不通,甚则谵语,舌黄,脉洪大或沉实有力等,为阳明病经、腑证的主要脉证;证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伴胁下急痛拒按,便秘,脉弦等,为少阳病经、腑证的主要脉证;证见腹满而呕,饮食不下,口和不渴,时腹满痛,下利,脉缓等,为太阴病主要脉证;证见无热恶寒,神萎欲寐,四肢逆冷,或见咽痛,脉微沉细等,为少阴病主要脉证;证见上热下寒,厥逆下利,气上冲心,心中烦热,消渴等寒热错杂证,或厥热胜复,是厥阴病的主要脉证。
病证鉴别
伤寒应与类伤寒诸病鉴别。“类伤寒”见《证治准绳》,是指病初证见发热恶寒等,病情与伤寒相类似,而实非伤寒的多种病证。历代医著对类伤寒病证记载不一,如温病、风温、湿温、冬温、霍乱、痰证、伤食等病证,均属于类伤寒,但实非伤寒,须与之鉴别。
治疗原则
祛除病邪,扶助正气,调整阴阳,是治疗伤寒的总则。临床通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法的具体运用,以达到治疗目的。三阳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治则以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其中太阳表证治宜解表法; 太阳中风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太阳伤寒宜解表发汗,开泄腠理。太阳腑病蓄水证,宜温阳化气利水;蓄血证宜活血祛瘀。阳明属里证。阳明经病治宜清泄里热; 阳明腑病治宜攻下里实。少阳病属半表半里证。治宜和解为主。三阴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治则以扶正为主。正盛则邪去。其中太阴病多为脾胃虚寒证,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少阴病多属全身虚寒证,寒化证治宜扶阳抑阴;热化证治宜育阴清热;厥阴病属寒热错杂证,治宜温清并用。至于合病、并病、两感及伤寒兼证,多为表里同病。宜酌情使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及表里同治等法。若表病里虚而以里虚为急者,应先治其里,再治其表。如不顾里虚而妄攻其表,表邪未必解而里虚益甚;若表病为主,兼以里实者,一般先解表邪,然后治里。否则先攻其里则里病不愈,反使表邪内陷致变;若表里俱病;表证在而里证已急者,虽有表邪,亦宜先攻其里。如蓄血证虽表证未尽,而见发狂,少腹鞕满,即当攻逐其瘀;若表里同病而俱急者,亦可表里同治。如太阳少阴两感证,当与温经解表同治。又如太阳病表实里热,不汗出而烦躁者,宜解表清里同治。伤寒治疗,无论祛邪或扶正,都必须时时注意调整人体阴阳之偏。伤寒热证多由阴液存亡以决定预后,如白虎汤清热,承气汤泻下,都旨在祛除邪热,保存阴液;伤寒寒证,多由阳气存亡以决定其预后,故四逆、白通、真武等汤,都属助阳抑阴之剂,旨在扶助阳气。凡此均为调整阴阳之偏而设。

☚ 体虚感冒   太阳病 ☛

伤寒

伤寒

伤寒又名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侵入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发热、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脾脏肿大、玫瑰疹与血白细胞减少等表现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为伤寒杆菌。伤寒杆菌革兰染色阴性,长2~3μm,宽为0.6μm。有鞭毛,活动力强,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可用普通培养基孵育,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pH6~8,温度15~40℃容易发育(以37℃为宜)。伤寒杆菌含有鞭毛抗原(称“H”抗原)、菌体抗原(称“O”抗原)及Vi抗原。三者都能产生相应的抗体。“H”及“O”抗原在肥达反应上有辅助临床诊断意义。而Vi抗原则可用来发现伤寒慢性带菌者。按其对标准噬菌体的敏感性将伤寒杆菌分为72个噬菌体型,有助于了解流行病学上病例的分布。暴发流行的来源和散播方式。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伤寒杆菌并不产生外毒素。病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在一般地面水中可存活2~3周,在井水中可存活约7天,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能耐低温,在冰中可存活1~2个月,但对温热和干燥的抵抗力不大,强烈阳光直照数小时即死亡,加热60℃经10余分钟或在100℃迅速死亡。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所杀灭,在1:500的升汞溶液或石炭酸溶液中,经5分钟可被杀灭。水经氯处理后可以灭菌。
流行病学 伤寒广布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多见流行。在战争、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情况下可引起流行。解放后,我国伤寒的发病率显著减少,但仍常有发生。发病率有季节性升高现象,多见于夏秋季。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病人在病程中从大小便排出病原菌,偶可通过脓液或其他体液排出。大便是病原菌主要排出途径,在整个病程中都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大。轻型病人由于临床不易被发现,易向周围播散病原菌,在流行病学上危险性较大。在病人恢复期,病原菌的排出逐渐减少,极少数病例排菌持续三个月以上。排菌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暂时带菌者,三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在伤寒病人中约占3%,可长期甚至终生带菌。伤寒暴发流行常由慢性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引起,故必须加以重视。
病原菌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偶可由尘埃传播。有经胎盘传播给新生儿的病例报告。水源可被排泄物直接污染,也可被远地雨水冲洗而污染,亦可因卫生设备不良或自来水管破裂引起。食物被污染有时亦可引起流行。散发病人则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患病后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再次得病者少见。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预防接种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本病发病率以儿童较高,青壮年次之,老年人则较少见。男女患病情况无明显差异。
发病机理与病理 伤寒杆菌进入消化道后,如菌量少,可被胃酸杀灭,如菌量多或胃酸缺乏时,未被胃酸杀死的细菌可进入小肠内。肠液为碱性,其中有胆汁和已被酶作用过的营养物质,对病原菌提供了有利条件。伤寒杆菌在该处繁殖,并通过肠粘膜,侵入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成为第一次菌血症。此阶段患者无症状。其后细菌在淋巴组织内不断繁殖与死亡,所释放的内毒素使肠道淋巴组织发生炎症。部分病原菌侵入血流,出现第二次菌血症,引起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伤寒杆菌及其毒素随血流侵犯全身各器官组织,尤其是肝、脾、胆囊、骨髓、淋巴组织,并在该处繁殖、死亡,引起全身和局部的病理变化。几乎所有病例的胆囊均被侵犯。胆囊及胆道为病菌良好繁殖场所。受感染的胆汁进入肠道,因而在病程第2、3周,大量细菌随大便排出。感染的胆囊通常无症状,但偶可表现为胆囊炎。随病程进展,人体防御能力逐渐增强,如免疫力产生,吞噬细菌作用增强,伤寒杆菌被消灭,病人随之恢复健康。但亦有少数患者症状消失后,胆囊长期保存病菌,成为慢性带菌者。
伤寒杆菌的内毒素在伤寒的发病机理上很重要,它可使机体产生寒战、发热、头痛、肌痛、食欲减退、恶心、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但引起伤寒持续发热和毒血症,除血循环中内毒素外,可能还有其他机理。如可能与局部伤寒病灶中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所合成和释放的内源性致热原有关。伤寒感染与病原菌的感染量、毒力、机体抵抗力均有关。志愿者的研究表明,口服107伤寒菌可引起50%感染,109伤寒菌引起95%感染,105伤寒菌只引起28%感染。不同的伤寒菌株对人的致病力亦不同。Vi抗原阳性菌株引起的发病率较阴性者为高。吞服前应用链霉素可增加志愿者对伤寒菌的敏感性,提示肠道正常菌群对防御伤寒菌侵入很是重要。某些因素如营养不良、胃酸减少,也能促进伤寒的发生。
主要的病理改变位于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泡。第1周,淋巴组织高度肿胀隆起,显微镜下可见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或滤泡发生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此时临床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第4周后溃疡逐渐愈合,常不留疤痕。儿童的肠道淋巴组织尚未很好发育,很少有溃疡形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淋巴窦及髓窦内有大量巨噬细胞,亦可发生坏死。脾脏显著增大,包膜紧张,实质柔软。显微镜下见红髓明显充血,亦可见灶性坏死。肝脏亦肿大,包膜紧张,边缘变圆,呈显著混浊肿胀,显微镜下见肝细胞变性和灶性坏死。贫血、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是全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及吞噬作用增加的结果。
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其长短与感染量有关。起病初期有疲乏、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伤寒的临床经过大致可分为以下4期:
❶初期(侵袭期),约相当于发病第1周,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和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本期末脾常可被触及。
❷极期,约相当于发病第2、3周,主要表现为稽留热型高热,胃肠道症状加重,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尤其明显,出现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等。此期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肠道并发症。
❸缓解期,约相当于发病后的第4周,病情开始好转,体温呈弛张型下降,但病人身体衰弱,此期仍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❹恢复期,约相当于发病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食欲好转。伤寒的一般病程约为一个月左右。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和预防注射,典型经过已很少见。如经及时治疗,病程可大为缩短。体弱、有慢性疾患或出现并发症者,病程常延长。
起病多数缓慢,有畏寒、发热。少数可急性起病,伴寒战和体温突然上升。第1周体温呈阶梯形上升。第2周持续高热,一天中波动很少(不超过1℃),少数可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第3周后,体温早晚波动较大,以后逐渐下降,约经一周左右恢复正常。病程10日左右出现相对缓脉,脉搏与发热不呈比例上升,往往发热达39℃以上而脉搏仍在100次/分以下。可能由于内毒素作用,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交感神经兴奋受抑制所致。有些病人可有重脉。儿童或并发心肌炎者则相对缓脉不明显。重症者脉快而弱,常有血压下降并出现循环衰竭。病程第2、3周,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明显,听力下降,表情淡漠(伤寒面容)、嗜睡,有些病人可有脑膜刺激征 (虚性脑膜炎)。严重病人有谵妄、昏迷、抓空、摸衣、摸床等无意识动作。消化道症状明显,有食欲减退、口干、口臭,舌苔厚伴舌尖及舌缘的舌质红,称“伤寒舌”。常有腹部不适,鼓肠,乃由毒血症引起的肠麻痹所致。病程中便秘多见,部分(28~45%)在极期可有腹泻,大便每天2~3次,呈黄绿色或棕黄色。由于病变多在回肠末段和回盲区,右下腹可有轻微压痛。在病程7~12天,由于血液中伤寒杆菌进入毛细血管丛后释放出内毒素,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而形成玫瑰疹,第3周后就不多见。玫瑰疹可分批出现,以胸腹部较多,数目在10个以下,有时可达数十个,淡红色,稍隆起,直径2~4mm,压之退色。一般持续2~3天后消退。玫瑰疹的多少与病情轻重不一定成比例,其发生率各地报告差异很大,从10%至90%。脾肿大一般在病程第一周末可触及,亦可迟至第2、3周或更晚,质软。部分病人有肝肿大。
伤寒可分为下列各种临床类型:
❶轻型,近年多见,接受预防接种者多属此型。患者体温38℃左右,全身症状轻,1~3周可恢复。
❷普通型,系上述具有典型经过者。现已少见。
❸迁延型,起病与普通型相同,但由于机体防御机能差,热程可持续5周至数月之久。此种情况多见于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患者。
❹逍遥型,毒血症症状轻微,患者常不自知,甚至可继续工作,有些病例至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才被发现。
❺暴发型,起病急,有严重毒血症,有畏寒、高热、脉速而细、血压下降、循环衰竭、谵妄、昏迷、中毒性心肌炎等,有的同时伴有出血倾向。
❻顿挫型,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于一周左右发热迅速消退。
婴幼儿伤寒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显著,2~3天内体温即升至高峰,伴惊厥、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血白细胞数可达20,000~25,000/μl,肠道并发症较少,但支气管炎、肺炎较多。儿童伤寒一般病情较轻,体温多呈弛张热型,胃肠道症状较明显,大多数无相对缓脉,血白细胞数不一定减少,病程较短,病死率亦较低。
伤寒并发症在消化系统较常见者有:
❶肠出血,病程中大便潜血阳性者约占20%,肉眼血便约占10%,大出血发生率为2~3%,系肠壁淋巴组织溃疡病灶中血管破坏所致。多见于病程第2~3周。出血量大时多有体温短暂下降、头晕、面色苍白、口渴、冷汗、烦躁、手足冷、脉快、血压下降等失血征。腹部多无特殊体征,排出暗红色血便。
❷肠穿孔,占伤寒病例3~4%,占死亡病例25%,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病程第3周较多见。多发生于有显著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的患者。穿孔部位以回肠末端为多。病人突觉右下腹剧痛、恶心、呕吐、冷汗、脉细速、血压及体温下降,不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出现腹膜炎征象,如腹壁紧张、广泛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至消失,肝浊音消失,腹腔内有游离液体。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血白细胞数较前增高,分类有核细胞左移。亚急性或缓慢穿孔者,休克或腹膜炎表现可不很明显。
❸部分病人出现中毒性肝炎,肝功能损害,少数病例可出现黄疸。
❹胆囊炎,胆囊为伤寒杆菌的良好繁殖场所,发生急性胆囊炎者约1~2%,妇女较常见。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偶见黄疸,胆囊部有压痛。
❺其他如口腔、齿龈溃疡、鹅口疮及化脓性腮腺炎等,多见于口腔卫生不良或极度衰弱病人。
血液循环系统的并发症有心肌炎,约3.5~5%,常见于病程第2~3周毒血症严重患者。偶可发生心包炎与心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占1~2%,常发生于后期或恢复期。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并发症,多见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或血红蛋白病的病人。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溶血可能是自身免疫所致。溶血严重者可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伤寒可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偶可发生。
呼吸系统的并发症有:
❶支气管炎,其发生率约为10%,多见于发病初期;
❷支气管肺炎,其发生率约为3%,多为继发感染,常发生于极期。
❸胸膜炎,约占1%,出现于伤寒后期。
❹喉炎、喉溃疡罕见,可发生声音嘶哑、喘鸣、吞咽时疼痛。
神经系统并发症可有伤寒杆菌性脑膜炎,但不多见,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精神病占1~2%,可持续至退热后3周至2个月,但多可恢复。如有维生素乙缺乏,疾病后期可有周围神经炎。泌尿生殖系统可并发肾盂炎,占2~5%,为泌尿道慢性带菌的基础。伤寒性肾炎少见,有蛋白尿、水肿和血尿,用氯霉素治疗后症状迅速减轻。妊娠期患伤寒易发生流产。骨胳系统并发症约为1%,可侵犯各处骨胳、软骨,多见于伤寒后期或恢复期,但亦可延至病后数月或数年发生。骨髓炎时有寒热、局部疼痛、压痛及运动障碍,蔓延达骨膜时,有局部红肿,肌肉痉挛。如为脊柱炎,多在腰椎和骶椎区域。病程长、营养差、护理不良者易发生褥疮。少数病人在病程后期可有皮下或肌肉脓肿。脓液中可培养得伤寒杆菌或其他化脓性细菌。
如并发血吸虫病,其临床表现与单纯伤寒病例不同。起病多急,发热以弛张型与间歇型居多;肝、脾肿大较明显,血嗜酸粒细胞于热退时迅速升高,热程常在1~2个月以上,氯霉素疗效较差。
部分患者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又重新上升,称“再燃”。再燃时其他症状也随之加剧。有些病例在退热1~3周后临床症状再现,称“复发”。乃因病灶内细菌未被完全消灭,当身体免疫力相对不足时,伤寒杆菌再度繁殖,并再次侵入血流,多见于氯霉素疗程过短的患者。少数病人可有二次以上复发。复发的症状一般较轻,合并症较少。
慢性带菌者可在随访伤寒病人时发现,但亦有无伤寒史者,估计当初症状轻微,未被注意。慢性带菌在儿童少见,成人中女性比男性多3倍。大部分慢性带菌者经胆囊造影可发现胆石或胆囊功能障碍。带菌者偶可发展为急性胆囊炎。慢性泌尿道带菌较慢性肠道带菌为少。但在埃及,因有埃及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病引起尿路阻塞、慢性泌尿道带菌者较多。
诊断 根据以下资料可作出诊断:
❶流行病学,注意流行地区与流行季节、以往病史、预防接种史以及与病人接触史等。
❷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等。
❸血白细胞,一般在5000/μl以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在退热和病情好转后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复发时再度减少或消失。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对诊断及估计病情发展有一定意义。
❹病原学检查,血培养在病程第一周阳性率70~80%,第三周约50%阳性,以后迅速减低,复发时亦常阳性。血块培养与骨髓培养均较血培养阳性率为高。已开始应用氯霉素等治疗者,骨髓培养仍可能阳性。大便培养在整个病程中均可阳性,第3和第4周阳性率可达75%。病程第14日后尿培养出现伤寒杆菌阳性者约占25%。细菌在尿中间歇出现,因此应每天作尿培养,连续1周。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对诊断和发现带菌者有帮助。
❺伤寒血清凝集反应(又称肥达反应),对本病有辅助诊断价值。抗体一般于7~10天出现,自第2周以后阳性率增高,至病程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有少数病人抗体升高很迟。试验所用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及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H”抗原5种。由于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杆菌有部分共同的菌体抗原,故血清中“O”抗体凝集效价增高时,不能区别伤寒与副伤寒,而鞭毛抗原的结构各不相同,因此以鞭毛抗原来鉴别。“O”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在1/16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通常隔5~7天复检一次,效价逐渐升高,则其诊断意义亦随之提高。估计肥达反应意义时应注意:
❶如仅有“O”抗体升高,而“H”抗体不高,可能是疾病早期。
❷如仅有“H”抗体增高,而“O”抗体不高,可能不久前患过伤寒或接受过伤寒菌苗预防接种,因“O”抗体产生和消失较快,而“H”抗体产生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❸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因细菌较快被消灭,抗体可能不高。
❹所有D群沙门菌(伤寒杆菌是属D群中的一种)和A群、B群沙门菌具有部分共同抗原,这些沙门菌感染亦可产生“O”抗体和“H”抗体而发生交叉反应。因此,肥达反应对诊断的价值是有限的。Vi抗原可使人体产生特异的抗体。用含Vi抗原的伤寒菌株试验出现凝集反应,对发现伤寒带菌者有价值,效价达1:40被认为有意义。约10%排菌者无Vi抗体。个别人接种伤寒、副伤寒菌苗后可出现Vi抗体。如Vi抗体平稳下降,提示带菌状态已消除。
伤寒初期应与流行性感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极期时应与斑疹伤寒、粟粒性肺结核、败血症、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恙虫病、布氏杆菌病、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等鉴别。
治疗 预后与病人年龄、一般情况、病原菌的毒力、毒血症程度、有无并发症或加杂症、治疗早晚、治疗方法、曾否接受预防注射等有关。在抗生素问世以前,本病病死率约20%左右,应用氯霉素后,病死率1~5%。老年人、婴幼儿预后较差。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毒血症严重者病死率较高,明显贫血、营养不良者预后较差,儿童、曾接受预防接种者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应充分重视一般治疗,尤以护理和饮食更为重要。应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卧床休息。注意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经常转换体位以防褥疮及肺炎的发生。避免食用多纤维渣滓的食物,充分保证进水量,如不能进食,则应静脉输液以供身体所需要的水分、电解质及热量。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如冷敷、冰敷、酒精擦浴。有烦躁者可用冬眠药物或镇静药。便秘者可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不宜用泻剂。腹泻者可用次碳酸铋,一般不用阿片制剂。鼓肠严重者应少食或不食牛奶及蔗糖类食物,并可用肛管排气。应纠正失水和电解质紊乱。抗生素可改变肠道菌群而加重维生素的缺乏,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
病原治疗以氯霉素为首选。血中细菌可在开始治疗数小时清除,3~5天体温恢复正常。但在氯霉素治疗期间,甚至退热后仍可发生出血和穿孔。氯霉素治疗不能改变伤寒后的慢性带菌状态,复发率较未用氯霉素年代为高。剂量成人一般每日1~2g,分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给药10~14日,如不能口服可改为注射。整个疗程2~3周。亦可用间歇疗法,用药至体温恢复正常后停药,隔5~7日再用全量或半量5~7日。少数病例可发生粒细胞减少,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病人应用氯霉素可发生溶血。偶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
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 (SMZco)每片含甲氧苄氨嘧啶80mg和磺胺甲基异噁唑400mg,治疗伤寒的效果与氯霉素相似。每次3片,每日2次,退热后改为每次2片,用至热退后7日。
氨苄青霉素的疗效不如氯霉素和SMZco,仅在以上两药均不能应用时使用。成人每6小时或8小时肌注1g,直至退热,并继续口服至总疗程2周。副作用可有过敏和皮疹。治疗前应先做皮肤试验。羟氨苄青霉素是一种半合成青霉素,治疗伤寒亦有效。可用于不适用氯霉素的伤寒病人。成人每天1.5~5g,分次口服,儿童每日100mg/kg,疗程10~21日。无明显副作用。
呋喃唑酮的治疗效果尚未完全确定。成人每日0.6g,分3次口服,退热后减半量再用5~7日。其副作用与呋喃类制剂同。
1972年以来,在墨西哥、东南亚、印度等地分离出的伤寒杆菌对氯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有耐药性,因之对来自上述地区的病人或疗效不好的病人,细菌培养时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对毒血症严重和高热病人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用药后几小时体温即可下降至正常,毒血症迅速减轻,近期疗效良好。体温偶可降至常温以下,并引起低血压。疑有肠穿孔、肠出血者忌用。口服强的松5mg,每日3~4次,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每日50~100mg,共1~3日。
肠穿孔时应经鼻插胃管减压,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纠正酸中毒,除继续用氯霉素外,应加用其他抗菌药物以控制肠道菌群在腹腔繁殖,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进行手术治疗。肠出血时应暂停饮食,及时补液,适当使用镇静剂、止血剂,大量出血时需迅速输血。并发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时选用抗生素、镇咳祛痰剂。患心肌炎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酌情使用维生素B1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急性胆囊炎可用保守疗法。夹杂血吸虫病的患者,先治疗伤寒,再用抗血吸虫药物。
慢性带菌者如无胆石症或胆囊病变,可用氨苄青霉素治疗,每日3~6g(分次口服),同时用丙磺舒每日30mg/kg,连用4~6周,有良好疗效。SMZco亦有效,每日2次,每次2片,疗程1~3个月。如伴有胆石症或胆囊病变,应行胆囊切除术。合并有埃及血吸虫病的慢性泌尿道带菌者,除用抗菌药物外,应对血吸虫病进行有效治疗。
预防 早期发现,隔离与治疗病人。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后须连续进行大便培养2次(每隔7天一次),如均为阴性方可出院。对病人的大小便、衣服、用具等要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用Vi凝集试验帮助发现带菌者。重点检查饮食行业工作人员及追踪观察。带菌者暂不能作饮食服务工作。对慢性带菌者应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饮食卫生和饮水管理,注意保护水源,做好垃圾和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孳生地,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预防接种通常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皮下注射3次(第1次0.5ml,第2、3次各为1.0ml),每次相隔一周。应在夏季前完成。接种后2~3周可产生免疫力,一般可维持1年,以后每年须加强接种一次(1.0ml)。皮内注射同样有效,并可减少反应的发生率,菌苗接种须3次,每次0.1ml,其间隔时间与皮下接种同。接种者的发病率比未接种者约降低5~10倍。但如感染的菌量大,虽经预防接种,仍可发病,故必须同时注意其他预防措施。预防接种对象为流行暴发期间的居民、家庭中有带菌者、到流行区的旅行者、收容伤寒病人医院的医护人员。严重心脏病、肾脏病、高血压、活动性结核、发热患者及孕妇均属禁忌。注射后可有局部和全身反应,重者可有发热等。目前认为丙酮菌苗效果较好。有人研究口服菌苗,但尚未成功。

☚ 肠球菌感染   副伤寒甲 ☛

伤寒

伤寒

伤寒是由风寒暑湿引起的外感疾病的总称。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阴阳论病证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证。可是此六经病证的出现,随“四象”人型的不同而不同。李济马说:“张仲景所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以病证名目而论治也,余所论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以人物名目而论治也”“六条病证中三阴病证皆少阴人病证也;少阳病证即少阳人病证也;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则少阳人、少阴人太阴人病证均有之而少阴人病证居多也,太阳病证即太阳人病证也”。又说:“巨阳、少阳、少阴经病皆少阳人病也;阳明、太阴经病皆太阴人病也;厥阴经病少阴人病也”。根据这一论述,将四象人的六条病证的表现情况分述如下:少阴人呈现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五病证;少阳人呈现太阳、阳明、少阳、少阴等四病证;太阴人呈现太阳、阳明、太阴等三病证;太阳人呈现太阳一个病证。朝医学对伤寒的表里分类是:
❶少阴人肾受热表热病。
❷少阴人胃受寒里寒病。
❸少阳人脾受寒表寒病。
❹少阳人胃受热里热病。
❺太阴人胃脘受寒表寒病。
❻太阴人肝受热里热病。
❼太阳人外感腰脊病。
❽太阳人内触小肠病。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从表而入引起,发病初多为太阳表证,但由于体质差异常常会使病情转变而出现其他经病的证候。

☚ 诊断学   少阴人肾受热表热病 ☛

伤寒

伤寒

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欧买木 艾日开,是指身有高烧并有灼热之感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病证。病因多由在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影响下,胆液质的偏盛引起体液失衡,气质体液型干热性失调导致血液炽热而发生腐败所致。凡与身患伤寒病者进行密切接触等均可成为诱发本病之因素。此病毒素多累及肝、脾和骨髓等。
症见高烧,周身灼热,肝脏肿大,上吐下泻,吐物呈黄绿色和褐色,腹痛身黄,舌干极渴,恶心较重,胃肝有疼;若不死亡,症状可减,高烧减退;反之发烧加重,频频呃逆,鼻衄或吐血,时有高烧败退时会有猛然升高,引起昏迷,导致死亡。本病应与肠伤寒、脑伤寒、膀胱伤寒加以鉴别,如肠伤寒者可见泻物夹腐败臭物,肤表发有玫瑰疹等;脑伤寒者可见谵语妄言等;膀胱伤寒者尿黑褐色等。本病预后较差,多为死亡。若治疗得当,正气胜邪,则预后为佳。
治宜退烧降热,成熟和清除胆液质,平衡体液,调整气质为主。退烧,方用艾热克 克孜力古丽 蒸露、艾热克 排然吉 米西克 蒸露、艾热克 尼鲁法尔 蒸露各84ml,浸泡莴苣子12 g,过滤,加罗阿比 比也黏液3ml、谢日比提 尼鲁法尔 糖浆内服;亦可方用从艾热克 木库 蒸露、艾热克 排拉吉 米西克 蒸露、艾热克 卡森 蒸露、艾热克 古拉比 蒸露中选一种加罗阿比 卡欧 黏液内服。发烧较重,口渴难忍,便秘尿少者,方用罗阿比 比也 黏液、西热衣 卡欧黏汁、西热衣 黑亚仁 黏汁各5 ml,乌梅5枚,艾热克 木库 蒸露、艾热克 夏塔热 蒸露各60 ml,谢日比提 尼鲁法尔 糖浆24ml合并,加皤娘蒿5g内服。若仍有口渴烦躁者,上方加西热衣 台尔布孜黏汁、西热衣 胡日排 黏汁各9 ml,西热衣 黑亚仁黏汁内服。成熟致病体液,方用合米日 三代力 糖膏12g加天竹黄粉1g内服;清除被成熟的体液,宜用蓝堇、龙葵、玫瑰花各7g,莲花2g,清泻山扁豆、苣菊子各12 g浸泡于开水中,次日过滤,加清泻山扁豆仁48g、罗望子48g、刺糖24g、古丽坎尼 克孜力古丽 花膏36g,过滤,再加热维改尼 巴达木油5ml,罗阿比 衣斯白胡力 黏液内服。1—2天后方用库日斯 塔巴西尔 卡福日 片等。多食湿性食物,如大麦汁、菠菜、马齿苋、黄瓜、绿豆及各种蔬菜,及各种水果如西瓜、乌梅、苹果、香梨等,忌食热性食物,如辣椒、红糖、酥油、鸡蛋、蜜枣、牛奶等。

☚ 霍乱   肠伤寒 ☛

伤寒shang han

【医学】febrile diseases

伤寒

typhoid;typhoid fever

伤寒

typhoid fever;typhoid

伤寒shāng hán

❶exogenous febriledisease; EFD
❷cold attack

伤寒

科技类名词。中医的内科病理学说之一。指人因伤于寒而致病,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总称。语出《素问·热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据此予以发挥。认为天有四时,四时有四气。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这是四时的正气。假如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所以在一年之中,长幼患病的原因,也与此相似。张仲景以为冬时严寒,万物深藏,人们如果能深居简出,就不会伤于寒;有触冒的人,就叫做伤寒。他进一步指出,凡是伤于四时之气的,都能患病,唯伤于寒的,最成“杀厉之气”,中而得病的,就是伤寒病,不立即得病的寒毒,藏于肌肤,到春季的时候,就变为温病,到夏季的时候,就复为暑病;春夏得温、热病的人,都是由于冬时触冒寒冷所致。唐以前的医书,都作为热病的总称。唐以后又有异说。论伤寒的书多达250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2:53